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食过返寻味!张槎这家酒店主打“笋”美食 致力塑造笋文化IP

句子大全 2013-08-24 06:53:23
相关推荐

▲ 银天阁大酒楼大厨师制作的牛气冲天沙口笋丁新鲜出炉

跨界创业深耕餐饮12年

注重精神体验

“沙口笋更爽滑、清甜、无渣,现在刚好是上市季,供不应求,有空过来尝尝!”在银天董事长办公室里,郭泳洪接了一个朋友来电,顺道科普了一下张槎沙口笋的知识。

挂了电话,他拿起今年新菜单,和手机上的菜式图片比对,用什么食材,怎样制作,菜品有何特色,味道如何,他如数家珍。

▲银天大酒店出品的牛气冲天沙口笋丁

如果在12年前,情景会有所不同。

2008年,郭泳洪创立了银天,从此与餐饮结下不解之缘。“我是学建筑的,对建筑装饰很感兴趣,当时就一心想做一家特色酒店,而一家好的酒店离不开好的餐饮。”郭泳洪表示,从起初摸着石头过河,银天靠着出品一天一天积攒着顾客,至今已成为张槎的知名酒店。

从入行第一天开始,郭泳洪就感受到了餐饮行业竞争之激烈,出品、特色、环境、服务缺一不可。

特价是餐饮企业吸引顾客的一大“杀手锏”,然而,在郭泳洪眼中,特价不是时时有,而且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有味道体验、享受美食外,还要有舒适的就餐环境和周到的服务,享受精神上的愉悦。”郭泳洪表示,银天从门口到大堂、大厅、包厢,都有笋文化的宣传和元素,营造了独特的氛围。

餐饮行业节奏快、淘汰率大,在顾客和行业之间观察,银天愈加发现“精神体验”的重要性。“口味、环境这些物质的体验比较容易实现,但是精神体验就难了。”郭泳洪表示,这种精神体验既包括酒店的服务以及在街坊之间的口碑等内在因素,更加包括周边区域的文商旅产业氛围,乃至一个城市的饮食文化氛围等客观因素,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营造。

坚持创新每年研发新菜品

传承与创新兼备

笋是银天的主角食材,张槎沙口笋更是主角中的主角。每年5月至7月,是沙口笋最佳食用期。在沙口笋刚上市的时候,银天就抓紧时间研发了新的笋王宴系列,让客人既能尝鲜,又能尝新。

▲沙口笋先要飞水处理一下

沙口笋刺身、笋丝鱼茸粥、蚝油捞笋等都是张槎沙口笋的传统做法,在每一家张槎可以吃笋的餐厅都能吃到。“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每年也开发新菜式,做出银天的特色。”郭泳洪表示,酒店每年都推出笋王宴系列菜品,每一年都有创新。今年新增的“富足一生双笋煲”,就是借鉴了上海菜“腌笃鲜”,根据本地的食材进行改良而成。

▲银天大酒店出品的富足一生双笋煲

“腌笃鲜的食材主要是笋和咸肉,我们改良后的双笋煲采用沙口笋最尖的部分,加上筒骨、咸肉、黄豆、腐竹等食材做成汤菜,为了颜色搭配,还增加了莴笋,做成色香味俱全的新品。”郭泳洪介绍,双笋煲更适合佛山人的口味,推出后大受欢迎。

笋王宴的前菜柠檬合桃酥也是银天独创。“用柠檬做合桃酥的很少,我们大胆创新,柠檬的酸味、爽口,可开胃也可解腻。”郭泳洪表示,每年的笋王宴以沙口笋为主打,同时搭配非笋题材的菜品,兼顾佛山特色美食,口味多样化,满足顾客的更多选择。

弘扬笋文化政企通力合作

塑造笋文化IP

张槎沙口笋在每年5月上市,6月~8月盛产,一直到10月退季。没有重大节假日,不是婚庆旺季,原本这个时候是传统餐饮行业的淡季,但是有了沙口笋,淡季也成了旺季。

▲位于张槎沙口的笋场种植基地

得益于沙口笋,张槎不少餐饮企业实现了全年营业相对均匀,因此,他们对沙口笋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近年来,张槎街道举办笋文化节系列活动,发掘、弘扬特色美食文化。作为张槎饮食文化协会会长单位的银天,自然不会缺席。

“在笋王争霸赛中,和银天长期合作的笋农,有两个都拿到冠军!”郭泳洪表示,除了积极参与笋王争霸赛、张槎十大名菜评选等政府牵头的活动外,银天还开展自选动作,如每年举办笋王晚宴,邀请街坊试吃体验等。

▲沙口本地笋——大头甸

“沙口笋是大自然赐给张槎的宝藏,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共同发扬光大。”郭泳洪表示,饮食文化是推介一个城市最好的渠道之一,也是吸引人气的重要法宝,建议政府做大笋文化活动,搭建更大的平台,上升更高的层次,吸引更广泛的游客,把沙口笋打造成美食地标,塑造笋文化IP,真正做到以笋为媒,文商旅融合发展。

推广沙口笋文化

张槎“做笋人”有这样的憧憬

沙口笋以张槎沙口片区得名,张槎有地域优势,同时有“国笋”历史典故的文化优势,加上有“食在广州、厨出凤城、师出张槎”的厨师资源优势,张槎推广沙口笋文化,可谓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因素。近几年来,张槎街道连续举办笋文化节系列活动,扩大了沙口笋的知名度,增加了餐饮企业的客流量。 但是,这对于包括郭泳洪在内的张槎“做笋人”来说,他们的憧憬还不止如此。

“能不能把沙口笋做成一个美食地标,让游客到禅城张槎旅游,就会想吃沙口笋?就像去顺德,就会吃双皮奶一样。”郭泳洪表示,饮食无国界,美食是最好的城市宣传方式,如果把沙口笋和禅城张槎乃至佛山的旅游业结合起来,将会撬动巨大的社会经济文化效益。

这个梦想,大而不远。塑造笋文化IP,关键需要政企合作。

郭泳洪建议,首先要突破的就是扩大种植面积。如今在东平河畔的一些农用田地里,尚有可种植沙口笋的土地。此外,在建中的王借岗森林公园同样具备种植沙口笋的条件,并且和沙口片区毗邻,郭泳洪建议可在公园划一块地种植沙口笋,既充当绿化功能,又能宣传本地笋文化。

▲笋场的员工在为竹笋培土

其次,需要形成沙口笋的产业链。目前,张槎沙口笋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笋农在竹地挖出竹笋后,直接供给辖区的酒店,当天采挖、当天加工、当天食用,沙口笋基本都是“尝鲜”。如此一来,沙口笋只是“农作物”,吃的是“初级阶段”。要想把沙口笋融入文商旅产业链,需要把沙口笋形成“产品”,除了当天在酒店食用外,还可做成可长期保存的笋干、酸笋等产品,突破沙口笋的季节性、地域性。

来源 | 佛山日报、今日禅城

编辑 | 张槎微新闻微信编辑小组 佰睿新媒体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