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暴涨猛跌再暴涨猛跌 昨夜今晨原油惊魂 争的不是产量是话语权

句子大全 2013-10-16 12:13:22
相关推荐

继3月9日的全球股市“黑色星期一”已经过去一个月,但引发全球这场风暴的石油产量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从4月9日持续到4月10晚,在墨西哥总统表态后,OPEC+的减产协议初步达成一致。

在会议召开前,市场就预期各石油出产大国能在此次会议中达成一致、减产石油。国际油价纷纷大涨,比如WTI原油涨幅一度超过14%。 然而,随着来自俄罗斯的一瓢“冷水”泼下,以及其他渠道释放的利好消息,国际油价在短短几小时中上蹿下跳,投资者一夜惊魂。 从各国释放的消息看,石油减产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明明所有人合作就可以达成共赢局面,但是在减产的问题上,为什么总有国家不愿意配合、生怕吃亏? 你以为他们争的真的是“谁先减产、谁不减产”的问题吗? 错,他们争的其实是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

近年来,国际石油市场变化多端,市场焦点一度从传统的石油产出国,比如沙特和俄罗斯,转移到新崛起的“玩家”美国。在“三国杀”的背后,是各石油产出国抢夺话语权的经验与血泪。

惊魂一夜:

消息满天飞,价格坐上“过山车”

在会议开始前,由于市场预期各产油国能在此次会议中达成一致:减产石油,各国的石油期货价格一度都在猛涨。

以WTI原油为例,红星资本局注意到,从北京时间4月9日凌晨1时45分起(以下均为北京时间),它的价格从23.85美元/桶猛涨5%左右,白天也一直维持在25美元/桶以上的水平。

再比如伦敦布伦特原油,同样是从4月9日凌晨1时45分起,价格从32.11美元/桶涨至33美元/桶左右的水平,白天的价格一直维持在33美元/桶以上。

然而,就在市场喜气洋洋准备迎接会议的时候,俄罗斯突然泼了一瓢冷水。

有媒体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未计划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沙特方面就原油问题进行会谈。

虽然各国转载、接收新闻的时间不同,但是从石油的价格趋势上来看,能明显看到在19时前后,原油价格从高处跌落下来。

其中,WTI原油从27.27美元/桶跌至25.26美元/桶,跌幅超过7%。伦敦布伦特原油也不例外,从34.62美元/桶跌至32.96美元/桶,跌幅逼近5%。

随后,原油价格持续震荡,直到会议召开。

在会议召开后,有美国媒体报道称,沙特与俄罗斯就石油减产协议达成一致,统一将石油减产至每天2000万桶。

22时15分,各国原油期货迎来当晚的新高。WTI原油再度站上27美元的高位,达到27.38美元/桶;伦敦布伦特原油也达到35.36美元/桶。

不过,虽然价格已经玩了两轮“过山车”,但国际石油的游戏显然还没有结束。

据彭博社报道,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初步同意在今年5月和6月每日减产原油1000万桶,但由于墨西哥反对减产额度,尚未达成最终协议。

在会议结束后,OPEC+代表多次发声,如“会议结束,未达成协议”,“寻求墨西哥同意减产协议”,“OPEC+不会在没有墨西哥的情况下削减石油产量”。

一轮又一轮的信息轰炸后,大约在4月10日凌晨2时左右,各国石油期货跌回此前的水平,甚至更低。

减产=吃亏?

新“玩家”崛起,当年美国是怎么“捡便宜”的?

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各国对原油的需求都在大幅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所有产油国能保持一致、减产石油,以此控制供需关系,那么尚且还可以维持国际石油价格的稳定。

3月初,在OPEC与非OPEC产油国的谈判中,俄罗斯拒绝了沙特关于减产石油的提议。随后,沙特发起了“自杀式”石油价格战,试图把各方逼回到谈判桌上。

明明所有人合作就可以达成共赢局面,但是在减产的问题上,为什么总有国家不愿意配合?

红星资本局回顾国际石油市场的历史,发现:此前,在传统产油国通过减产来稳定价格的时候,新崛起的玩家——美国靠着页岩油,在不减产的同时,借着市场高价赚得盆满钵满。

美国不是传统的产油国,但是,在2012年前后,随着开采页岩油技术的进步,美国的石油产量猛增,从“进口大国”摇身一变为“出口大国”

这不仅意味着美国摆脱了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其更是开始大幅抢夺其他产油国的市场份额。

尤其是在其他国家通过减产石油稳定国际价格的时候,美国作为非传统石油产出国,没有参与其中,反而享受了价格红利,在市场上步步扩张。

资料图片,图据东方ic

从某个角度上来看,在不确定所有石油产出国都减产的情况下,但凡有一个“玩家”在一旁虎视眈眈,都可以说:谁先减产,谁就输了。

减产后失去的市场份额势必会被没有减产的“玩家”夺走。

这也是目前国际石油市场面临的困境。即便所有“玩家”都知道破局的唯一方法是达成协议、共同减产,但是,只要有一个玩家没有同意,所有人都只能死耗下去。

对于在国际石油市场新崛起的美国,老牌“玩家”不是没有想过遏制页岩油。

在2014年年末,在美国能源署公布页岩油日产量达到897万桶后,沙特就发起了价格战,试图绞杀美国的页岩油。

到2015年1月,美国首家页岩油开采企业WBH能源(WBH Energy)正式提交破产申请。

在美国部分页岩油开采企业破产后,到2016年前后,为了应对全球石油过剩的现象,以沙特为首的OPEC成员国和以俄罗斯为首的非OPEC成员国推动“限产保价”。

然而,减产给了美国的页岩油行业一丝喘息的机会,它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占据全球石油市场的16%,与传统石油产出国沙特和俄罗斯持平;而到2019年,美国的市场份额上升至18%,超越了俄罗斯(16%)和沙特(15%),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产油国。

自此,国际石油市场的玩家们从“楚汉”变为了“三国杀”。

市场话语权转移:

从“OPEC”到“OPEC与非OPEC”,不减产谁先慌?

现在,商定国际石油价格和产量的参与国的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沙特等传统的OPEC国家,到中途加入的非OPEC国家俄罗斯等,再到如今在国际石油上已具备话语权的美国。

如果石油减产迟迟不能达成一致,那么谁会是最先慌乱的人?

红星资本局观察发现,在3月初,沙特发动了“自杀式”价格战谋求石油减产后,俄罗斯最初并没有妥协,反而是硬杠。

俄罗斯财政部称,俄罗斯能够承受石油价格在6-10年内维持在25-30美元/桶的水平,国家财富基金超过1500亿美元,可以在长期低油价的情况下动用。

国际石油价格跌跌不休,尤其是在沙特和俄罗斯都一副同归于尽的样子后,最先慌的人似乎是美国。

从3月6日至今,据权威媒体披露,特朗普曾多次与其他石油产出国的领导人电话沟通。

按照美国法律的规定,反垄断法限制美国企业联手减产。

此前,俄罗斯能源部长亚历山大·诺瓦克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俄方理解美国的法律限制,但美方同样应当有所行动。

4月5日,据新华社曾援引其他媒体的报道称,OPEC与非OPEC国家在等待美国的姿态。这些国家认为,要想达成减产协议,除了内部弥合分歧,外部的主要产油国也应有所承诺,如美国、加拿大和挪威。

不过,在过去一段时间,美国的石油减产意愿并不明显。

据最新报道显示,OPEC与非OPEC产油国初步达成减产协议,从5月1日起,日均原油产量削减1000万桶。首轮减产为期两个月,但协议能否全面生效取决于墨西哥是否同意。

直到4月10晚,墨西哥总统洛佩斯称,与OPEC+和特朗普就减产达成协议,墨西哥已经同意减产10万桶/日,而美国将额外减产25万桶/日。

目前来看,全球主要的产油国都已经达成减产协议,实现共赢局面。

在这一轮过后,全球石油市场的份额是否会发生变化,目前仍未得知。

红星资本局 许媛 杨佩雯

编辑 陈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