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南京这座纪念馆 每年参观者数百万人 但都不想再去第二次

句子大全 2013-05-05 02:20:47
相关推荐

接着分享我的暑期南京行,今天要去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心情有些沉重。

在暑期,纪念馆、博物馆及各大景点景区都需要预约参观,很多需要提前一天预约,否则只能失望而归了。

纪念馆侧的水西门大街上,早已排起了长队。参观者中以年轻的朋友为主,少部分是家长带着孩子来到。纪念馆的参观与其他展馆参观的要求稍有不同,参观提示上要求,除参观保持安静肃穆,不得嬉闹喧哗外,还要衣着端庄得体,不得穿拖鞋、裸背及穿着艳丽服装等入馆参观。

纪念馆位于水西门大街418号,交通到达非常便利。纪念馆选址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

这尊名为“家破人亡”的巨型雕像,塑造的是一位年轻的母亲怀抱着死去的幼童,赤足仰面向苍天,诉说着不堪回首的伤痛、屈辱和苦难,极具视觉冲击力。

等候参观的长队慢慢前行,途中有一处募金箱,可以为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捐款,然后领取一支白色的菊花。

前行中,沿纪念馆一侧是一组雕塑,描述了1937年12月13日,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开始了!手无寸铁的平民逃难求生的悲惨场景。

从这里走向南京大屠杀史料展,纪念馆要求参观者全程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入口处需出示健康码和身份证原件。排着长队的参观者都不约而同地沿着墙角的阴凉处前行,天气炎热程度可见一斑。

这里是集会广场一角的标志碑,这座标志碑曾出现在各种活动的画面中,大家有印象吧?它的外形象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碑高12.13米,象征着南京城是从12月13日沦陷。碑的上端刻有一排黑色的阿拉伯数字:“1937.12.12——1938.1”,那是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碑的下方铺满了象征遇难者白骨的基配石,寓意着纪念馆是建立在江东门“万人坑”遗址之上。

这里摆放着国家公祭鼎。

前方就是南京大屠杀是史实展。

主要展示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的南京大屠杀史实,以大量的珍贵历史照片、实物和影像资料,翔实地揭露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其陈列内容和形式在海内外获得好评,入选第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第一展厅名为“历史的凝视”,墙上陈列的是截至2017年9月30日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

纪念馆解说员介绍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上,亮灯的表示还健在。截至2020年8月,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下73人。

然后,参观者来到史料展的第一部分——南京沦陷前的形势。日本军国主义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初,就策划了对南京的进攻,并把进攻上海作为进攻南京的第一步。上海沦陷后,日军兵分三路,攻向南京。日军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掳掠,生灵涂炭。

第二部分——日军入侵南京与中国守军南京保卫战。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投入10余万兵力,守卫南京。中国守军在装备差、部队建制不全、条件艰苦的状态下,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了殊死战斗。12月13日,南京沦陷。

南京保卫战部分殉国将士名单墙前的祭台上,摆满了白色的菊花。

第三部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无辜平民和俘虏兵达30万人以上。古都南京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宛如人间地狱。

第四部分——人道主义救援。南京沦陷前夕,一批留在南京的中外人士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设立难民区,南京大屠杀期间,他们竭尽所能保护和救助难民,记录和抗议日军暴行,他们的善举,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第五部分——战后的调查与审判。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南京大屠杀案进行专案审理,做出了正义的判决和法的定论,一批日本战犯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从入馆参观开始,展厅里的灯光按照展示内容,逐渐由昏暗到明亮,一直压抑的心情得以缓解。南京大屠杀史料展的出口处,有一面巨大的城墙,上面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家属的留言。

旅居新西兰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道佳的留言,“勿忘国耻,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祖国万岁!”

这里是“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长40米,宽1.6米,铸有南京大屠杀部分幸存者等222位历史证人的脚印,以期留下永久的记忆。这条铜版路于2002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65周年是落成。

和平公园内的主题雕塑“和平女神”基主体高12米,年轻的母亲怀抱幸福的婴儿,手托展翅欲飞的和平鸽。雕塑以艺术形式表达中国人民痛恨战争与屠杀、追求和平与发展、期盼人类美好未来的心愿。除了南京大屠杀史展区,还可以预约“三个必胜”专题展区和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一并参观。

南京大屠杀史料展的结束语中写道,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警示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我经历的心情最沉重的参观,这里每个人都应该来一次,但没人想来第二次。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