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特稿】学生话剧:戏剧理想的另一种表达

句子大全 2013-06-11 08:14:55
相关推荐

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讯 西北师大的《兰州大碗》、兰州交大的《大河之殇》、兰州大学的《贵妇还乡》 在刚过去的6月,学生话剧扎堆上演。

从本土方言话剧到世界经典话剧,这些呈现在校园舞台上的 学生作品 ,一方面以多元的形式演绎着戏剧之实,一方面又以理想的方式表达着戏剧之梦。

在这里,这个舞台上,戏是真的。

现场

5分钟后,戏就要开了,一个演员还没到位。导演刘连记几近崩溃, 当时的确把人给急蒙了,马上就拉大幕了,第一场就要露面的演员还没来,更要命的是,打电话联系说正在开会。 6月7日晚,在兰州交通大学大礼堂上演的大型历史话剧《大河之殇》是20岁的刘连记担任导演的第一个大戏。辛苦了3个多月,就等着公演的这一天,谁承想关键时候出了这样大的纰漏。

情急之中,刘连记显现出了一个工科生强大的理性。他忙安排副导演找人顶缺,口中只喊 至于台词什么的说对说错都先不管了 。幸好,戏开始的最后1分钟倒计时之时,那个演员箭一般地冲进后台。

虚惊一场。

幕启 一队溃败的国民党官兵,正坐在地上休息,几个当兵的把视线投向了在他们头上盘旋的日军侦察机 抱怨牢骚之后,众士兵三三两两下,一老农带着儿子扛镰刀扁担上场,日本飞机还在盘旋,轰鸣 切光。几个从军帽上看像日本人的士兵列队上场,随后是一个持军刀的日本军官登台。舞台背景从第一场麦浪滚滚的麦田转换到黄河堤岸边。舞台深处几缕晃动的土黄色的布条就是黄河。

服装不对,日本兵的军服哪是这个色啊! 台下,《大河之殇》的编剧杨晓文有些急了,连忙向身边的朋友低声嘀咕了一句。

《大河之殇》是杨晓文今年的一个新作,多年前,作为编剧之一,他的《兰州老街》、《老柿子树》等堪称甘肃话剧舞台上的经典之作。

几个月前,第一次接到刘连记表达想要排《大河之殇》的电话时,杨晓文第一反应其实是不同意。 这个戏哪是他们这样的话剧社能排的? 而刘连记刚刚进入交大晨曦话剧社没多久,正儿八经没有演过一个戏,更不要说导演过什么了。最后,杨晓文还是同意了将自己的这个史诗性的戏交出去,理由很简单 不想打击这些孩子们对戏剧的热情。

现实

在《大河之殇》里,徐小峰演的是一名国民党军队的师长,他对这个人物的理解是 以高音调的说话方式显现一个师长的权威 。所以,在舞台上,他讲话的声音格外洪亮。杨晓文评说徐小峰的表演时,直言他没有演出师长的样子,最多也就是个连长。

王小通演的汉奸宋甫成,穿了个长袍亮相,也被杨晓文批了,说没有了地主相,完全一副清高的知识分子样子。

这样的婉言批评是无法冲淡徐小峰和王小通他们的兴奋劲,要知道,这是他俩寻找和渴望已久的大戏,如果不是遇到这个剧本,他们或许已退出了话剧社。从大一开始,徐小峰就演过戏甚至还导过戏。只是,那些如今都已成为难以启齿的经历。去年,以话剧社名义排演的一个不足40分钟反串剧,让徐小峰彻底对演话剧心生倦意。在那个以赢得笑点为噱头的闹剧中,徐小峰说在舞台上表演的他,看着台下狂笑不止的同学们,他对自己说 我宁可退出话剧社也不会再有这样的演出了。

徐小峰当初到话剧社是冲着上舞台去的,到今天他还是不能明确地表述戏剧的含义,但他却很清楚那些闹剧式的东西不是他心里想演的戏。被动地接受任务并去完成它,这似乎是学生话剧的一个宿命。

在那一出反串剧中反串了一把女角后,刘连记发誓要排个 一洗雪耻 的大戏,像西北师大的《刘志丹》、《兰州大碗》那样的。

《大河之殇》公演的那一天,也是交大校园十佳歌手的比赛日,后者是学校里的招牌节目,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更多的学生涌向了那个比赛。 后来那些没看我们戏的同学都后悔了,他们听到的都是对我们(戏)的好评。 徐小峰说。

刘连记最高兴的是终于为话剧社正名了,让它上了一个台阶,再也不是同学们眼中只能搞个搞笑闹剧的地方了。

杨晓文说这个戏完全是孩子们自己弄出来的,他鲜有的指导可以忽略不计。今天,戏如何,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在这些孩子身上他看到了希望。3个多月来,杨晓文一直关注着刘连记这些孩子,当听到徐小峰他们去拉赞助时被赶出来,又听说刘连记他们在租借服装的时候,被几百元捆住了手脚时,杨晓文心里特别不好受,这也直接促使他和他的大河剧场的几位朋友成立 大河剧场大学生话剧基金 的原因所在,这个基金会旨在帮助那些排学生话剧的大学生的不时之需。

没有摇滚和话剧的大学,不是真正的大学。 《大河之殇》之后,这句话不仅仅成了剧中男主角林河清的扮演者徐凌波的 口头禅 ,更被其奉为至理名言,偶然从一位老师口中听到的这句话,在徐凌波看来,这是对他们搞的学生话剧的一个最为公允的定位。

理想

排《兰州大碗》的时候,导演王妮妮第一次 发威 替换了 不听话 的男一号。

23岁的王妮妮今年刚从西北师大毕业,本土方言剧《兰州大碗》是她担任话剧社社长期间独立导演的第二个大戏,第一部是去年排的历史话剧《刘志丹》。

《兰州大碗》中被替换的男一号,有一定的表演天赋,是和王妮妮同期进入话剧社并一同在校园的话剧舞台上成长起来的挚友, 啥都大不过戏 。这是王妮妮换人的理由,不惜失去了多年的情谊。

今年王妮妮报考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面试时,考官问她 做导演最难的是什么 时,王妮妮的回答是 处理人际关系 。

迟到、早退、缺席 从进入话剧社排第一个戏开始,王妮妮就见惯了学生们漫不经心、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当时只是个演员的她还不能完全理解那些如今已经离开的话剧社的元老级导演们的心情,直到自己第一次当导演排《刘志丹》。

其实像 换人 这事如果是在过去,我还不会这样坚持原则,或许会为了人情和面子,忍下来。不过,现在不会了,不能接受一个人持老资格漫不经心排戏,想不来就不来,是因为我能体会到戏比天大这个道理了。 杨晓文觉得王妮妮处理这件事的水平显示了她的成长。

《刘志丹》还是杨晓文的东西,他记得王妮妮的戏首场公演后,他的朋友老盖 来自陇南的一位大才子,满含热泪跑上舞台,激动地握住孩子们的手摇个不停。 老盖他凭啥上台? 时不时杨晓文总是这样戏谑一句,其实这话背后有潜台词的,他觉得朋友老盖看到了这个戏的灵魂 信仰的力量被孩子们诠释出来了,而这是在成人或专业演出团队里也难以做到的。

早在四年前,从《兰州老街》开始,杨晓文的作品就成了西北师大话剧社的主选作品,几年来,还有《老柿子树》、《刘志丹》、《兰州大碗》,已经成了省内高校学生话剧的经典剧目,也成就了西北师大话剧社在全省高校中龙头老大的地位。杨晓文觉得这个地位是靠一群充满着戏剧理想的年轻人一年年传递下来的,让杨晓文能放心地将自己的作品交给这些孩子们,最主要的是他觉得孩子们能准确理解每部作品的主题。

选择

23岁的曾云霞已经向父母明确表态:研究生毕业后她就去考上海戏剧学院。这是有代价的表态,放弃了去省内某大型出版集团当编辑的机会。

这两天,曾云霞在大河剧场的方言剧《换个活法》中饰演一个50多岁的寡居女人,和她搭戏的是 老戏骨 王兰武。前两天这个戏首演时,曾云霞的爸妈就在台下,才看过王兰武的《射天狼》的曾爸爸都不相信自己的姑娘居然和王老师同台演出,戏后,不停地问姑娘: 舞台上那真的是你吗?

现在兰大上研一的曾云霞是从师大考过去的,当年也是师大话剧社的骨干。像《兰州老街》里的杂货店老板娘翠娘,《老柿子树》里的娘,《刘志丹》中的同桂荣等。曾云霞觉得自己演过的这些人物就好比是她成长的地标一样。 在《兰州老街》里,我开始学着体会人物的外化动作;《老柿子树》里,我慢慢试着寻找情感的线条,而不是捕捉瞬时的情绪;《刘志丹》里的角色让我知道了陕北的婆姨也是有着时代的信仰和人类性的理想;在《换个活法》里,我明白了人其实可以活得简单快乐。

前几天,兰大话剧社排了世界经典话剧《贵妇还乡》,曾云霞是这个戏的导演助理。 在话剧的日子里我体会到树立人生梦想的重要性,它会让你觉得一切努力都是有方向的,也会从心底里觉得快乐。 明后年考上戏,曾云霞很明确一定要去为自己的人生梦想努力一把。

有时候杨晓文觉得自己会不会把孩子们给领上 歪路 ,像曾云霞,放弃那么好的工作机会选择了戏剧之路?还有王妮妮 当然,这只是一闪之念,一直以来,杨晓文给年轻人传输的是朴素戏剧,它的精神核心是:戏完了,但做人才刚刚开始。

本报首席记者 雷媛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