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国际知名华人女作家王晔:扬州文化意蕴孕育了我

句子大全 2013-10-11 12:56:15
相关推荐

导读:因为父亲热爱书画,王晔很自然地走上练习书法的路。书画名家王板哉、吴砚耕是王晔家在逸圃的邻居,李圣和和吴树就住在几步之外的五福巷、问井巷。最初板哉先生看到王晔的字,十分欣喜,把她引进扬州书画界。

王晔与马悦然(右一)、谢尔(右二)合影。

漫步东关街,不知不觉就走到逸圃门前。进园,青砖步道撞进眼来,藤箩、香樟的枝叶沙沙作响,好似见到故人情不自禁地拍响巴掌:嗨,欢迎回家!这进院子走走,那进院子看看,王晔也说不清折折返返了多少回。从出生两个月大到13岁,逸圃记录下王晔无比欢乐的童年。

从考上复旦大学,到赴日本深造,再到定居瑞典,转眼30年。虽说家乡从没在心里有过半点生分,但这次回来,王晔心声尽吐:扬州,扎着我的根。

生在扬州

是命中注定的契合

生在扬州,对我来说,是命中注定的契合。

因为父亲热爱书画,王晔很自然地走上练习书法的路。书画名家王板哉、吴砚耕是王晔家在逸圃的邻居,李圣和和吴树就住在几步之外的五福巷、问井巷。最初板哉先生看到王晔的字,十分欣喜,把她引进扬州书画界。

7岁左右,王晔常到圣和先生家里,请她点评习作。 圣和先生恐怕是我心目中最有平等心的老师,她一直和我平等对谈,她跟那时的我说之乎者也,我怎么可能真懂,但这些话竟刻在了脑子里,何尝不是一种熏陶。

几乎所有的扬州书画界名师都给王晔传授过书画,更给予她书画之外的人生教诲。桑宝松说过《伤仲永》的故事,周慰祖教过宋代散文,李亚如总是说 有容则大 ,魏之祯在书案边教读贴

1978年以来,王晔作为唯一一名儿童,多次参加了扬州画院和日本书法代表团的交流活动。

王晔说,她在梅岭小学就读,靠近梅花岭和史公祠,寄啸山庄一度是父母单位的所在地。 我从两个月大到13岁,住在逸圃。可以说,深受扬州园林文化的滋养。

至于如意园的饺面、菜根香的春卷、富春的包子、冶春的蒸饺,那是王晔难忘的扬州美食,而更难忘的是那些和年中节庆相关的饮食习俗、家族团圆。 身在扬州,对我而言,就是浸淫在浓厚的文化意蕴之中。

文化建设无捷径

需要一批痴人长期耕耘

作为一名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王晔对家乡的文化建设格外留意。

扬州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历史悠久,如送出过鉴真大和尚,也迎接过崔致远、普哈丁和马可 波罗。一衣带水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及扬州的交往为人熟知,远在北欧的瑞典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其实也很有渊源。

中国对瑞典文化的了解不算多。以纯文学为例,1979年首版、1991年再版的高校文科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里,没有一篇对瑞典作家的介绍,对北欧文学的介绍仅限安徒生和易卜生。时至今日,国内对瑞典文学的介绍依然不够。 王晔说。

这次回扬州,看到家乡在城市的现代化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瘦西湖隧道,比丹麦瑞典海底隧道还漂亮,王晔对家乡的发展由衷感到骄傲。

但王晔更关注的还是文化。 文化建设及其成果历来是润物无声,不如物质那么显而易见。没有捷径可走,需要一批痴人,也需要长期耕耘。

王晔表示,扬州搭建的文化平台不算少,只要肯下真功夫,发现和完成实实在在的文化项目,是可以创出扬州自己的品牌道路的。扬州有很多先贤可学,阮元就是现成的典范,只要文化工作者日积月累,不可能不出成果。

世事洞明皆学问

从求知中感悟生命和使命

在王晔的求知生涯中,父亲王章涛是她的 私人教练 。 从早年帮我磨墨、裁纸,教我读帖、背诗,到后来帮我改稿、审稿,父亲给我很多教诲,特别是培养了我的阅读习惯和坐冷板凳的功夫。

王晔认为,求知是一辈子的事,生活本身是大学,世事洞明皆学问。当然,假如能培养出阅读的习惯,并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是一种幸运。

如今,王晔已是国际文学、出版界的知名华人女作家。种种荣誉前,王晔的淡泊令人钦佩。

扬州这样的城市,有过多少风流人物。我从这里吸取了养分,我感念这奇异的哺育之恩。在我的内心,永远有一个女孩,她在四美酱园高高的柜台下,看过包酱菜的干黄荷叶,在荷蒲熏风看过滚动着露珠的翠绿荷叶,也曾模仿板哉先生笔意,在宣纸上渲染过墨色的荷叶。

人物名片

王晔,1969年出生于扬州。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上世纪90年代末留学日本,在大阪大学人间科学研究院读硕士和博士。2005年赴瑞典。瑞典作协会员,作家、翻译家。著有散文和短篇小说集《看得见的湖声》、散文集《欧洲人文地理》、散文和短篇小说集《十七岁的猫》、书评集《这不可能的艺术 瑞典现代经典文学品读》。译有小说《格拉斯医生》、《贝拉 巴托克独自对抗第三帝国》、《海姆素岛居民》。

给家乡捎句话

文化建设及其成果历来是润物无声,不如物质那么显而易见。没有捷径可走,需要一批痴人,也需要长期耕耘。 王晔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