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全域旅游:中国乡村生活方式是世界最美的风景线

句子大全 2013-04-06 06:10:38
相关推荐

【编者按】中国旅游的发展战略,正在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全域旅游,更重要的是旅游治理方式、旅游发展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旅游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能为子孙后代谋福祉。旅游,让人们脸上带着笑容,互相之间获得交流和理解,对未来充满希望,它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减少偏见,鼓励人民间的相互尊重。

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推进国际旅游合作及旅游区域合作一体化发展。根据过往国外发达国家旅游发展规律,在后工业革命时代,对外必然引发出境游大潮,对内则会引发乡村旅游革命。

乡村旅游源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城市失去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环境;信息革命更是在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造成世界性城市文化雷同化的负面影响。

正是由于人们意识到环境的恶化会使人类失去栖息地,乡村旅游才受到城里人青睐,成为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另一个足以让国人振奋的信息是,出境游高峰过后往往就是入境游的爆发,而眼下我国正处于出境游的风口上;至于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更是风头正劲,这对于紧随而来的大规模的入境游,恰恰蓄积着强大的资源和市场。中国未来的乡村旅游,对于世界无疑将会有一番多彩的风景。

一、中国乡村的田园风景

中国社会的封建时代较之于欧美封闭而漫长,其最具典型的形态是农耕经济,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是田园风光。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所描写乡村风景,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至今依然是完整的;甚至于在东部发达地区,也还错落地保留着一些遗存。以古朴的村落、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淳朴的乡俗为主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现代都市人对安宁平和生活的向往,久居闹市的人们在此可以觅得心灵寄托。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城里人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乡村情怀和乡愁情结。

二、中国乡村的资源价值

中国文化对于欧美国家一直是神秘的,而乡村则是中国的文化秘境和集聚点。中国的乡村不仅有陶渊明笔下浸润于古老土地的乡村情境和美好意蕴,更有沉淀在骨子里的、浓厚的农耕文明和精神。

事实上,中国5000年的文明就是乡村主导的文明,现今尚保留下来的近300万个古村落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密码,承载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仍存活的文明形态和文明历史。从历史的视角来看,离开乡村就无法解读中华文明。

中国古村的格局、建制、雕刻、牌匾等都寄寓着文化意象,它不是一堆生硬的古建筑群,而是被中国文化浸润滋养透了的文化、科技、美学、教育、民俗等多种因素的复合生命体,是千年来人们耕读生活的栖息地,寄托着乡民居住、劳作及崇文、敬天、祭祀等宗法关系与情感。

从这个角度来看,包括乡村建筑和田园在内的人文与自然形态是乡村文化活的载体。这样说来,乡村真正的价值是中国文明、文化之根,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之看作一个可以深沉对视的有生命的老人,更难得的是,有的还珍存着人类童年时代未泯灭的初心。

在偏远的黔东南,其少数民族的生存、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他们的文化风俗,就是中华民族童年生活方式的一种保留。如:部分苗族人仍使用着我们4000年前的太阳历;姊妹节、茅人节堪称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侗族大歌、多声部情歌、水鼓舞、东方最古老的斗牛节等,则以歌舞传承着文字没有记载下来的古代先民的传奇和历史。许多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样一种无忧无虑、淳朴快乐的生活方式,是儿童时代才有的。

在古徽州地区,徽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深切揭示了东方社会形态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古代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元素,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另外,现在客家人的语言恰恰是古代中国的汉民族语言。

三、中国乡村与欧美庄园的差异

中国乡村人文是无比丰厚的、活态化的遗产和财富,在世界上都独一无二。从工业文明角度看,这可能是一种愚昧的生活方式;但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和现代旅游角度讲,却是最原始、最原真、最原生的资源。况且所谓生活方式愚昧,只是部分国人的认识偏差,即使具有现代意识的欧美人也是不认同的,而恰恰是他们最为追崇的。

我不妨说说乡村的生活方式。乡村风景宜人,空气清新,适合人群居住。乡民从事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耕作,民风淳朴,形神有序,节奏舒缓。乡村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有久违的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乡村生活的这种闲适性,正是当下休闲旅游市场所追求的,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已经成为中国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

这种资源在欧美国家没有的,否则,有些外国人也不会蹲在中国的乡村田野上,一呆就是一天;住在乡村的农户家一住就是一年。

我们还是从田园诗说起。欧洲古代的田园诗是古希腊的忒俄克里托斯首创的,他描写西西里美好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同样清新可爱;且其田园诗直接影响了后世欧洲带有贵族倾向的诗歌,也就是说最终沾染了贵族气,而没有了原生的乡村所本来内生的原真的生活气息。而这恰恰与欧洲的乡村社会变迁有关,因为中世纪后的乡村已经变成了贵族的庄园。

欧美的乡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庄园,就土地成分而言,这些庄园或者是领主的私有地,或者是农民的份地,而那些豪华的城堡并非平民居住的地方,农民居住的仅仅是异常简陋的茅舍。一个上层与底层社会群体的精神文化和生活方式完全割裂的社会形态,是不会融合并孕育出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文化的,说到底,欧洲乡村只剩了一个乡村的壳儿,其实就是一个农场主居住的地方,里面已经没有乡村生活,生活在那里的是贵族化的农场主。尽管人们同时生活在一个大的空间里,但精神与物质明显出现了疏离和脱节。

至于欧洲的乡村,有人说多么美丽。但我要问,一个没有乡情风俗和健康人文内蕴的乡村,如何给人一种惬意、闲适、平和的感受和体验?

中国与欧美乡村出现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西方文明是断层的文明,西方文明是从古代工商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城邦文明开始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文明。我们可以说,世界上最美、最具有历史与文化内涵的城市在欧洲,但世界上寿命最长、最完善、最成熟的乡村定然在中国,中国的乡村有文化、有历史、有家族、有独特的生活方式。这样说来,中国乡村的价值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整个世界,中国的乡村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巨大遗产。

这也是国外游客特别喜欢中国乡村的原因。中国乡村不仅对中国人有吸引力,对外国人更充满魅力。近年来,欧美甚至韩日国家的游客,专往中国最偏僻、最封闭的地方拍跑,甚至一头扎进我国一些几乎没有怎么开发、还处于原生状态的乡村,而非那些已经开发成熟的景区。他们所追逐的就是迥异于城市环境的生态和生活,所体验的是中国5000年的文明和文化。

四、中国乡村的生活方式是世界旅游最美的风景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西方国家开始反思现代化农业的弊端,探索走向另一种后现代化农业,这就是回归自足家庭农业、小规模的自然生态农业。都市消费开始追逐穿粗布衣,用手工作坊物品,吃自己种的有机粮蔬。这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时尚、高端、奢侈的生活方式,并也在国内蔓延开来。

其实,就在前不久,这些还曾是中国农民的极普通的生活;也是在前不久,我们突然就发达富裕起来,于是便义无反顾地摒弃了传承千年的生活;而现在,我们又再一次突然回过神来,像外国人一样眷恋着乡村,向乡村回归。只不过,这种乡村生活已经在原点上有了前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乡村生活,传统中有现代,淳朴中有真情,平淡中有真趣,原真中有舒适。

只不过,从乡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乡村,这个过程我们过渡得太快了,因为我们的发展速度快。幸运的是,中国的乡村化生活有底蕴、有传统、有基础,虽然在有钱任性的年代,不加控制的建设造成了破坏,但还没有伤到骨子里。于是,当旅游遇上乡村,乡村旅游便以一种生活化的旅游方式来到我们面前。

中国古代农村是耕读乡村、耕读传家,劳作滋养身体,读书修身养性,由此形成古代乡村特有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良性循环的模式。乡村不仅是一个生产粮食的地方,还是一个离大自然最近,可以医治现代工业文明创伤的地方,许多难以治愈的城市病都在乡村生活中得到康复。

在世界农村向自给自足、社区、家庭、生态回归的时代,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乡村生活可以与城市生活做差异化的分工。未来乡村旅游要承担起乡村物质和精神空间存续的重任,更多地追求精神追求个性,追求与自然、生态、文化的共融,在本质上是精神相对稳定、心灵有所安放和寄托的状态,是从事创造性劳动和诗一般生活的空间。适合那些从事文化创意、高科技、金融工作的人,也适合老人孩子,以及节假日到乡村放松身心的城市人,可同时为城市生活空间的优化扩展、城市生活质量的品质提升。

当中国的乡村遇上生活化的旅游,乡村旅游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然后才是一种旅游方式。旅游化乡村生活方式的提倡和引导,会让乡村和逐渐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回应有的价值和生命的延续。以乡村旅居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可以将居住和旅游融为一体,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达到生活和工作无间相融的生命状态。

中国乡村有人们渴望的原生态的风景和原真性的人文,未来最大的旅游产品,不仅仅是乡村景观,还有天人合一的自然慢生活,古朴纯真,恬淡静谧,原汁原味,知足简单,有故事、有亲情、有交流。这样的产品才能与城市交换,才能为外国人所钟情。

乡村旅游对于国人,是历史之旅、心灵之旅和朝圣之旅,对于发达国家的外国人,则是文化之旅、探秘之旅和风情之旅。(马牧青)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