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

句子大全 2013-05-23 07:43:26
相关推荐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话语权问题,明确提出“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些重要指示,明确指出了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内在实质,深刻阐明了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努力方向,对我国增强舆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提升中国话语权,对我军来说,就是增强国际军事话语权,在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争取主动,赢得主动。为此,就要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

一、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这一重要要求,对构建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来说,不仅是时代课题,更是必然选择。

当前,“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和传播语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据权威统计显示,仅美属传媒集团就控制全球超过75%的视频节目制作;BBC、CNN裹挟着西方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无孔不入;好莱坞用“铁匣子中的美国价值观”攻城略地。此外,国际反华势力在国际出版中惯用“强盗逻辑”。以日本“整容”历史、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主导战略为例,其颠倒黑白可谓轻车熟路。日本右翼论坛激进分子渡部升一、樱井良子等编写的《最新日本史》一书,竟然将“七七事变”后的战火扩大归咎于北平、上海等地发生日本人遇害事件,称“日本政府由此下令动用武力保护侨民,并放弃了不扩大战火的方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垄断了世界大部分地区90%的新闻信息传播。相关机构调查显示,当代国际受众通过西方媒体了解中国信息的获取率高达68%,通过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有10%,仅有22%的受众从中国媒体了解中国。按传播学家的话说,当代中国国际形象的树立主要源于“他塑”,而非“自塑”。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国际传播上话语体系的短板是重要原因之一。表现在国际化军事出版的话语体系上有“四少”:一是新概念相对少。能够直接明确地向受众表达中国军队的战略意图、反映中国军人良好形象的新概念不多,还缺少更多像“能打仗、打胜仗”“中国梦、强军梦”“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等类似新概念。具体表现在:没有细分传播对象,“上下一般粗”“内外一锅煮”“军地一个调”;与普通群众交流,没有灵活运用口头语言和各种修辞手法,把枯燥的“理论说教”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审美语言”,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直观的生活逻辑;与学者交流,不讲究逻辑规律、突出学理支撑,没有处理好多元话语和规范话语的关系。二是新表达相对少。面对来自西方的话语压制,我军缺少一种能够与外方有效接轨的“表达”方式:没有把复杂的问题简要化,没有更多让人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声音,没有更多共同话题、共同规则来进行对话,等等。三是新故事相对少。中国军队、中国军人的故事,很大程度还停留在“小米加步枪”时代。故事程式化、脸谱化、概念化,时代内涵不强,时代风格不浓,时代元素不多,少了几分吸引力、感染力,也就少了几分影响力,要说的话“硬”不起来。四是新阐释相对少。对我军一些行动的合法性如何阐释,还没有完全跳出旧有的话语窠臼,缺少适合中国国情军情、适应时代、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军事话语体系的新阐释,导致说不出更多体现合法性的话,给对手可乘之机,甚至做好事也遭遇说三道四。

美国学者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曾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这说明长期以来东西方关系和地位的不平等。西方话语垄断下的国际传播格局中,世界的“中国形象”被打上“西方烙印”,西方话语框架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巨大障碍。曾有专家这样形容其严重危害性:看似就事论事,实则包装炮制;看似偶然出现,实则人为操纵;看似说者无心,实则目的明确;看似观点分歧,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其本质是两种制度、两种价值观的根本对立。西方一些媒体用心极其险恶,目的是妄图搞垮人民军队,进而搞垮我们党、搞乱我们国家。

回眸巴尔干半岛等地的硝烟,审视全球各地“颜色革命”的各种翻版,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国际话语权与一个国家和一支军队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际话语权不仅会成为舆论战场的导火索,也会成为军事战场的导火索;围绕国际话语权展开的舆论战,突破了前方与后方范围,超越了战时与平时界限,成为点燃民众情绪、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手段。我国与国际上反华势力的较量,是全媒体传播形态下你死我活争夺国际话语权的较量。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的主要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表述,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既有凝聚全社会政治共识的作用,又为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广袤空间,还因其通俗性和开放性,使普通大众也能从中获得切身感受和体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颇具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生动实践。他经常借用中国的诗词、成语、典故与历史故事等说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把中国的文化和语言巧妙地融合在理论的阐发之中。这不但加深了人们对理论的理解,而且从感情上拉近了距离。

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是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于一体的、多层次的话语系统。按照当前国内学术界普遍的观点,其内涵体现在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国理政方方面面的具体表述中。可概括为8个“性”:时代性,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科学性,概念表述准确,话语逻辑严密;民族性,汲取民族智慧,融合中国文化;大众性,经验来自人民,俯身贴近受众;开放性,海纳百川胸怀,兼收并蓄气度;选择性,选择吸收精华,摒弃垃圾糟粕;实践性,理论来自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创新性,突破观念惯性,不断创新超越。

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引申来的。权威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军构建军事话语体系取得显著成效。突出表现在4个“新”:完善了相关新机制,设立国防部发言人,通过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专题新闻发布会和日常信息发布,及时就涉军敏感问题回应外界关切等;建立了相关新平台,开通中国军网、国防部网站、“国防部发布”官方微博和微信、中国军视网等权威网站,有了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等;取得了相关新成果,形成了“能打仗、打胜仗”“中国梦、强军梦”等一系列军事理论、军事概念和军事术语,围绕习近平主席针对强军兴军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决策部署,出版了多种重要理论读本和“强军梦”系列丛书;强化了相关新传播理念,讲求大众化、亲民化,把严肃的政治话题变得更有亲和力等。

从我军构建军事话语体系现状来说,所谓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军事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是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于一体的、多层次的话语系统。简言之,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是具有理论体系支撑的对军事外交实践活动的高度概括。它是建立在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基础上的话语体系。其最终目标是让中国和中国军队获得国际社会认同,增强国际军事话语权。

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内核与灵魂明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的核心和新闻理论体系的指导理论,也是当代中国军事新闻理论的核心和军事新闻理论体系的指导理论,同时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的内核与灵魂。

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形成基础明确。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在总结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实践经验、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和外军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紧紧围绕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努力夺取我军在军事竞争中的主动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形成的坚实基础。

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功能定位明确。准确、深入、生动地反映国防和军队建设新成就,宣传习近平主席关于强军兴军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决策部署,阐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和前沿军事理论,回应外界对中国军队、中国军人的关切,满足受众,尤其是青年官兵和普通军事爱好者多视角获取信息的欲望,展示中国军队、中国军人良好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是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的功能定位。

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表现形式明确。理论联系实际的、准确严谨的、科学规范的、开放融通的、结构灵活的,具有新时代中国军事特色、中国军人风格、中国军队气势的军事话语语汇、军事知识概念和军事话语规则,以及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审美情绪变化并充满“军味”的网言网语、呈现方式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的表现形式。

三、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这意味着,话语体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创新,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丰富多彩的创新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强化创新意识,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新时代要打造“四两拨千斤”的话语体系。社会思潮越是此起彼伏,观点流派越是纷争激荡,传播格局越是多元分化,人们越需要高屋建瓴、纵览全局的理论指引。以话语的融通激发思想的“共鸣”,就能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撬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改造社会的大格局。一要在继承中创新。要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源泉,努力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寻找、发掘思想共识、价值共识、表达共识的新概念、新表达、新阐释。要着眼中国特色,多挖掘那些富有时代气息、代表中国军队主流、体现中国军人特点、具有广泛认同的新故事,使我军的话语凸显出务实、亲民、阳刚的深沉力量。二要立足世界传播前沿创新。要从国际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学习借鉴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成果,创造既可凝聚全社会政治共识,又能为理论研究开辟新的广袤空间,还因其通俗性和开放性,使普通大众、基层官兵也能从中获得切身感受和体验的话语体系。三要盯着问题创新。要按照马克思“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的观点,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重大的、迫切的问题,创造能代表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浓缩时代精华的话语体系。

新时代要打造“穿解放军军装”的话语体系。2016年4月28日,中国军网发布的《战斗宣言》征兵宣传片,全网点击量超过2.6亿。就连惯于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和中国军队的西方媒体也不淡定了,美国《军队时报》网站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布了面向年轻人的新的征兵视频,在各个方面都胜过美军。”纵观该片,其成功在于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节奏感极强的Rap曲目为背景音乐,突出动感、时尚、炫目等主要特征,生动展示了十八大以来我军实战化训练的恢弘场景,展示了人民军队的现代化装备,展示了中国军人无往不胜的决心。片头“脑子里永远有任务,眼睛里永远有敌人,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4句独白,更是生动体现了中国军人血性、阳刚、坚毅、勇敢的一面。2017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他们又顺势而为,推出《中国力量》,上线两个月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次,创造了同题材军事融媒体产品“创新可拷贝、成功可复制”的奇迹。由此说明,当前除需要“小米加步枪”的故事,还需要更多中国军队、中国军人的新故事。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军情,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以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为本位。我们研究、分析、总结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伟大实践,必须跳出旧有的话语窠臼,构建既具有中国军事特色、中国军队气派、中国军人风格,又适合中国国情军情、适应时代、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穿解放军军装”的话语体系。

新时代要打造“用户至上”的话语体系。互联网思维第一位就是用户思维,得用户者即得天下。我们已经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课等无时不在影响着受众的价值选择,我们最需要的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打造出与互联网思维相适应的话语体系——“把媒介变成产品,将受众当成用户”,由模糊的、缺乏具体对象的大众营销,变为提供具体清晰的、个性化内容的服务,达到精确营销、定点传播。一要用新视角发掘“军品”。即变“我怎么看”为“受众怎样看”——身在军中想地方,身在战场(现场)想后方,身在中国想外国,用“第三只眼”审视作品,发掘受众喜爱的“军品”。二要用新口吻讲述军旅故事。要变套话为家常话,学会用生活语言、群众语言讲好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的故事;要做到理论语言生活化、政治语言知识化,在讲故事中说道理,在说道理时讲故事;要学会用网言网语讲故事,将网言网语融入故事中;要变“我说你听”的居高临下为“为您服务”的俯身贴近、平视叙述,娓娓道来。三要用新呈现方式做深阅读话题。国际化军事出版其实是对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的“翻译”。要学会用新大白话“翻译”专业军事话题,使一些需通过深阅读才能理解的高深军事话题变得轻快起来;要借鉴民众新的表达方式、网络动漫、非语言符号等,把专业话题讲得让受众听得懂、爱听;要活用图表、分类、概括、标注、提示等新的呈现方式,使强国强军等重大主题宣传变得生动起来。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出版部副主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