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诗经•唐风》之哀怨诗:悠悠苍天 岂无他人

句子大全 2013-06-29 16:02:12
相关推荐

《诗经 唐风》之哀怨诗:悠悠苍天,岂无他人2017 08 09 09:32:00 无忧考网导语很多古诗特别是较为久远的诗经诗歌比较生涩难懂,后人做过很多疏通、梳理和翻译工作,也就是所为文白转换的译文。借助译文特别是不同译注者的译文,对理解诗歌也非常有帮助。“唐风”有四首有些哀怨意味的诗歌,试试采用不同译注者的译文来加以理解。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唐风·山有枢》

这首诗我们先看下向熹《诗经译注》的译文: 山坡上面有刺榆,洼地中间白榆长。你有上衣和下裳,不穿不戴箱里装。你有车子又有马,不驾不骑放一旁。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享受心舒畅。 山上长有臭椿树,菩提树在低洼处。你有庭院和房屋,不洒水来不扫除。你家有钟又有鼓,不敲不打等于无。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占有心舒服。 山坡上面有树漆,低洼地里生榛栗。你有美酒和佳肴,怎不日日奏乐器?且用它来寻欢喜,且用它来度时日。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得意进你室。

译文可谓通俗易懂,且流利而晓畅。

看完译文,我们就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人在劝另一个富人或权贵,不要对自己那么悭吝,不要当守财奴,要及时享乐,否则将来两眼一闭,财富都白白地留给别人享受了。

被劝的人身份应该是贵族。

第一章主要是从穿和用的方面劝这位贵族人士,劝他有好衣服要穿别压箱子底儿,有车马就去用,别弃置一旁而舍不得享受。

最后一句说得更是直率:你舍不得用,等你死了之后就被别人占有,人家快快乐乐地享受了。

那么,这里所指的别人会是谁呢?或者是这位贵族自家的子孙,或者是外人。如果是前者,那么这位劝人者则确实是将这位贵族自己本身的享受与自己之外的他人(亲人)相区别了,可谓彻底从私心的角度进行的贴心劝导。

第二章则从住宅和钟鼓享乐方面进行劝导,说有好房子别扔在一边不去住,有豪华的钟鼓别舍不得奏乐享乐,否则还不是将来便宜了别人。

第三章则从吃喝和招待朋友方面规劝,这里说有好酒好肉就该拿出来享用,与好友开party整日吃喝弹唱,那该多么快活啊。

要么是这位贵族实在是太守财奴了,让旁人感到很不理解;要么就是那位劝人者心存不良动机劝人挥霍。

前一段时间有一条说美国某人获彩票大奖2700万美元,十二年就挥霍一空家破人亡。不知这人最初听了哪位劝人者的话了?

这首诗从贵族舍不得享受财富的内容背后,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资源还很紧张的时代(从下一首诗《鸨羽》中就可看出民生多艰),贵族们积聚了多么多的财富,展现出了社会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的现实。

《毛诗序》说这首诗“刺晋昭公也。不能修道以正其国,有财不能用,有钟鼓不能以自乐,有朝廷不能洒扫,政荒民散,将以危亡,四邻谋取其国家而不知,国人作诗以刺之也。”但清代学者方玉润反对这个看法,认为“时君将亡,必望其急早修政,以收拾人心为主,岂有劝其及时行乐,自速死亡乎?”(方玉润《诗经原始》)

劝人者无疑也有着个人享乐主义倾向,他就没想到劝贵族周济穷人。贵族的钱无非也是巧取豪夺而来,不享受将来也会被觊觎者或反抗者所获,或者被败家的子孙得之于易而失之于易地挥霍掉的。也许这是劝人者深知的。至于这位劝人者是否是很想得开的且正处于享乐中的贵族,这就无从得知了。

对于舍不得花钱享受的有钱人,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去劝导呢?我们应该都看到过有人这样劝过一辈子省吃俭用的有钱人吧,很多都是这么劝的,我们的财富观传统很久很久都没有太大变化了吧。

但也有一些富人,往往是生活俭朴惯了,节俭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了,偶一奢华往往很难习惯。

最近还看到一条,美国一位老人临死时将一两亿美元捐给了研究机构和公益机构,而这位老人生前一直给人以“生活紧巴巴的老人”的印象,在生活中经常装穷,是为了避免被人纠缠,生前吃穿住行都非常节俭甚至寒酸,但日常捐赠方面却很大方。对于这样的有钱人,我们表示由衷地敬意。

对于财富,我们应该保持的态度应该是: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世道不正常,就会出现这样的景象:有人财富多的花不完,可有人却要饿肚子活不下去了,我们看下一首《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唐风·鸨羽》

这首诗我们看余冠英《诗经选》里的译文: 野雁沙沙响一阵,栎树丛里息不稳。王差不得息,庄稼种不成!饿死爹妈谁来问?老天呀老天!哪天小民得安身? 野鸭沙沙翅儿颤,酸枣丛里息不稳。王差不得息,庄稼完了蛋!我爹我妈准饿饭?老天呀老天!哪有个了啊哪有个完? 野雁成行响飕飕,息在一丛桑树头。王差不得息,庄稼不能收!爹妈拿什么来糊口?老天呀老天!太平年头几时有?

王事,就是君王的事,无非就是兵役或劳役。

野雁的脚掌呈蹼状,因此在树丛的枝条上休憩很艰难,容易落下,所以就会不断发出肃肃的惊叫声。这句起兴也表现出了小民的生活艰难之态。

王事没完没了,青壮劳力被征走,农事被耽误,庄稼无法获得收成。被无休止的王事牵绊,而家中的老少无人养护,不免心伤。他们一方面质问*“爹妈饿死怎么办”,另一方面痛苦地问老天“究竟什么时候是个头”。

《毛诗序》说:“《鸨羽》,刺时也。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郑玄笺曰:“大乱五世者,昭公、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

国家政局混乱,征伐不已,则民受其害。

父母难养,人伦危机,则人心离散。

后方不安,士兵的战斗力如何可想而知。

于是,在外征战的士卒悲愤地发出“悠悠苍天,曷其有所?(何时能安居乐业)”“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悠悠苍天,曷其有常?”(何时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

总会让人想起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人们常说中华民族是早熟的民族,文化也早熟而灿烂,我觉得也许就因为一直没有断了苦难而熬出来的。

我们今天谈“唐风”诗歌,唐地乃晋国也。晋国的政局混乱,我们可以从下一首诗《扬之水》得以管中窥豹。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唐风·扬之水》

这首诗我们看周振甫《诗经译注》的译文: 激扬的河水,白石鲜明。白衣红领,跟你到曲沃。既然看见君子人,说什么不快乐。 激扬的河水,白石洁白。白衣红领,跟你到鹄。既然看见君子人,说什么忧伤不乐? 激扬的河水,白石清澄。我听说有命令,不敢用来告诉人。 对这首诗,一般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是一首逃离之诗,即民众远走归附有德政之国;还有一种看法是说这首诗

是危急之时的委婉而言的告密诗。

《毛诗序》是持前一看法的:““《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

晋昭公封叔父成师(桓叔)于曲沃,势力越来越强,而晋昭公越来越微弱,于是,很多晋人前去归附。

按这种说法来梳理诗意也能说得通。但最后一句“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怎么解释呢?《毛传》说:“闻曲沃有善政命,不敢以告人。”郑玄又进一步笺注道:“不敢以告人而去者,畏昭公谓己动民心。”意思是说,偷偷摸摸地跑去,不敢让昭公知道,但民众间已经偷偷传开了,说明昭公修政不佳越来越失去人心了。

但是,另一种认为是告密诗的看法,似乎更有道理。

按《史记·晋世家》的记载,晋昭公的大夫潘父秘密与桓叔勾结,密谋杀昭公取而代之。后来桓叔攻晋昭公,晋昭公有所准备发兵击败桓叔。

这能够理解为什么处于劣势的晋昭公能够早有准备,即在这种危急时刻,随从潘父去曲沃的人有忠于昭公的,采取的告密办法是写下这首诗。

素衣朱襮者,是晋昭公这样的诸侯才能穿的。“从子于沃”,而且非常高兴地去“见君子”,还那么其乐融融兴高采烈地,“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则更是明目张胆的“此地无银三百两”般地故意欲盖弥彰。

方玉润《诗经原始》:“严氏粲云:‘时沃有篡宗国之谋,而潘父阴主之,将为内应,而昭公不知。此诗正发潘父之谋,其忠告于昭公者,可谓切至。’”

姚际恒也认为“严氏此说得诗之正意”。

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如此引述道,“子”,指叛者。“君子”,指桓叔。严氏曰:“设言其人,其意谓国中有将与为叛以应曲沃者矣。此微词以泄其谋,欲昭公闻之而戒惧,早为之备也。若真欲从沃,则是潘父之党,必不作此诗以泄漏其事,且自取败也。”

姚也反对《毛诗序》说“昭公微弱”继而人心离去的看法,他说:“序言过矣。异时潘父弑昭公,迎桓叔,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败,还,归曲沃,皆可以见国人之心矣。”(《诗经通论》)我个人认为属于告密诗的可能性更大,或者可能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民谣私下诵之。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经过六十七年,桓叔一系立为晋君。”(高亨《诗经今注》)

正因为晋朝政局连年混战,历经五世之乱,才有了《鸨羽》中征人“悠悠苍天”的悲怨,而这种时代中仍有《山有枢》中贪得无厌豪夺财富的贵族以及及时享乐的思想,才会有了下一首诗《杕杜》中的很多无家可归无处可依四处流浪乞讨的人们出现。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有杕之杜,其叶箐箐。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唐风·杕杜》

我们看程俊英《诗经译注》的译文: 一株杜梨虽孤零,还有叶子密密生。独自行走冷清清,难道没人同路行?不如同胞骨肉亲。可叹处处陌路人,为何不来近我身?有人生来没兄弟,为何不肯怜我贫? 一株杜梨虽孤零,还有叶子青又青。独自行走苦伶仃,难道没人同路行?不如同胞骨肉亲。可叹处处陌路人,为何不来近我身?有人生来没兄弟,为何不肯怜我贫?

这首诗的起兴用孤零零的杜梨树来比孤独无依的流浪者,但是杜梨树的叶子还很茂密,这似乎是暗喻流浪人虽然孤独无依但生命力还旺盛着,这似乎在告诉我们正处于壮年的流浪汉都无法安居乐业,说明这个世道的问题不在流浪者本身,而是这个国家和社会出问题了。

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说:“杕杜喻女之未嫁者。《说文》:‘牡曰棠,牝曰杜’。”牡为雄,牝为雌。如果说描写的这位流浪者还是女孩子,那就更悲惨了。

我们看诗中所写的流浪汉的几个特征。

一是孤独寂寞,冷冷清清无乐趣。“独行踽踽。岂无他人?”“独行睘睘。岂无他人?”独自流浪多冷清,难道路上没别人。孤独寂寞对人心理的创伤,有时要远过物质的需求。孤独者容易形成心理疾病和扭曲性格。让一个人无望甚至绝望,那就让他孤独寂寞。

二是举目无亲,饥饱苦乐无人理。“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不如同父同母的兄弟亲啊,叹息过往的行人,为什么不和我亲近啊?!在有人的地方,却如无人之境,无人关心连看都不看一眼。这种冷漠,让人绝望。当自己无法融入人群,社会无视自己的存在,这对人的信心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三是求告无门,哀叹无依无人帮。“人无兄弟,胡不佽焉?”佽,帮助。上文说“不如我同父”、“不如我同姓”(姓,女生也。同母生者。)说明这个流浪汉是有亲兄弟的。那这里的“人无兄弟”,当不是指流浪汉自身。所以,程俊英版译注则译为“有人生来没兄弟”,别指他人,这是对的。那怎么又说“胡不佽焉”没人来帮助我呢?我觉得可能这两句话中间应该包含着省略的意思,即“有人生来就没兄弟,但他们也可能会得到一些人的帮助;而我即使有亲兄弟,但是互相都自身难保,可怜再无人能愿意帮助我了!”人到了有亲人也没办法救助的程度,就几乎到了绝境。

壮年人本该是好劳力,本该是这个社会主要的创造者,然而,在这样的混乱世道下,无法自我生存下去,那些更孱弱的老少妇女又该怎么办呢?

记得有一年春节前,在上看到北京地下管道中住着出来干活养家的人,一住就是十年,让人心里不住地发酸。同在帝都京城,我们竟然才知道夜晚的脚下,也有苦命的人!呜呼悲哉!

人世不易,我们珍惜眼前的一切所得吧,珍惜同在一世同在一时的缘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