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第2173季【湿地淮语】“梨花”精神向美延伸——《驿路梨花》课堂教学实录

句子大全 2013-04-10 15:22:04
相关推荐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以下就是我的《驿路梨花》课堂教学实录:

【优美语言,引入梨花】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播放轻音乐《夜空的寂静》,展示梨花的PPT图片。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上面的花是什么花?(生答:梨花)这是春天开放的花,从古至今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推崇,当看到如此美丽的梨花时,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关于梨花的诗句呢?

生1: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唐·白居易)

生2:柳絮风轻,梨花雨细。(宋·谢逸)

生3: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

生4: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宋·辛弃疾)

生5:梨花淡白柳深清,柳絮飞时花满城。(宋·苏轼)

师:在云南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也有一片这样美丽的梨花林,洁白的梨花绽满枝头,在这片雪白的世界里,一个香气四溢的故事正在悄然发生,这究竟是怎样一个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片美丽的梨花林,走进彭荆风先生的《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问题切入,感知梨花】

展示《驿路梨花》课题(音乐停)

师生齐读课题。(师生共读课题,以此加深对课题的印象)

师:当看到这个课题时,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有没有产生疑问呢?

生1:为什么梨花要开在行走的道路上呢?

生2:梨花指的是人还是花?

生3:这是真正的梨花还是具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生4:作者想要突出文章的什么主题?

······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想激起学生的探究精神,当一个学生对于不懂的问题在心中都会产生质疑,我相信这样的孩子肯定是会学习的孩子。)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就是用这个单元导读上提到的略读法来阅读这篇课文。

什么是略读法?我们之前学习过,我想考查一下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略读法就是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确立阅读重点。其它部分可以快速阅读。

师:本文是一篇记叙性课文,根据文体特征“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也就是说了解故事的梗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这是一幅《驿路梨花》思维导图所展示的略读重点,同学们可以根据这幅图的略读重点

略读课文。(要求学生齐读略读提示)

1)师:下面请同学们略读课文,筛选信息,了解故事梗概,并拿出笔画下重点词句,我们一定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自由朗读课文我认为是必须的,虽然预习过文本,但在课前提出阅读要求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课的整体把握。)

2)师:通过略读后,我想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

生1:“我”和老余在暮色时分发现了小茅屋,并从瑶族老人口中得知这个小茅屋的故事。

生2:“我”和老余到达小茅屋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做。

生3:一座小木屋的故事。

师归纳:同学们对于文本都各有各的解读方式,你们回答的都很好。(对于语文学科,我个人认为是没有客观的答案,每个人解读文本的方式和理解文本的想法都是不同的,只要在文本所诠释的范围内,我都不愿意去固定孩子的思维模式。)

3)文章的开头是如何写的?

生: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师: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

生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为,下文发现小屋做了铺垫。

生2:写出了山的大,同时也为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做了铺垫。

生3:突出了大山的陡峭以及为下文“我们”住进小屋做了铺垫。

师归纳:由近及远,写出了山的“高、大、多”,也突出了我们在暮色中迷路时的焦急的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做铺垫。

4)“我们”是怎样发现小茅屋的?

生1:我们在暮色中赶路时发现了梨树林,便发现了小屋。

生2:我们在饥寒交迫时,发现了梨花林中的小屋。

5)从外观上看,那是一间怎样的小屋?

生1:是间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

生2:门是从外扣着,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的两个字“请进!”

师:草顶、竹篾、泥墙说明了什么?

生:茅屋很简陋。

师:为什么在白木板上用黑碳写“请进”两个字呢?

生:为了醒目,让迷失的人可以在暮色中看见。

师:小屋的内部陈设是如何的?

生1: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竹床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

满了水。

生2:墙上写了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师:火塘里的灰是冷的说明了什么?

生:没有人住在这。

师:厚厚的稻草你怎么理解?

生:为了让客人睡觉的时候更舒服一点。

师:竹筒中为什么是装满水?

生:可能是每一次在这里居住过的借宿者为它补满的,好让下一次的客人能够更好的

使用。

师:屋后有柴、梁上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这里的物质丰厚,主人热情周到。

师:是的,在这所没人的小屋里,我们受到了许多优待。

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

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

③屋中的安排是细心、周到的。

④感受是温馨的。

6)这么温馨、周到的小茅屋的主人又是谁呢?

生1:是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因为解放军同志修建了小屋,梨花姑娘一直照料着小屋。

生2:我认为还有哈尼小姑娘,因为梨花嫁到山那边后就由哈尼小姑娘照管着小屋。

生3:我认为瑶族老人、“我”和老余也是小屋的主人,因为瑶族老人在受到小屋的恩惠后送来了米,也是在照管着小屋。“我”和老余也在借宿后休憩了小屋。

师归纳:是的,我们都为小屋做过了贡献,所以我们都是小屋的主人。

师:经过了刚才的梳理,我们知道了本文有几个主要人物?

生:“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姑娘

师:这是人物在文中的出场顺序,那么从小屋出现的开始的人物顺序又是怎样的?

生:解放军同志、梨花姑娘、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我”和老余。

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思考):倒叙的写法。

师:那从解放军和梨花姑娘的出场方式,这又是怎样的写法呢?

生:插叙。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1:可以把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生2:可以吸引读者眼球,引出故事的悬念。

生3:可以使故事更加的完整。

师归纳:这样的写法可以把整个故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在结构上更完整、更和谐。

师:小茅屋的主人难道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生1:不是,我认为所有为小茅屋做过贡献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生2:我认为拥有这种助人为乐精神,且为小屋做过贡献的人就是小屋的主人。

师总结:这位同学说的真好!那么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我们又可以称之什么精神呢?

生(思考):雷锋精神。

师:通过这样的略读和梳理,我们对于文章的主题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么本文的作者要赞美的是什么呢?

生:赞美的是助人为乐、为他人着想的雷锋精神。

师:出示雷锋图片并提问:你们了解什么是雷锋精神吗?

生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生2:助人为乐、不怕吃亏的钉子精神。

生3: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

刚才我们已经大致的梳理了这篇课文的内容,下面就请我们班的几位表演小达人来给我们展现一下自编、自导、自演的《驿路梨花》课本剧,让当时的情境再现。

(孩子们毫不胆怯,并且充分地抓住了人物的特点,精彩并成功地演绎了完整的情境,并且在最后说了一句向雷锋叔叔学习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我认为这里再一次让学生直观地更真实地了解文本的内容,又激起了学生快要泛散的注意力,重新把他们引入课堂,继续学习。)

【读出心得,聚焦梨花】

1、师:在略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反复出现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生齐答:梨花。

2、师介绍梨花(配乐琵琶语)并展示梨花的图片:

梨花又名黎之花,是蔷薇科梨属植物,梨树的花朵,其花色雪白,如同雪花,花药呈紫红色,具有浓烈的香味。梨花原产地中国,其品种繁多,约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栽培遍及全国各地。梨花盛开时,万顷梨园含烟带雨,幽深的梨花芳香混合着新鲜的泥土气息沁人心脾、使人如痴如醉。所以才有了唐朝诗人岑参笔下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世美景。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个介绍是多余的,但我认为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高楼大厦中,他们对自然缺乏认识了,也许还有个别的孩子连梨花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所以在这里作简短的介绍,进行拓展延伸也许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同时唯美的画面和直激心灵的音乐的结合肯定会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3、师:那么在这篇课文中又出现了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下面四人分为一个小组找出描写梨花的句子,并讨论一下这些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钟)

(孩子们在得到要求之后,马上进入了活动的主题并且讨论得绘声绘色,我也不时加入他们一起讨论。)

4、师:经过了一番讨论,我想大家已经有了结果了吧?下面就由每一组委派一位代表向我汇报一下学习成果。

生: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生: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师:这描写的是什么?

生:自然界中的景物梨花。

师: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吗?

生1: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生2:在此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生3:为下文我们发现小茅屋做铺垫。

师:那么这段景物描写采用了什么手法呢?

生1:环境描写 生2:景物描写·····

师:其实这种写法在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中就出现过,真实地再现自然景物的描写

叫做——

生(恍然大悟):实写。

师归纳:在陡峭的大山中,在淡淡的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它出现在人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在此处点明了中心,营造了美的意境,并为下文发现小茅屋做了铺垫。

师:还有其它描写梨花的地方吗?

生: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师:这里先写的是什么?后写的是什么?

生:先写花后写人。

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1:以花喻人。

生2:以花的美丽来赞美人物的心灵美。

师:此处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实写和虚写相结合。写梨花的内容是真实的自然景物。写人的部分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师:你说得太好了!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借梨花赞美了为人们提供帮助的梨花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师:还有吗?

生: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师:处处开的是什么?

生:梨花。

师:难道仅仅只是梨花吗?

生:也是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梨花精神。

师:“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用来什么修辞手法?

生:这里是一语双关,这里不仅是指驿路上的梨花,还指梨花姑娘,梨花精神也就是雷锋精神。

师:回答的真好。那么课文中仅仅只有这三处描写梨花的地方吗?

生:(没有人回答,其实这也是在我的预设中,学生想不起来还有一处是描写梨花姑娘的片段。)

师展示PPT: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里的梨花是指什么?

生:人名。

师:为什么要给人物取名为梨花?

生:用自然界中梨花的美来突出人物的心灵美。

师:是的,这里是把景物的“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联系,以景物的自然美突出人物的心灵美。

小结:“梨花”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在理解不同“梨花”的含义后,我们知道了“梨花”不仅指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

生齐答: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其实在这里我还想把课文题目的出处再拓展延伸一下,但课堂45分钟非常有限,总得有取有舍,所以就舍去了,好在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查阅了资料。)

【人花相映,学习梨花】

师出示雷锋名言(配乐),拓展雷锋精神,学习雷锋精神。

师:是的,在这篇课文中,我们看到了边陲之地淳朴的民风和不计回报的助人为乐精神,真是驿路梨花处处生香,雷锋精神代代相传。下面我们去看一下雷锋叔叔给我们留下的名言。

PPT展示,并配乐,找生读——

生1:光荣的战士,还是可耻的逃兵,那就要看你在困难面前有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了。

生2: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生3: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

生4:不经历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

生5: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

师总结: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雷锋,他只愿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雷锋的这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发扬、去光大。

(配乐首先可以把学生们带到一种宁静和和谐的气氛中,再让他们自己在心中默读名言在他们心中激起一藕丝的涟漪,在找学生个别朗读时,孩子们的心中就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崇敬之情。)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今天回家同学们以设置悬念的方式写一片作文。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悟 课】

《驿路梨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小说,美文就要美教。因此我决定在执教时加上优美的音乐,在课堂上营造了一种宁静悠远且美的意境和氛围,去唤醒学生的耳朵和兴趣,而事实证明我的方法还不错,这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昂,发言更是活跃,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

本文是第四单元第二课,本单元要求落实学习”略读“任务。因此在备课时,我设置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优美语言,引出梨花):利用梨花的优美图片,配上轻音乐引出课题。同时拓展孩子们对梨花诗句的积累,让学生质疑课题并带着问题去解读文本。

第二环节(问题切入,认识梨花):“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巧设问题层层推进,步步引导让学生感知故事情节,了解文章主题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文似看山不喜平”巧设悬念的技巧,思维的火花在此显现。

第三环节(读出心得,聚焦梨花):聚焦梨花,寻找梨花。并分析每一处梨花在文中的作用,让学生自我感知文字的奇妙,相同的文字竟会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

第四环节(人花相映,学习梨花):根据“梨花精神”拓展延伸雷锋精神,学习雷锋名言,让学生体会雷锋思想后,再去学习雷锋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最后设置了作业:以设置悬念的方式写一篇作文。以此来掌握学生们对设置悬念方法的掌握,也是对这节课成果的反馈。

美文就要美教,那么我如何实现美教呢?用优美的音乐导入是其一。之后我还重点设计了美读环节。美读落脚于对梨花的介绍,用多媒体展示梨花图片,为学生设置情境,用《琵琶语》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引入美的意境,再读出梨花的美。

短短的45分钟时间刚刚好,我把自己所设定的内容从容地完成了,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是我却很开心。因为我突破了自己原有教学模式,为自己又开辟了一条阳光之路!

个人简介:汪玲玲,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三中语文教师,从教14年。生活的色彩需要编织,用感性的心灵、澎湃的激情为它注入新鲜的活力。用心经营教育,用爱温暖童心。引领孩子沐浴阳光,引领孩子浸润书香。让爱与责任相伴,让你我一路同行。

策划:湿地淮语编辑部@语文湿地

团队:魏萍 胡明坤 朱莉 李永梅 程蓉 施敏 朱亚男 陈浩 邓颖 史志刚 平治立 王万丽 黄秀梅 姚玉席

顾问:彭光品

主编:张娟

编辑/制作:汪玲玲/陈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