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性福” 在哪里说说“悄悄话”(组图)

句子大全 2013-04-13 20:54:42
相关推荐

全国第一个性教育广播节目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的《悄悄话》已经开办了16年,节目主持人刘方在《悄悄话》录制现场。从电台到电视刘方经历了性话题从幕后到台前的转变

央视《面罩》20天后开播天津电台谈性16年

北方网消息:喜欢熬夜看电视的朋友,只要再过20天,就能在午夜看到央视全国首档由当事人戴着面罩讲述自己性经历的电视节目。虽然对于节目中让当事人戴面罩的操作方式,同类节目的工作者有着不少的非议,但是更多的电视观众对此还是多少有点期待。提起性教育节目,天津人不陌生啊!全国第一个性教育广播节目———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的《悄悄话》已经开办了16年,为无数听众解决了自己的性困惑与苦恼。去年10月,天津电视台第六套节目开播的《TV悄悄话》更是收视率居高不下。一个电台,一档节目,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性?放在二十年前,性教育是计划生育指导。这十余年来,我们的性观念似乎一夜成熟,走过了封锁而荒唐的昨天,走到了开放仍迷惘的今天。

16年前的一个夜晚,当主持人张琦轻柔细婉的声音飘荡在海河夜空,中国首档以性教育为话题的电台节目诞生了。在那个“不敢大谈性但是大家都很需要”的年代,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的《悄悄话》开播“如履薄冰”,但却获得了成功。随后,广州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了《零点一加一》,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了《今夜私语时》,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了《午夜悄悄话》,广播性教育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细婉被指靡靡之音求助信每天数十斤

“听众朋友,现在已经是午夜十一点,您的孩子已经进入梦乡,忙碌了一天的您可能在这个时候才有机会和自己的爱人说说悄悄话。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为您开播新的栏目———枕边悄悄话。”

“你能相信吗?那个时候,就因为我的声音细婉轻柔,甚至有人说我主持的《悄悄话》是靡靡之音。”12月8日晚上9:30,正在办公室准备做节目的张琦对记者说。已经60岁的张琦是中国性教育节目主持第一人。刚刚退休的她,此时说起《悄悄话》仍旧一脸认真,“在那个年代啊!

你能想象吗?”很快,张琦亲切、自然、大方的主持风格得到了越来越多听众的认可。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走钢丝,很危险,压力很大。因为那个年代,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人们公开谈论性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很多人对性的了解更是到了无知的程度。我们的节目做的好与坏,可以说会关系到听众的生活、工作,甚至是健康与生命。”王桂芝是《悄悄话》栏目的主要创办人之一,“1989年1月6日,也就是在经济台开播的第六天,我们《悄悄话》正式开播。那个时候我和我丈夫就商量着能不能做一个以性为话题的栏目。结果我跟台领导汇报以后,得到了极大的支持。节目开播之初还是叫《枕边悄悄话》,只有十几分钟,一个礼拜一期。第一期播出第二天就收到了三封听众来信,其中有一封是求助信。”

王桂芝说的这封求助信是一位22岁的小伙子写来的。在信中,小伙子说自己从十几岁开始手淫,现在头发稀少、近视、上课走神,自己只能从零用钱里省点钱买药吃。“他那封信的末尾写的是‘《悄悄话》救救我吧!’”王桂芝清楚地记得那封信的内容,“后来我们的节目得到了越来越多听众的信任,很多听众都会将自己的苦恼、困惑写信向我们求助,信的末尾都会写上一句‘《悄悄话》救救我吧!’每天邮递员给我们送听众来信,都得用大书包拎着,每天一书包,足有几十斤。”

谈性如同说天气好坏一颗平常心排忧解难

做了8年《悄悄话》主持人的刘方曾经这样形容自己做节目时的感觉:“当有听众打电话进来和我谈论性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谈论今天的天气好坏一样。”

12月8日下午5:30,刘方在办公室对着镜子化妆,一个电话打了进来,刘方顺手抄起了电话。

“喂!王教授,您给我们提提好的建议吧,今晚我们做的话题是男性健康。”与对方交谈了短短几分钟,刘方便撂下电话对记者解释,“打电话的是总医院男科主任王建宇教授,今晚节目的特邀专家。”说完了,刘方接着为自己化妆。

这一天,刘方要录制下个礼拜一播出的《TV悄悄话》。

办了十几年的《悄悄话》得到了中科院院士吴阶平先生的高度评价,认为“悄悄话应该大声说”。于是天津电视台在去年10月筹办开播了《TV悄悄话》,由刘方兼任主持人,一年多来在天津第六套科技频道收视率名列第一。每当录制节目的日子,刘方既要熟悉电视节目的主持提纲化妆,还要和《悄悄话》的特邀专家商议当晚11:00的直播内容。

晚11:00整,刘方走进了直播间,开始了当晚的话题。当年的读者来信、读者来电,如今已经变成了短信即时互动。听众们的短信一条接一条地接进来,闪现在刘方眼前的电脑显示屏上。刘方与电话那头的王建宇教授一问一答,直播一如既往地平静地进行着。

“一个小时的节目,每期都会收到数百条短信。什么样的问题都有。”刘方下了节目已经是午夜12:00,平时这个时候她往往会直奔办公室,给听众们回复短信问题。“每天忙完了就后半夜两三点了。刘方笑着说,“现在人们关于性的话题和几年前不一样了。三四年前第三者插足是大家关注的话题,现在更多的人对此似乎有了更大的宽容度,性选择变得多元化可是由此也带来了新的话题。人们遇到更多的是情感的困惑与心理问题,在有了更多的性选择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考虑自己的情感寄托。”

节目越做担子越重希望人人洁身自好

“这个节目做得年头越长,越是感觉到肩上的担子重。”12月7日凌晨,刘方刚刚做完当晚的《悄悄话》节目,在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一股脑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与感慨,“你知道吗,现在的年轻人对性知识了解多了,不再会因为自慰而自责。但是他们面临着另一个更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因为性行为的随意性和选择的多元性而导致的性病、艾滋病的传播。”

让刘方担忧的,还有各种媒体以各种形式传播的不正确甚至是有误导作用的宣传报道。

“有多少人知道女性生殖器疱疹会导致宫颈癌?有多少人知道增加一个性伴侣,自己感染性病、艾滋病的几率就会呈几何速度增长?有多少人明白现在说‘洁身自好’,关系到自己未来的健康甚至是生命?还有太多的人面临因为性行为导致的心理问题,遇到情感困惑。十几年来,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只靠媒体呼吁是远远不够的。”

“年轻人拿自己的身体不当回事。”王桂芝对此也深有感触,“我遇到过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子去医院做流产手术,手术之前喝了三瓶啤酒,四个小伙子在外面陪着。”刘方认识的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的妇产科主任医师顾向应曾经跟刘方发过这样的感慨:“现在来做人工流产手术的女孩子大多未婚,而且最让人担忧的是她们几乎都有妇科炎症。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女性不育。”“年轻人不爱惜身体,不懂得保护自己,这是我们非常担心的。”刘方对记者说道。

性教育早已告别神秘了

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福柯曾经说过:“我梦想快乐,我甚至希望有那种过量的快乐,我宁愿为它而死去。”不幸的是,福柯最终因为追求那种过量的快乐,死于艾滋病。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加州,福柯还不知道有一种致命的疾病正在那里流行,也不相信会有这样一种疾病。二十年后的今天,针对艾滋病高发病率的“纯洁教育”正在美国流行;在我们的大学里,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已经成为必修课。

今天我们谈论的话题,不是《悄悄话》为什么会如此成功,而是试图通过一个栏目,一个电台,透过这群热心从事媒体性教育工作的人,在这些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北京世熙传播公司制作的《面罩》开播之前就已经引起了轰动。可是,在王桂芝、张琦、刘方这批中国最早做性教育栏目的人们看来,在吴阶平老人说过的“性教育早就不该神秘了”深切的感触里,我们也可以得到启示,《面罩》等同类节目无疑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人们对性留存的神秘心理。

正确看待性,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在性学专家们开始提出“性小康”,并将之作为现代人生活质量测评指标的时候,在越来越多的性病广告登上大雅之堂的时候,在不法之徒靠着互联网大发“黄”财的时候,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喜欢上把和性事有关的“稀奇古怪”的故事当作新闻拿来卖钱的时候,这个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跑入了“性过剩”时代。于是,这个话题开始变为时尚,变成钞票,变成快感,也变成了越来越多人的迷惘与困惑,变成了给人们带来痛苦的疾病,变成了经济损失,变成了死亡。有媒体曾评价这种现今的状态为“假性性繁荣”。

在世界范围的调查统计中,人们得到性知识的途径中,书刊、学校、家庭、电视等都是被提及最多的,电台是最少被提及的传播性知识的传播途径。然而,恰恰是在我们的文化中,电台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它独有的传播特点,迎合了人们特有的心态,充当了一个举足轻重的教育者角色。

实际上我们改变了什么?有多少人在面临多元选择的时候会选择安全的性?有多少年轻女性会自备避孕用品以免遭受流产手术的伤害?有多少男士会在快乐的时刻想到自己伴侣的卫生与健康?有多少家长在面对孩子对性好奇的问题时能够应对自如?有多少难言之隐只要彼时洁身自好完全可以避免感染?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束缚你,惟有良心。”说这话的刘方,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所从事的工作职业道德和责任意义的理解。

性,不仅关乎快乐,更关乎健康;不仅关乎青春,更关乎永恒;不仅关乎身体,更关乎灵魂;不仅关乎我们自己,更关乎这个世界。抛开对性这个话题的成见和恶意,予以正确的引导与传播,我们会看到满大街都是健康而“性福”的人。

专家齐把脉诊断性教育原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悄悄话》主要创办人王桂芝。

记者:为什么《悄悄话》和同类的节目会这么受欢迎?

王桂芝:在创办之初,我们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初期阶段也很艰难,但是没有想到会那么受欢迎。应该说,当时确实缺少这么一个渠道,让大家去了解性。

张琦:那个时候只有我一个人主持节目,确实也花了不少精力,我自己也读了不少书,男科、妇科、中医、西医、心理学、性心理学。为此我还在社科院读了一个心理学专业。

刘方:在最初的六七年的时间里,《悄悄话》充当了一个性知识、生理常识等基础知识的传播者的角色,谈得最多的都是很基础的话题,比如“如何看待手淫”等等。

付志宜:这个栏目不仅宣传了性,也宣传了对皮肤性病的防治知识,从前“性”这个话题是不能说的,就产生了知识分子“性盲”的现象。这个节目包含了性、生理、心理、解剖、家庭各个方面。应该说性教育不容易,教育好了是教育,教育不好就是教唆。掌握尺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记者:现在人们在性方面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刘方:安全、性病感染几率增加可能是最突出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专家预测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性病可能会大爆发。现在当然不能说爆发,但是不少人的性随意的态度无形中增加了他们感染性病的几率。现在国外尤其是美国,采用的是“纯洁教育”,因为他们确实尝到了由于性自由导致的艾滋病高发病率带来的危害。现在我们谈这个话题,正是关键阶段。

刘方:有很多,比如所谓的春药,这种东西只会伤害男人。人们应该了解自己所处年龄段的生理特点,不要盲目服用此类药物。

王建宇:相关广告的泛滥给人们带来误导,前列腺炎广告的泛滥都快引发“前列腺恐慌”了,实际上这个病对于男性来讲,就像我们得感冒一样非常常见。

付志宜:性开放和性病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现在的性病发病率是较高的,但是我们的性病医疗市场还不是非常正规,千万不要轻率就医。

刘方:我们曾经遇到一位这样的听众,他给我们打电话说自己的性功能不正常,当时主持节目的是张琦老师,张老师马上建议他去验血,结果诊断为早期白血病。由于发现得早,这个听众的病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记者:我们的性教育接下来该怎么走?

王桂芝:吴阶平先生曾经说过,“性教育要从青春期抓起”。欧洲有些国家做得很好,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让孩子玩“人体拼图”,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身体。

刘方: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着多元选择,感情寄托也比较多,诱惑多导致了感情与性行为的不确定性,性行为随意,这是非常可怕的。在性病、艾滋病感染人群中,18岁至45岁之间是主要感染人群,其中20岁至25岁占有重要比例。我去北京佑安医院采访艾滋病人,一个年轻人对我说,他自己是血液感染艾滋病的,如果是那些因为“性乱”感染艾滋病的人,他们往往会采取“报复”的行为,导致更多的人被感染,而在长达7到10年的潜伏期中间,他没有任何的明显症状,他的性伴侣就会被传染,然后又会传染别的人。被他感染的人数会呈几何速度增长,这更加可怕。你说我们的性教育应该怎么做?前两天我们去北京还遇到一个快结婚的女博士,她问我:“女人的安全期是什么时候?”这样的性教育又该怎么做?他们不了解自己的身体,不了解自己,又如何能把握自己呢?仅仅一个电台、一个节目,又能做多少工作呢?

王桂芝——原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悄悄话》主要创办人。

张琦——原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悄悄话》主持人。

刘方——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悄悄话》节目监制、主持人,天津电视台科技频道《TV悄悄话》主持人。

王建宇——天津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男科门诊主任、教授。

付志宜——天津市著名皮肤性病学专家、教授,全国性病学组组长。

悄悄话大声说

古人云,食色,性也。这种说法在两千年后的西方得到了共鸣: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性和饮食一样,是人们天然的需要。在东西方圣贤的眼中,性其实是坦然的,不应被刮目相看。

然而几千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性一直处在十分尴尬的位置:随意谈论“性”是不正经、耍流氓;传播性知识神神秘秘,就像传授武功秘籍;性病属于难言之隐,一旦得了不敢声张,自己干着急……

16年前,中国第一档性教育电台节目在天津开播。时间选在夜里11点,名字叫做《悄悄话》。主持人用甜美的嗓音对成年听众说:孩子们都睡了,您和爱人可以听听枕边悄悄话了。主持人可能没想到,有些孩子其实并没睡着。以我个人和一些朋友的回忆,夜里11点,中学和大学的宿舍刚刚熄灯,很多男生都选择躺在床上,在黑暗中静静听着电波里平静的声音。如果说很多青少年的性教育是在听《悄悄话》的过程中完成的,我想他们应该不会反对。因为,这恰恰说明他们是幸运的,有主持人的引导,有电话求助的实例,有医生嘉宾的讲解,这样的性教育是何等形象,何等专业!

遗憾的是,这种性教育形式虽好,效果也颇佳,和全社会相比,《悄悄话》的声音还是有些低了。不少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来源还是一些非正规的渠道,比如黄色书刊杂志、三级片、淫秽录像等等。这种另类的“性教育”,因其大肆渲染性行为,颠覆性道德,也许不会影响成年人,但对青少年,难免会造成误解和曲解,有百害而无一益。

可是这些另类“性教育”资料却很能吸引青少年。例如,有些影片,本身含有色情暴力等内容,标明“少儿不宜”,却引来更多“少儿”关注的目光。片商见此招灵验,便在既无色情也无暴力的影片上也标榜“少儿不宜”,很多孩子慕名而来,结果却发现全不“精彩”,纯属炒作。

若要赶走“少儿不宜”,就要让悄悄话大声说,大胆说,大家一起说。稿源: 北方网—每日新报 编辑: 郑津 [发表评论] [求医疾病健康 药品 心理 宠物 儿童][两性 美容 生活 论坛 瘦身 新闻 老年]······· ······· ·······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