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新的舆论格局 新的话语体系

句子大全 2013-05-03 14:48:49
相关推荐

新的舆论格局,新的话语体系

原有理论和话语体系已经过时

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姚桓

话语是表达一定思想观念的字词、句式。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外在的表达形式。话语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要用新的话语来表述。改革开放以来,党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原有理论和话语体系已经过时,特别是极“左”的语言不适用,有的语言甚至要淘汰。以中国执政党建设面临的问题为导向,以党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用新的概念、新的范畴、新的表述来阐述新的理论,是构建执政党建设话语体系的基本任务。这需要解决四个问题:

1.时代新要求与历史继承性的结合。要反映时代变化对党的新要求,提出新任务,但对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不能误读,这不是党的根本性质的改变,不是革命精神的丧失。在广义上,共产党永远是革命党,不能丧失赖以安身立命的革命精神。因此不能割断历史、自我否定。二者的结合有三种情况:有些过时的话语要淘汰;有些新话语要创造;有些传统话语要沿用并赋予新含义。

2.借鉴吸收与自主创新的统一。对西方政治思想及话语表达既不能跟着走,又不能对着干。既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摒弃不科学、不适用的话语;又要有开放、学习、借鉴、包容的心态,搭建好与国际交流的话语平台。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话语体系更具有感染力、亲和力、影响力、说服力和发展壮大的潜力。

3.尊重实践,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产生新概念。话语体系的构建不是封闭的概念推演和逻辑论证,而是与社会实践发展息息相关的思想活动。理论创新和构建话语的着力点应该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思想理论的创造、丰富、发展和表述,而绝不仅仅是话语的词汇、概念的翻新。

4.用简约、朴素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大道至简”,“马克思主义其实是很朴实的道理”(邓小平语)。中国的话语体系应当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把深邃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听得懂的道理。(来源:理论网2012-09-28)

要注意重建话语结构

中央党校副校长 陈宝生

凝聚共识,需要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对我们的发展实践和政治话语做历史分析、结构分析,尤其要注意重建话语结构。目前的社会话语呈现出网络化、西方化甚至是娱乐化的特征。对此,我们应认真研究。话语体系的背后,实质上是执政姿态与执政理念的反映。当政治语言与生活语言大体接近,共识也能在官方与民间的贯通中建立,也就能成为推进我们国家更快迈向现代化的根本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2012-11-12)

由独白式向对话式转型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梁刚

历史地看,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方式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中萌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成型,在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调整,但仍不可避免地带有单向强制灌输和直接宣传鼓动等旧的烙印。在新形势下,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方式、工作方式要由独白式转向对话式、由单一式转向立体式。

传统的意识形态领导方式带有简单生硬的成分,往往是意识形态推行者以唯一绝对真理的占有者自居,居高临下地进行宣讲。由于完全忽略或很少考虑受众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这种单向度宣讲实际上成了自说自话的“独白”,其工作效果不彰也就不难理解了。前苏联学者巴赫金认为:“对人作冷静的、不动声色的分析,是不可能掌握人的内心世界、不可能看清他、理解他的;通过与他融为一体、移情其身,也不可能把握他。这都不行。只有通过与他交际,采用对话方式,才能够接近他,揭示他。”意识形态思想领导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必然要求启发其自觉性,调动其积极性,鼓励沟通交流。

传统的意识形态领导方式带有单一封闭的缺陷。过去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主要依靠的是团体组织的力量,其作用方式也主要是一种全民动员和群众运动的方式。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我国的意识形态舆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所有的大众媒体都遵循着由点到面的单一传播方式,而网络传播既有点对面的传播,又有点对点、多点对多点的传播,从根本上改造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部门和专业新闻媒介机构一定要改变以往单一被动的受众观,要在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的相互激荡中把“媒介融合”的力量发挥到极致。(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3期)

变文件体、讲话体为平民体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 褚松燕

巩固执政党地位,就需要执政党调适自身功能,将重点放到对社会大众利益的倾听、分析、代表和对公共利益的提取上,而实现这些功能,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强化与公众的关系问题,展开全方位沟通。

执政党需要转变与公众沟通的话语系统,要变文件体、讲话体为平民体,变宏大口号标语为亲民语言宣传。语言是沟通的首要载体,要研究大众话语,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将政策意图与公众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使政策意图转化为公众的需求。这种语言沟通的技术不妨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例如美国2010年人口普查的一条宣传标语是“如果不知道我们的社区有多少人口,我们怎么能知道该建多大的医院呢”,直接将国家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意义与公众的切身需求联系起来了,而同一年我国的人口普查中用的一条标语是“搞好人口普查,从户口整顿开始”,距离公众需求太远。

需要强调的是,执政党与公众的沟通靠运动的方式刮阵风是不可取的,需要的是长期的经营和耐心,惟有长期的和风细雨,才能收获润物无声的繁荣。(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12月下)

改变不适应时代需要的话语方式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韩震

与中国的经济影响力相比,我们的文化影响力尚显不足,其中一个重要的障碍就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政治运作方式所积累和形成的特殊话语方式。

目前我们官方的话语方式已脱离了现实社会生活,与老百姓的日常表达相去甚远,往往以比较微妙的语言形式表达经济利益、政治权力的博弈,迂回曲折地表达新的或不同的利益和政治诉求。由于我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语境之中,还能理解许多话语的弦外之音。但是这一习惯影响了我们清晰表达思想的能力,让我们的思维变得麻木迟钝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习惯了自说自话的话语方式,往往很难让语境之外的外国人理解,尤其刚接触中国表达方式的外国人往往对我们的许多套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们平时习惯了一些表达方式,大家都知道没有实际内容。在特定的场合似乎按照这种话语方式讲话最稳当。大家都对此不满,但又改变不了。为什么?这说明我们的思想已经有些僵化,有了某些框框或藩篱。

我认为,话语方式不仅是表达方式,而且反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即能否以清晰明白的语言,实事求是地表达现实社会问题和我们关于这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在实事求是地思考、理解问题的同时,也要直截了当和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实际上,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其中我们已经改变了过去“文革”式的话语方式,从而解放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现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阶段,中国的发展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鉴于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改变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的话语方式,改进我们的文风和话风。我们要讲清楚明白、有用、有内容的话,而不是讲晦涩难懂、绕弯子、空洞无用的话;文章要简洁明快、言之有物、清楚明白、有说服力,而不要云遮雾障、难以理解且抓不住问题实质。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头改学风、改文风、改会风、改政风,讲平实的话,讲实事求是的话,讲“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的话,讲“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的话,杜绝形式主义、杜绝官僚主义。这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信号,也是我们党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重要风向标。

我们必须认识到,话语方式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整体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我们通过改变“左”的话语方式把中国推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富裕、强大和自信起来;现在,我们还要通过改变自说自话、自我封闭的话语方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来源:《环球时报》2012-12-18)

媒体话语权的转移

光明网评论员

2012年12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蓝皮书”显示,在11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或单位中,媒体行业的诚信度排在第六,处于中间水平。整体看来,城市居民最信任的媒体依次是电视和报纸,网络排在第三位。但值得注意的是,30岁以下青年群体信任网络的比例相对更高,占21.6%,超过报纸排在了第二位。更值得媒体界注意的是,“蓝皮书”披露,如果发生某一事件,在开通了微博的人中,44.4%的人更相信微博上的信息,这个数字,比信任新闻联播的38.7%略高。

受众对媒体的信任,与媒体的传播方式有关。新闻受众对某个或某类媒体的信任,并不仅在于该媒体或该类媒体对一件或几件事情的传播,而在于媒体对这些事件的传播方式。这里所谓传播方式,就是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多报道什么、少报道什么,什么报道客观性强、什么报道客观性弱,对哪些事件评论密集且倾向性明显、对哪些事件沉默寡言且饰非诿过……显然,受众对媒体的信任,既与媒体对某个事件的报道相关,更与媒体的整个传播方式相关。因此,信任度低的媒体,若要赢取受众的信任,就不仅要改进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更要改进对新闻的传播方式。没有受众的信任,媒体的“话语权”不过是自说自话的空气振动而已。

网络新媒体、尤其是即时消息传播平台Twitter和微博的出现,在拓展了新闻传播渠道的同时,也为受众对新的传播方式与传统的传播方式进行比较提供了可能性。网络媒体传播渠道的拓展和延伸,不仅转移了受众的信任度,也无疑大大地挤压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空间。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受到网络新媒体的严峻挑战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不仅在中国存在,在其他国家也存在。当然,在中国,这个挑战还不仅限于新闻传播方式本身。因为新闻传播方式,不过是新闻思想、理论和传播理念及其相关政策的外化形式罢了。由此,信任度的转移,其实就是话语权的转移。而传统媒体在话语权上的“空壳化”,其后果就是失去信任的传统媒体在传播功能上的逐渐式微。

传统媒体要找回其在传统传播方式中丧失的信任度,不是把消息放在Twitter等即时消息平台上先发那么简单。传统媒体在改进传播方式的同时改变传播的理念,方可“赎回”和扩大受众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度。 (来源:光明网2012-12-19)

有些新闻为何面目可憎

京华时报特约评论员 吴乔

新闻是要让人看的,没人爱看,传播效果就等于零。

有一类新闻,占着重要的版面和时段,一些受众却直接翻过去、跳过去看后面的内容。但是,如果有心的受众静下心来去看,却会发现其中有些新闻大有价值,很值得一读,奇怪为什么第一反应会是直接翻过去呢?

新闻被做得面目可憎,让人不忍卒看,也就“脱离了群众”。怎么面目可憎?曰标题死板,大而空,有价值的新闻点埋在文中了;曰内容空泛,文件化,流水账,有价值的内容被稀释兑水了;曰千篇一律的会议室、活动场景,那些熟悉的会议镜头、讲话情境、活动仪式,二十年前、十年前、一年前无甚区别。

事实上,很多领导干部风格并不死板,也很具有人格魅力,怎么一到媒体上去,就都一个模子了呢?就都不注重新闻形象了呢?就都一副不想让人看的样子了呢?说到底还是新闻观念出了问题。

没什么新闻价值的,偏要去报道,怎么能吸引人?有点新闻价值的,偏要超长、超时报道,受众当然不耐烦。有吸引人的新闻点、新闻眼,偏要埋起来、藏起来,怕拎出来拎错了挨批评,读者就没有耐心去寻找。

领导人的新闻、会议活动新闻,其实更应该按新闻规律办事,以新闻价值为报道原则,创新传播手段与方式,否则就很难有传播效果。在一些重要领导人的活动、会议、讲话的新闻中,往往蕴涵着施政的理念、决策、部署、措施,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地方、一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进程,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这样的新闻,社会公众怎么可能不关心呢?还原和蔼可亲的面容,新闻必定好看,受众必定爱看。(来源:《京华时报》2012-12-11)

我们今天怎样做媒体

光明日报评论员

如今,新兴媒体迅速成为时代的宠儿,站在传统媒体事业发展内在需求的角度上思考:我们今天怎样做媒体?

在微博用户超过2.8亿的中国,一股“微能量”正呈现异军突起之势,140字的篇幅,已能够传达明晰的事实、有力的观点。翻开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尚未完成铺陈,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个人电台和电视台的音视频主动下载转发量已经成千上万。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媒体,特别是其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新闻腔”文风,如果固化不改,只会阻碍其生存发展。

能够根据时代发展变化不断调整、革故鼎新,是事业具有生机活力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领域,新闻媒体切实改进文风,更好地巩固主流舆论,通达社情民意,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新闻事业内在规律以及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必然趋势。

新闻报道要在“短、实、新”中体现真知灼见。这分真知灼见,需要的是对采访素材进行一番艰苦的独立思考和有机消化;如果仅仅从文本到文本,从版面到版面,极易失却素材具体的内容,忘记背后蕴含的特定社会内容和提出的特定问题。这分真知灼见,需要的更是与新闻真正的源头――群众、基层、生活的血肉联系。

新闻媒体切实改进文风,是一门学问。能够做到“老妪能解”,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形式的简化,更是对事实的洞见和真情实感。文风展现社会风貌,通过新闻报道的文风,通过那些叙述、描写、评论的一字一句、一情一态,折射出的是这个时代的丰富性和鲜活意蕴。 (来源:《光明日报》2012-12-24)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