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观察蜕变 学古诗《蝉》

句子大全 2013-07-12 17:52:42
相关推荐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小时候,我们住的家属房后面,是一片小树林,每到夏日黄昏,都会有“知了猴”纷纷“出洞”。与“知了猴”一起“出洞”的,还有络绎不绝的大人孩子,打着手电筒,提着塑料袋,要去干的事,都是同一件——抓“知了猴”。

“知了”,就是“蝉”。就是“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的“知了”。“知了猴”,就是“蝉的幼虫”,蝉蛹,未蜕变之前的样子,一层薄薄的壳,包裹着,在夜间会蜕变成知了。

“知了猴”好玩,好吃。好玩,是孩子们喜欢看它不紧不慢爬呀爬呀,在手掌、在手背,一直爬到胳膊,不慌不忙。抓了带回家,放进蚊帐里,困得等不到看着它蜕变就睡着了,第二天一早醒来,就会发现,蚊帐里多了一个张着翅膀的蝉,和剩下的一具空空的蝉蜕。蝉蜕可入药,据说功能很多很强大,送到药店也很值钱。好吃呢,这大概是人们乐此不疲最大的原因了。油锅一煎,香味四溢。很多人对这一口,情有独钟,所以夜幕一降,就迫不及待,等着抓回“知了猴”,也给餐桌加个菜。“知了猴”好吃,但并非任何人都能吃,有的人吃了会过敏,起荨麻疹,所以入口也须谨慎。我们家人都不太热衷于此,所以去小树林抓“知了猴”就是为了遛遛弯,抓到一只留着玩,抓不到也无妨。大概正是因为没有过多的欲望,就没有太大的动力,抓“知了猴”的技术,也没练得有多娴熟,只知道“知了猴”要从树下的洞里往外钻,等不及它们钻出来的,或是经验丰富的,会用小木棍伸进洞里,引它出洞。关于抓知了,很多人都有很多办法,用袋子套的,用面团粘的,也有高手,直接用手捂的,这都是技术活儿,手熟才成。

搬离家属房以后,周围没了小树林,也再没有抓过“知了猴”,甚至见都很少见到了。偶尔见只知了,就会想起那时蚊帐里的蝉蜕。清早起来,先要看看变出来的知了是“响巴”还是“哑巴”。“响巴”,胸前有两片盖板,是它的发音器,鸣肌每秒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的中空引起共鸣,产生响亮的鸣叫声,并且声调不同、激昂高歌。“哑巴”则是没有胸前那两片盖板,也不会叫。后来才知,能叫的是雄蝉,不会叫的是雌蝉。雄蝉鸣叫,也有向雌蝉求偶之用。

蝉的蜕变过程非常奇妙,无处不显示生命的神奇。昨晚散步,路边偶遇一只刚爬出洞的“知了猴”,亲切带回家,放到纱窗上,竟然很快有幸观察到了整个“金蝉脱壳”的过程,弥补了幼时因贪睡而错过的“大戏”。

蝉蛹趴在纱窗上,从跃跃欲动到静止不前,就是在做蜕变前的准备了。当它的后背出现一条裂缝,蜕变就开始了。从裂缝中,大大的脑袋先出来,很快,绿色的身体和褶皱的翅膀也出来了,甚至没等到你注意,整个身体就脱壳而出。这时看到蝉的翅膀是翠绿而柔软的,没等你看明白,翅膀就张开变硬了!原来,这是因为,蝉翅膀上的体液管可以输送体液,液体的压力使翅膀张开,当液体被抽回体内,展开的双翼就已经变硬。据说蝉在蜕变的过程是不能被打扰的,一旦被打断或破坏,这只蝉将终生残废,再也无法飞行,也无法发声。

看着蝉的蜕变,不得不为生命而震撼。这样一只蝉蛹到蝉,是我们所看到的,而我们所未看到的,是它不知在地下已经待了三年、五年,甚至十七年。科学研究,蝉在地下待的年份都是质数,因为质数的因数很少,在钻出泥土时可以防止和别的蝉类因拥挤而“争夺地盘和食物”,不禁更为大自然的奇妙而惊叹!

按照分类,蝉是被列为害虫的,因为它们吸食树的汁液会对树木生长造成不利。而因为蝉在夏天过于常见,所以自古至今,文人墨客的笔下却从来不乏对蝉的描写刻画。有的睹物思情、有的借物寓意、也的托物言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自然是不知人类情感的,但是诗人能够借助蝉和蝉鸣,抒发自己的情怀,古人以为蝉是以露水为生,所以还常把蝉作为自强、高洁的君子形象,歌之颂之,聊以自勉。比如以上这首托物寓意的《蝉》,就表达了诗人清雅自洁的自信与风度。

在观察了蝉的蜕变过程之后,更是对自然和生命充满了敬畏。打开纱窗,这只蝉振翅高飞,回到它理应生存的地方,我还是像小时候那样好奇地看了,这是一只没有盖板的蝉,也就是说,它是雌蝉,将会产卵。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