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我们在南京 李志说他不说话

句子大全 2013-06-22 14:42:42
相关推荐

活动介绍

这次叶三携《我们唱》来到了南京,并请来了资深媒体人、作家黄佳诗和歌手李志。他们打算一起聊聊他们的民谣记忆、live house经历和书写这些记忆的故事。

作为图腾嘉宾的李志声称他会全程微笑,不说一字。我们看看他是否忍得住。

11月25日,先锋书店,我们一起唱。

嘉宾介绍

李志,歌手,“欧拉”live House创始人。

黄佳诗,媒体人,专栏作者,自称金城武的女朋友。

叶三,喜欢猫、食物和好艺术的虚无主义者,

出版有《九万字》《腰斩哪吒》《我们唱》。

梅二,反狗乐队贝斯手、上海朋克音乐节主办之一。

书籍介绍

李志、老狼、张楚、赵牧阳、袁惟仁、“野孩子”、“五条人”、“生命之饼”……

五年时光沉淀,叶三全新作品——凝结青春、热爱与回忆的音乐故事集。“正午书系”第一部,冯唐、老狼、张玮玮 倾情推荐。

《我们唱》是叶三近些年对一些音乐人的报道合集,共记录了十二位音乐人的故事。

大鹏与小管、“生命之饼”吴维、老狼、袁惟仁、张楚、李志、“五条人”阿茂与仁科、赵牧阳、“野孩子”张玮玮和郭龙……断断续续、兜兜转转,叶三将她生命中这些与音乐相关的朋友们,放进了这部“音乐故事集”里。

不论是隐没台后的词人、乐评人,还是聚光灯下的歌者、演奏者,纷纷从时间和空间的各个角落里聚拢而来,奏上一曲有关青春、梦想与自由的生命之歌。这是他们的歌与故事,更是我们的热爱与回忆。

叶三说

我写的是一个已经过去的漫游的歌唱时代

这本书是我在正午的作品集,主要是这代民谣音乐人的故事。在写第一篇稿子的时候,我没想到会出一本书。第一篇写的是武汉的吴维老师,是一个朋克。写完之后,我发现自己没有题了,我跟主编谢丁老师商量,他说我可以把音乐人写下去,我想想好像也是。

写到差不多狼哥(老狼)的时候,一本书的雏形已经有了,后来的编排,谢丁和另外的同事大头(郭玉洁)给了我很多意见。这本书是我三本书里最像一本书的,它是有结构的,除去音乐人的故事,我在其中夹杂了一些自己的事情,还请谢丁和大头分别为我写了一篇序。看到的时候,我才觉得这本书是完成了。

就像大头(《正午》主笔)在序里写的,我写的是一个已经过去的漫游的歌唱时代,它跟我的青春记忆有关,这本书就是这样。

那是你会弹吉他会唱歌,就可能泡到妞的年代

我从小学古典音乐,一直到高中之前,什么流行音乐都没听过。结果到了高中,别人送了我一个单放机,我爸就管不了我了。我接触流行音乐是这样的,90年代初最早听的是Beyond,那个时候我觉得那就是摇滚,很来劲,现在我仍然认为那是摇滚。然后是魔岩三杰,我觉得那是中国摇滚乐最好的时代。

上大学之后,应该最早是从Metallica,比较重的重金属音乐开始,然后是Nirvana(涅槃),全部是美国的摇滚音乐。大学的时候非常不羁,跟一帮搞摇滚的摇滚青年混在一起,他们听什么我就听什么。与此同时我还听老狼,因为我开始自己学弹吉他,那个时候所有学弹吉他的大学生都有一本书叫《民谣吉他教程》,里面有很多老狼的歌,《同桌的你》是第一首,还有很多沈庆、郁东的作品。

那个时候,在我生活的圈子里有一种鄙视链,听中文歌、粤语歌,哪怕是流行歌就说明你不够前卫、不够酷。但实际上,和我一样的这些文艺青年仍然是喜欢这些歌的。嘴上说喜欢什么是不管用的,一天到晚听的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所以我大学时代仍然是在听校园民谣,高晓松作品集。同时我也听很重的东西。到大学后期开始听电影原声,听英伦。现在我又回到了青春期前,听古典乐多,同时我还是听老狼和玮玮。

我选择写作对象是出于一种补偿心理

这个歌手一定是我喜欢的,起码他要给我很深的感触,我才会有动力写好。这跟我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我2002年出国,2008年回来,2002—2008年是中国民谣比较好的时期,我正好不在。那个时候我在网上跟老罗(罗永浩)聊天,他是这帮民谣歌手的铁杆粉丝,我那时听的所有音乐都是老罗发给我的小样。其实我对那个时代是很向往的,但没能亲身经历。但是这些歌我非常喜欢,很想知道他们背后的故事,我选择写作对象跟这段经历是有关系的,有一种补偿心理。

另外还是跟青春有关,在一个人最开放的时候,就像海绵一样吸收东西的时候,我听的是什么歌。作为一个我这个年龄的人,把它们写下来是有意义的。有一些人是我很遗憾没有写到的,比如马木尔,他是我非常喜欢的音乐人,不写他纯粹是因为语言不通,说什么我实在听不懂。没写郁东有更深的原因,他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人。书总是有遗憾的,我能够做到我设想的及格就可以了。

他们说

其实,文字感觉好的人很稀少,活着的更稀少,叶三是一个。听说叶三还懂音乐,而且音乐感觉还很好。这简直就逆天了。

——冯唐

夜半三更读叶三。

——老狼

叶三竟然将音乐人的一些破事儿写成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儿。

——茂涛

“生活要像海里的鱼”,叶三的文字就像海里的鱼,自由自在,潇洒得很。现在它们一大群游过来了,无论是大鱼、细鱼、红鱼、麻鱼,我都爱你。

——仁科

《我们唱》自序:和朋友们在一起

文/叶三

出第一本书的时候,我还不太明白出书是怎么一回事。到如今转眼六七年,我还是不太明白——也包括对生活和写作。

《我们唱》是我的第三本书。这本书的大部分篇目都写在常营,首发在“正午”。这篇自序之前的两篇序言,由我在“正午”的同事郭玉洁和谢丁所作。郭玉洁和谢丁不仅是我的同事,也是我的挚友与良师。可以说,没有他俩,就不太可能有这本书。无论是在写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他俩对我的包容和帮助是无限的。特别是,读完前面两篇序言,我才知道,他们对我的了解和理解比我以为的还要多。感谢他俩。

感谢理想国出版社和这本书的责编罗丹妮。是他们的耐心负责,把我从懒惰和随波逐流中打捞出来。在我看来,当下,好编辑比好作者更为难得。罗丹妮是个非常出色的编辑,能认识她并和她成为朋友,是我的幸运。感谢她。

《我们唱》写的是一批音乐人的故事,在他们的故事之间,我自己的经历和记忆也夹杂在此。我很喜欢这个形态。我写的这些音乐人都是我尊敬并喜爱的,在书里,好像我们真的一起走过了一段生活。感谢所有接受我的采访,并允许我将他们的故事写出来的音乐人朋友。

感谢为我绘制封面的诗人袁玮,及书名书写者方闲海老师。他们与我写到的这些音乐人一样,都是我的好朋友。但愿我没有辜负大家。

感谢曾帮我纠正文中错误的“正午”读者。无法一一具名,我很遗憾。感谢你们。

感谢为我撰写推荐语的冯唐、张晓舟、仁科和阿茂,老狼,和张玮玮。难为你们了,感谢。

最后,再感谢一下“正午”。对我而言,“正午”不仅是一份工作,一个发表作品的平台,它还承载着我对写作的期许和尝试,对友谊的渴望和寄托。在“正午”的这两年多,我收获良多,感谢每一位同事。我也乐于看到更多的“正午”作者能够出版更多的纸质书,这不仅是出于对网络传播的不信任,更多是因为,我喜欢和朋友们在一起。

《我们唱》的写作和出版不能算很艰难,当然,也并不简单。临到付梓,我仍感惶恐。对于写作和生活,我想,与我第一次出书时相比,我的进步是,我已不再去试图搞懂它们。所以,写完这篇序的最后一个字后,这本书我便不去想了。我只能说,在还能够写的时候,我会一直写下去,尽量心无旁骛,尽量勤奋。岁月无尽,而我希望我始终有情。

另:知道你没抢到2018李志跨年演唱会的票。

11月25日,给你一个提前看到他的机会。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