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遍千山万水 回家创业最美

句子大全 2013-05-13 14:03:09
相关推荐

央广网北京7月31日消息 浙江省诸暨市解放村米果果小镇里,花开成海、果香四溢。这个集果蔬种植、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园区,开业一年多来,人气不断飙升,今年单月游客量更是突破27万人次,超过去年上半年总和。

集团副总经理王亮高兴之余,也心生担忧,他说:“高层管理人才的缺失,运营团队人员配备上是个问题,招募不进来,使得公司整个的软实力,整个管理上出现问题。”

无人机航拍米果果小镇入口的爱情长廊 魏炜 摄

驱车30公里,诸暨市最大的蓝莓良种育苗基地里硕果累累,公司总裁叶照辉头戴草帽,身穿正装,混搭范十足。3年前,他辞去副县长职务,投身农村深耕蓝莓产业,体会最深的是科技人才太少,“农业的人才一个是难招,一个是招了以后难留。”

一方面,年轻人大量外出,老年人孤独留守,村庄日渐凋敝,古老的农耕文明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乡村人口比2000年减少了3亿多。

另一方面,随着各类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破土萌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个个沉睡的村庄正在被唤醒,而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失,正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一大瓶颈。

叶照辉在接受记者采访

如何破题?怎样吸引人才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浏阳市沙市村上千亩水稻长势正欢。28岁的许海明和父亲站在地头,盘算着今年的收成。4年前,他大学毕业回到农村,帮助父亲打理承包的600多亩水田。不满足简单地种地卖粮,他试图说服父亲建厂房搞加工,却因为资金短缺犯了难。此时政府的政策扶持,解了父子俩的燃眉之急。他说:“我获得了3万块钱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和10万块钱贴息贷款,确实给我们那些没有资金、没有人脉的大学生一个很大的帮助、很大的鼓舞。”

许氏父子流转的水稻田长势正欢

靠着这笔钱,许海明购买了真空包装机等设备,开启了创业之旅。短短4年时间,父子俩共流转水田2000多亩,添设备、扩厂房、创品牌,从播种、烘干到加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带动辐射临近乡镇150多个农户种植生态优质稻,品牌大米借助互联网卖到江苏、海南、广东等地,每年为村民挣回100多万。

与湖南相同,安徽阜阳的梁营村同样求贤若渴,他们盯住的是12年前外出打工、如今已是上海一家大型制衣公司副经理的王晓林,通过主动对接、靠前服务,吸引她带着项目、资金和技术“凤还巢”,回村里办起分厂,生产的童装出口到了美国。梁营村村支书梅旭说:“我们想把她引进来,可以带动一批贫困户就业、务工。我们给他们招工人,租金一开始这个房东要得高,我们给她协调,降低了。无论在用电、用水,各方面都给她提供方便。”

王晓林(右)正在指导员工制衣 徐鹏 摄

如今,有40多位姐妹在王晓林的厂子里实现再就业,每人每月能挣3000多元。王晓林说,老家变化大,小村庄也能干出大事业。“现在家乡建造得特别好,路、水、电都通了。家乡里面有许多农民工出不去,领导也很欢迎我们回来,所以我觉得回来是对的。”

产业留人、环境留人、政策留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各地正在研究出台针对性举措,打破城乡人才资源双向流动的制度藩篱,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

目前全国返乡下乡双创人员已有700多万人,其中80%以上搞的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了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然而,与庞大的产业规模和迫切的发展需求相比,农村的产业人才还是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加快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持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仍将是各地各级政府面临的长期课题。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