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长三角美术馆联盟”成立 沪苏浙皖美术馆馆长共话联动发展

句子大全 2013-07-16 04:33:20
相关推荐

10月30日下午,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长三角区域文化合作论坛召开,此次论坛以 “一体联动,合作共赢”为主题,当日上午,恰逢《风生水起逐浪高——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长三角美术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江苏省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安徽省美术馆(筹)、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的代表共话长三角地区美术的资源合作、联动发展,籍于此建立“长三角美术馆联盟”。“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刊发论坛部分发言:

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江苏省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安徽省美术馆(筹)、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等建立“长三角美术馆联盟”

许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长三角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缘起之地,上海双年展开拓了艺术创作与生产的新视野

长江三角洲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它是长江入海前的辽阔平原。从中国的地图上,我们很容易辨识这片依海的绿洲,天地造化江海汇聚。长江与杭州湾聚波相携。鸦片战争爆发,上海成为华夏与西方列强之争的最前线。翻开近代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上海是中国近代各种力量较量、交汇、融合的种地。从开埠以来至1942年期间存在的租界,横贯清廷统治、太平天国、军阀混战、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上海饱受战祸,历经变迁,却囿境独具,租借不变。

国际交汇的影响,经济相对的发达,催生上海摩登的都市文化。这个文化与江浙一带有着广泛的勾连与影响。周边诸多历代城市的悠久而浓厚的人文气息,像无锡、苏州、杭州这些古城悠久的文化气息与上海国际商埠的华洋杂处的开放风尚,既存冲击,又多互补和融汇。这使得长三角成为历史上中国文化与教育诸多的首创之地与昌盛之所。

江浙沪互通,历史上就是群英荟萃、人才辈出。我们从江浙沪近现代历史上艺术教育机构的设立和变迁中,就可以看出长三角文化互织共编的历史生态。

美术方面,1911年周湘在上海创办中西美术学校,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私立美术学校,后来改名为中华美术学校。1912年11月刘海粟、汪亚尘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1921年改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1930年命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历史上我们称为上海美专。上世纪20年代左右,在长三角一代建立的艺术学校还有1922年在苏州建立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26年在上海建立的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28年在上海建立的南国艺术学院。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迈克尔·苏立文梳理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中写到,“这所学校(上海美专)成为与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以及杭州西湖边国立艺术院并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发展西画艺术中国的三个中心之一。”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开始院系调整,私立院校和教会学校全部合并,上海美专、苏州美专及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址就在无锡,后来迁往南京,现为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方面,1927年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1929年,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52年更名为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1956年定名为上海音乐学院。

戏剧方面,1945年在上海创办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49年10月改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1952年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和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并入,于11月正式成立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1956年更名为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和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这三座学院长期以来是文化部的直属院校,这是文化部直属院校九所当中三所不在京的学校,都在长三角。

杭州西湖边,南山路上的中国美术学院

江浙沪近现代历史上艺术院校的交织互动的历史,铸炼了长三角文化共同体的地缘特征,三地文化互为浸润,结构性地镌刻着地球与学脉相互联系的文化脉络。以美术为例,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美院的先师林风眠前往上海,虽然沉寂多年,仍然对上海美术产生影响。同样50年代新浙派人物画方增先先生赴上海中国画院求师,得传统花鸟笔墨的滋养。1990年代后期,肖峰先生执掌上海油雕院,推动了那个时代上海油画和雕塑的创作高峰。同样1990年代方增先先生调往上海,任上海美术馆馆长,迎来了上海艺术的新发展。

2008上海双年展“快城快客”

进入新世纪,长三角跨域文化合作更加密切,其中最典型与最成功的是上海双年展。从2000年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开始,我所在的中国美术学院与上海美术馆合作策划上海双年展,着眼上海美术馆的沧桑历史,立足上海东方大城的今昔变迁,提出“上海城市为母体,邀约国际艺术家以艺术的方式眼帘东方城市的人文命题为宗旨”。一方面聚焦城市的肌体,以“海上上海”为命题,追问东方独特的现代性;以“都市营造”为命题,追问超越建筑学研究的城市历史与建造;以“影像生存”为命题,追问当代影像的生存和影像时代人的生存。以“超设计”为命题,追问全球背景下的设计时尚;以“快城快客”为命题,追问城市移民与农民工的关怀;以“巡回剧场”为命题,追问世博背景中城市内在精神的关照与显示;以“重新发电”为命题,追问文化如何作为城市发展动力。这一系列长达十二个年头、前后七届双年展的人文性、艺术性兼具的深度梳理,为世博城市主题提供了内涵思考。

2010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

另一方面,上海双年展开拓了艺术创作与生产的新视野,以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的多种工具箱,推进艺术和社会的创新,使上海双年展成为东方与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平台。这之后,这种深度合作的模式,又参与了中华艺术宫和当代艺术馆的布局策划,策划了黄浦江畔的西岸艺术双年展,直接催生了今天黄浦江滨江西岸的艺术带的世纪发展。

回首处,烟云无尽,情深时,高城望断。回望这些亲历的往事,不仅感慨万千。上海双年展这种事,只有上海可以做到,上海有这种有容乃大的胸襟,有这种独特犀锐的识见,有这种持续向前的担当。作为亲历者,作为曾经的上海双年展十二年的艺委会主任,我想提几点反思和建议:

一、持续强强合作,铸炼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文化平台。上海双年展的持续举办及其跬积而成的影响力,证明了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文化优势。它所体现的人文思考的实验性力量,别具一格的乌托邦理想与实践意涵,国际与本土双轮驱动的独特方法,不仅仅是双年展自身的方法内涵,更是代表中国当代文化的自主力量和内生机制。这种力量和机制值得我们研究和珍视,我希望在展览条件有质的提升的今天,我们能够更为强化这种强强合作,不断改善和优化这种自主机制,持续提升上海双年展的学术水平,继续打造这一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体现今日中国文化创造力的高端平台。同时希望支持上海中华艺术,与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画学会、中国雕塑学会一道,打造中国国际性艺术双年展,汇聚这些学术团体的实力,重塑中国文化精神的活力,集合造型艺术力量,打造上海艺术创造的又一高平台。

二,整合浦江两岸艺廊带,重塑具有核心主题的艺展大品牌形象。2012年中国美院应上海徐汇区之邀,在老机场和油库一代策划了西岸双年展。这个西岸不仅仅是黄浦江的西岸而是太平洋的西岸,体现了中国艺术节生机勃勃的创作活力。这之后,这一带迅速成为画廊集聚之地。这几年西岸双年展变成了西岸艺博会,二十家艺馆艺廊联手,创办了可能是中国最好的艺博会。与此同时,东岸的世博会一代也在整合之中。我建议浦江西岸和东岸两岸合作,创建具有深度学习核心命题的大会展品牌,并且延伸艺展的方式,打造设计文化、城市建造等大会展新品牌,对接进博会,重塑国际性文化大都市形象。 第三,集聚长三角文化创新力量,打造人工智能时代文化创新高地。9月上海召开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个月杭州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建设口号。与此同时,上海张江和杭州之江都在营造国家级实验室。新技术时代的来临。新技术文化的创新和凝聚,成为突出的命题。艺科融合将成为大方向。在这个大背景下,上海如何构建一个新技术文化生产的高质量的孵化平台,打造融合艺术、设计、城市ADC一体的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级的交流中心和平台,正在成为一种使命性的挑战。吸纳长三角和全国青年创新力量,铸炼这样一个平台,应当是长三角文化合作的新使命。

上个月底开始在世博会法国馆旧址的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我的大型个展。十年来我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举办了三个大型个展,为什么会这样持续在上海办展?我想是上海的文化历史和环境深深的吸引着我。站在世博会法国馆的顶楼,俯瞰滔滔东流的黄浦江,眺望无尽的上海都市,我总是有一种贴近人类大命脉的感动。一种时代与未来之潮滚滚而来的感动,这也是我多年投身一系列文化活动的挥之不去的情怀。

中华艺术宫“风声水起逐浪高”展览现场

李磊(执行馆长):

攀高峰树民族魂,播春雨润百姓心

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20届了,美术以前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中是小的版块,随着这些年美术事业长足的进步以及美术馆事业的发展,逐步纳入到国际艺术节的活动版块中。不仅在全市星罗棋布的美术场所有活动,国际艺术节也和中华艺术宫等大馆共同策划了许多优秀的展览项目。去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主导策划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就是其中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我们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也在与上海国际艺术节合作中尝到了甜头。

今年我们又联手推动长三角美术馆系统的合作,一起合作推出的“风声水起逐浪高”。长三角市级美术馆活动互动很多。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各个发展阶段,都与长三角各个馆有着密切的联系,上海美术馆成立于1956年,创始人或者说推动建立上海美术馆主要的老领导,就是赖少其先生。所以今天赖少其艺术馆的于在海馆长来到这里,是因为我们有特殊的渊源。

当时上海美术馆就在南京路上一个叫“仙乐斯”的舞厅,1970年代,就是到那个地方看上海美术的展览,在那里我受到了最初艺术的熏陶和滋养。1980年代,上海在改革开放的进程当中也提出了对美术馆事业的发展要求,在南京路“仙乐斯”原址建造了上海美术馆,是方盒子的建筑。到了2000年,上海美术馆从方盒子建筑里迁移到人民公园旁。该建筑历史上是跑马厅,曾经做过博物馆,之后长期作为图书馆。2000年的时候,它成为了上海美术馆,是有非常强烈的历史象征的建筑。当时我们上海美术馆进入这一建筑之后,全国的美术馆界、美术人都羡慕上海,说上海真是重视文化的地方,把这么好的历史建筑改建成美术馆,使得我们美术有一个非常体面的殿堂来展示。

所以正如许江老师前面所说的,我们在那里举办了六届上海双年展,大概是2008年这届我们和上海电视台合作做全程6小时的上海双年展开幕活动的直播。这是一个创举,全世界没有,在上海发生了,给我们上海文化、艺术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上海双年展的传播、这座城市文化名片的传播给予了非常好的支撑。

上海中华艺术宫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中国进一步的腾飞和展示中国的形象,世博会中国馆成为世博会最亮丽的一张名片。世博会之后这个建筑做什么用?在世博会闭幕之后的差不多半年时间里,有过很多的规划、建议、讨论,甚至是争议。上海市委市政府充分听取了各方面意见之后,考虑到上海未来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支点是文化。如果上海要有持续发展的后劲,文化是不可获缺的,甚至是极其重要的核心资源。引进这些核心资源必须有重要的平台,作为文化的硬件,中华艺术宫也是重要的平台。所以当时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世博会中国馆改建成中华艺术宫(注:中华艺术宫法定名称是上海美术馆。这座建筑的整个运营是中华艺术宫)。

中华艺术宫0米层南侧的7个展厅为“名家艺术陈列馆

我们用十个月改建建筑,把世博中国馆改建成中华艺术宫。2012年10月1日对外开放,到现在已经6年过去了。在这6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攀高峰树民族魂”,再是“播春雨润百姓心”。中华艺术宫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发展:第一,我们要展示中国文化的视觉形象,讲好中国故事,要有文化高度;第二,我们的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作为一个文化地标,中华艺术宫有大量的游客,我们既要服务好专业领域里的专家、美术家和爱好者,但是我们更要服务好那些不了解美术的游客。当他们来到美术馆,对一幅幅美术作品,被我们优美的环境所感染的时候,每一位观众的心灵都会受到一次启迪和洗礼。尤其是那些带着孩子来到美术馆的家庭,通过参观一次美术馆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一生,我们这样大型美术馆是属于公共、属于大众、属于人民的。

一名观众在中华艺术宫赏画

所以在我们美术馆除了举办重要美术活动展览之外,公共教育活动特别重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和普及艺术我们一年的讲座达到110场,一年的亲子活动达到260多场,这样的活动大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思路,也传播了我们美术和其他艺术在市民里的传播,为上海的文化打造了坚实的文化名片。

“文心雕龙”上海山水画邀请展现场

张兴来(副馆长):

以经典和现代定位新、老两馆

江苏省美术馆新、老馆均座落于南京的长江路,老馆前身是1936年建造的,是我国第一家公立美术馆,可以说中国美术馆事业是从这里起步的。美术馆老馆是民国建筑,在长江路上与人民大会堂、中央饭店、总督府相邻。新馆也在长江路上,与老馆相比,新馆建筑更具有现代感。我们用经典和现代来定位两个馆的功能与办展理念,立足江苏地域文化的传承,以江苏各个画派为核心,以江苏水印版画作为核心。江苏水印版画发源地就在江苏省美术馆,这儿是江苏的文化基地,

江苏省美术馆(老馆)

新馆关注当代艺术为公众提供不同视觉体验,向多层次、多方向发展的综合体。江苏省美术馆因为建馆较早,拥有丰富的典藏资源,现有藏品13000多件,其中明清时期的书画有300多件,另外还有较多的版画作品,包括抗战时期的一批老版画。江苏省美术馆还有一支二十多人的画家队伍,从解放后建馆以来一直存在。其中江苏省油画雕塑院、江苏省版画院、江苏书画工作室,即两院一室,也是美术馆的下属单位。

江苏省油画雕塑院、江苏省版画院、江苏省书画工作室一直为江苏的美术创作和美术研究提供动力和支撑。今天的主题是长三角区域文化合作,我想就三省一市美术馆之间的合作谈点想法。

江苏省美术馆(新馆)

首先,我们是一种文化资源、美术资源的合作。各个馆都有较丰富的藏品,通过几个馆藏品的组合,梳理出不同主题的展览,在长三角地区巡回展出,并激活公共教育平台的传播研究和体验,让老百姓真正走进艺术品,了解艺术品,提高长三角整体艺术审美水准。

第二,是研究方面的合作。研究是美术馆最主要的功能,比如对画派的研究,对美术史的研究,对长江三角区域文化地域研究。我们可以从区域文化创新共同探讨、策划美术馆论坛。

第三个合作,是美术馆馆际之间的交流,包括我们共同策划展览交流,引进展览的交流。我们都要从国际引进好的展览,经费可以几个馆一起来承担。另外我们还有公教活动的交流,这一点上海中华艺术宫做得非常好,他们到南京让当地观众体验,这也是一种交流。以及我们美术馆员工的培训也可以进行交流。我觉得将来我们都会互动,互相取长补短,这种合作是多方面的。

杜群(党委书记):

一本美术卷、三个收藏体系、四个公教形式、五大展览体系

浙江美术馆坐落在杭州西子湖畔,2003年立项,2005年开始土建,2009年开馆。浙江美术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的时候,亲自选址,亲定方案,亲自参加开工典礼,亲自推动建设完成的国家美术馆。开馆以来,我们把一直把总书记建设馆史的要求,作为开门办馆的方向,确立了中国风格、浙江特色的办馆方向。在各级领导和兄弟美术馆的支持帮助下,展览策划、学术研究、公教活动、内部管理等各项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我们每年举办展览有50个左右,学术活动大概20个左右,公教活动200个左右,藏品以每年一千到三千件不等的速度在增加,到目前为止是23000件作品,观众人次现在每年是50万左右。2016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首批示范单位,2015、2016连续两年囊括文化部、全国美术馆的四大奖项。

杭州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馆

这些年我们馆的工作可以用几个数字表示:一本美术卷、三个收藏体系、四个公教形式、五大展览体系。

三大收藏体系是指浙江现当代版画、近现代浙江名家书画,国立艺专百年的三大收藏体系。经过这几年的努力,规范藏品征集管理办法,通过专项征集、海外回流等多种渠道,基本确立了三大体系。对藏品的利用我们也是开动脑筋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通过举办专题展、学术展、捐赠展、交流展、流动展、下乡展,挖掘学术内涵,搭建社会捐赠,提升公益形象。

浙江美术馆近期展览海报

四种公教形式主要是通过创新一些公教的内容形式,打造特色品牌的活动。一是拓展互动的体验,配套主题展览,深挖内容吸引观众,让普通人对展览能看得懂。二是拓宽馆校的合作,目前我们已与30家的大学、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签约打造青少年美育基地。三是推进与基层美术馆的共享机制,授牌浙江美术馆流动美术馆合作单位,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合作机制,已经授牌的单位是20家,通过这样的形式调动省内的优质藏品资源,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不出家门可以看到浙江的文化大餐。四是创乡村美育模式,实施美术馆加乡村美育振兴计划,以一个县为试点,用一村一画一大师的模式,在村庄设立美术角。各个村参加的培达到了110人,美术活动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初步建立起乡村美育的操作模式。其中乡村艺术宫被文化部凭为优秀公共教育项目,乡村儿童美育计划获得全国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金奖。

作为一个年轻的馆,我们浙江美术馆愿意以上海、江苏、安徽为学习榜样,努力把我们馆建设成为一个深受老百姓喜欢,同时能够提升百姓审美情操的重要文化阵地,为文化浙江建设添砖加瓦,为我们长三角文化建设贡献我们馆的一份力量。

浙江美术馆近期展览海报

王岭(安徽省美术馆筹备处负责人):

“高大上”且“用得上”,“零门槛”与“高门槛”

安徽省美术馆可以说过去是一无所有,现在是无中生有,将来会应有尽有。因为我们馆目前正在建设当中,我们没有钱,没有人,没有收藏,所以我是一个“三无”馆长。但我也不断的学习,我的微信号叫“美术馆的小学生”,我怀着一颗求知的心来到上海,来到各位馆长面前,我虚心地向他们求教,如何收藏、如何保护、如何展示、如何实行公共教育。我在想安徽省美术馆在建设上应该是高大上,在使用上应该是用得上,对于大众的服务,我们会让群众的修养跟得上。我们一方面为百姓服务,一方面为专家服务,一方面我们对进馆的同志实行零门槛,但我们可能对入库的作品实行高门槛,一方面我们着眼于取其智、聚民心、育新人,以文化人的人文理念来打造现代、一流、高档的智慧化、受老百姓欢迎的美术馆。

于在海(馆长):

赖少其与长三角有着特殊的历史关系

安徽省美术馆尚在筹备,现在赖少其艺术馆承担着省和市美术馆的功能。

1987年赖少其在浙江普陀山写生

赖少其是一个革命者也是一个艺术家,他的曲折人生中有50年是跟华东三省一市紧密相关。1935、1936年的时候,鲁迅在上海倡导抗日救亡的运动,当时上海已经是白色恐怖,赖少其和李华响应鲁迅号召,当时鲁迅先生给赖少其一个高度的评价:最有战斗力的青年。1936年,受北京和上海的委托,李华和赖少其组织了第二届全国木刻协会展,当时在上海展出。鲁迅先生参加了活动开幕式。

赖少其1939年在安徽,1942到1945年在苏北抗日根据地,都是负责抗战的宣传文化工作。解放后他任南京市文艺处处长,后来又是宣传部副部长兼南京市文联主席,做了很多工作。

1952年调到上海,陈毅市长调他到上海担任华东文艺委员,主管华东主要领导工作,那时候是华东文联上海美协的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负责筹建了上海市文联、上海市美协。1956年毛主席和周恩来决定建立国家两个画院,北京画院和上海画院,当时赖少其是上海画院筹备会主任,负责筹建的上海中国画院,同时他又负责筹建了上海美术馆。

1959年,他到安徽担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当时在安徽创建了新版画艺术,这个在中国版画界是公认的,对安徽美术事业也做出了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安徽省合肥市当时建立文化新区。2013年,当时合肥市市长专门到广州拜访赖少其夫人,积极建立赖少其艺术馆。当时赖少其亲属捐赠300件完整系列作品,合肥市政府投资了4000多万,划出15亩地园林式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外观现代化,内部设施完备。

2005年12月,艺术馆落成,建馆到现在13年了。我们艺术馆的工作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赖少其艺术馆

一个是展览活动,多年来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国家图书馆陈列赖少其的文献资料,在上海美术馆和浙江、广东、湖北、黑龙江等省市美术馆开展具有一定规模活动的展览。2010年以来,我们已经策划的赖少其艺术有关专题展一共12次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的全国美术展览项目。其中我们是连续七年入选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项目,全国三百多家名藏馆当中只有三家。连续两次入选了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项目,同时2015年我们分别在广东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宫和北京画院美术馆和赖少其馆举办了赖少其诞辰百年系列活动,当时李磊馆长积极支持,展出了三个月,几十万人参观。 同时我们按照文化部的要求,走进西部,系列展品赴重庆美术馆、内蒙古美术馆,今年在广西美术馆,马上到四川张大千纪念馆进行巡展。今年在安徽省东南西北中五个市的博物馆进行巡展,同时合肥市的五个县进行了走进基层面向乡镇的展。建馆13年来,赖少其艺术馆开展活动325场次,从文化部的重点项目到青少年儿童教育,参观量达到了200多万人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赖少其艺术馆展览现场

第二个方面是整理文献,多年来对赖少其艺术的文献资料整理比较重视。一个是亲属提供,一个是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十几个省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进行征集,还有社会人士捐赠,到目前为止我们有三万多件关于赖少其的文献资料和图片。这在全国名家馆中间是非常独特的。另外,我们建立了电子化的数据库,对资料进行库存。

第三个方面是学术研究。我们历年的展示项目都配套了画册,去年荣获了金牛杯的金奖,这是非常难得的。另外2017年出版的版画文献集也获奖。

关于文化交流,长三角融合交流中,赖少其艺术馆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文化场馆和书画机构保持紧密的联系。2018年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在杭州艺术馆举办了赖少其30年代大型的版画回顾展,全国版画界的学者专家都出席。2015年在中华艺术宫举办了赖少其诞生百年纪念展。2017年在上海中国画院举办了赖少其的专题展。2017年年底,我们受南京文联邀请,在南京美术馆举办了展览。赖少其与众多名家关系密切,我们将明年共同举办一个专题展。我们赖少其艺术馆是一个小馆,我们总共十几个人,加上物业安保三十多人。但这么多年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我们通过这次的活动和会议,今后将进一步做好工作,为长三角的书画交流、文化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