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石国鹏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

句子大全 2013-03-24 03:01:18
相关推荐

1

看到和谐这两个字,同学们是不是想到,它有可能表述的是什么方面的东西呢?我们从中国古代的造字法当中试着寻找一下答案。

《汉字字源》中的“和”与“谐”。

在这张图的左边是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和”,右边是“谐”字。“和”和“谐”的结构很相似,左边是形,右边是声。这个字本身也有一个发音叫做“乐(yue)”,它实际上是排箫的意思,是一种乐器。

“和谐”从造字法上来讲,它首先表达的是一种音乐的概念。音乐里最讲求的规律之一可能就是和谐了,各个声部、各个乐器,甚至高音低音,都要有一种和谐的感觉。

大家是否看到过曾侯乙编钟?

战国时期的古代音乐家可以把大大小小、轻重不一的青铜器编钟配置成一组,而且用编钟可以演奏中国古代的、中国现代的、甚至是西方的乐曲。我有幸在北京的大钟寺听过一场编钟音乐会,那种感觉太震撼了。

曾侯乙编钟(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下面这幅图,熟悉古典音乐的朋友们也会深有所感,因为每一年的1月1号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都会上演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的集合,以此来向全世界的古典音乐发烧友们祝贺新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已经成为整个古典乐界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了。但是,不管是乐器的摆放,还是人员的安排,都要突出和谐的概念。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图片来源于网络)

2

在中国古典文字里,谐就是和。“和”这个字在语文当中经常被放在A和B的中间,谁和谁。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就唱了一首非常著名的歌曲,叫做 “You and Me”,《你和我》。

北京奥运会会歌 “You and me”(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不用着急去听这首歌是怎么唱的,从这个构词法上来讲,能够清晰地发现这是两个事物的并列,“和”这个字在这里有这样一种隐含的意思。

“和”还有什么意思?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这么写:“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负荆请罪邮票(图片来源于网络)

廉颇和蔺相如各自都有巨大的功劳,廉颇不服蔺相如,三次挡路。最后,当他知道蔺相如“情愿让廉颇,不愿亡赵国”的心胸气度的时候,被感动了,两个人遂为刎颈之交。刎颈之交,就是过命的交情,至死不渝的朋友。这里的“和”是将相之和,也是两个不同的人之间寻求一种和解。

“和”所带给我们的感觉越来越深了。

不同的思想能不能和?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不同的学派可以相对自由地去探索、构建、传授自己的学说。而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公认把这段历史当做是一个黄金时期,是大师辈出的时代。

中华世纪坛浮雕壁画《中华千秋颂》之“百家争鸣”(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代相仿的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大家可以看这幅画:

梵蒂冈教皇宫壁画《哲学》,又名《雅典学院》。(图片来源于网络)

拉斐尔在雅典学院这幅画里面描述了大概只能在古希腊时期产生的众星璀璨的文明源头的感觉。这些完全不同的学问家们是可以和谐共处的,这是2000多年前的事。

说近一点的,在中国的清末到民国初年的时候,也曾经有过一个跟百家争鸣的时代有点像的时代。当然从程度上来讲,可能赶不上百家争鸣,水平上,某些方面倒有超越古代的成就。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北大的蔡元培先生。他在就任北大校长以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而这幅画是把当时北大的名流汇聚在一堂。那个时候的北大,才真是大学,让人神往。

油画《兼容并包》,又名《宽容》或《北大钟声》,作者沈嘉蔚。(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

这句话,我曾经在前面的课上提到过,孔夫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其实后边还有一句“小人同而不和”。孔夫子把“和”当作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界限划分了。

3

从政治上,来介绍一下共和的政体。

我们往往把民主与共和放在一起,比如民主共和国、共和民主制。但实际上民主和共和根本不是一回事。

在讲民主的时候,我们提到民主来源于古希腊的直接民主。近现代以来为了避免直接民主所造成的多数人的暴政,我们开始采用代议制,就是间接民主。可间接民主同样也会有一些问题,而共和跟民主不是同一概念的事情。

共和政体更多的强调的就是“you and me”的感觉,你和我、他和她,我们所有不同的这些人要有“和”的感觉,在这里面当然会有多数派和少数派。民主的基本决策机制,无论是直接民主还是间接民主,都是多数人决定。

我们曾经特别强调过,多数人决定的时候要顾及到少数人的意见,顾及到少数人的利益。而共和的基本理念就是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个共和的一部分,都要得到相应的尊重,共和强调保护少数派。

意大利夫人宫壁画,西塞罗控诉喀提林,作者Cesare Maccari,1888年。(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幅图是罗马元老院。在古代罗马历史当中,大概有将近500年的时间,罗马是一种共和国的状态。当然它不是全体公民的共和,只是元老贵族们的共和。

在近代里,最早建立了共和体制的实际上是尼德兰,也就是今天的荷兰。不久以后,英国也建立过共和国,虽然直到今天英国还是有君主的,但是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短暂的一段英吉利共和国时期。

近代所建立的联邦共和制,最著名的代表是美国。下面这张图是美国的制宪会议。美国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制的国家,因为他们对于民主所带来的多数人的暴政非常警醒,制宪会议的精英们要把共和制的原则写进宪法。

油画《签署宪法》,悬挂于美国众议院大厅,作者霍德华·克里斯蒂。(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共和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政治体制当中的主流了。共和的原则,是我们对于“和”这个字的深刻的理解。

在国际关系层面上,和谐、和解、和平,也是我们一直在倡导、追求的目标。

拉宾与阿拉法特(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面这幅图是拉宾与阿拉法特。1993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两位领导人坐在一起。他们两个手里拿着的小黑板上,中间用英文写的是“peace”-和平,上面分别用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也写了这个词。1994,拉宾和阿拉法特因为对于中东和平的进程做出的阶段性的成果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下面这幅图就更著名了。图中有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联手站在一起,这个白人是南非前总统德克勒克,而这个黑人则是大名鼎鼎的纳尔逊·曼德拉。黑人的政治领袖和白人的政治领袖双手紧握,南非沸腾了,世界沸腾了。

南非前总统德克勒克与纳尔逊·曼德拉(图片来源于网络)

4

如果政治领袖之间为了长久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可以实现和解的话,那么宗教呢?触及人的灵魂的宗教,如果要想和解,是否能够实现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

2014年,罗马天主教的教皇和东正教的大牧首见面了,教皇方济各向牧首鞠躬致意,并请求他的祝福。而牧首巴多禄茂一世,激动地抱住了教皇方济各,并亲吻了他的头顶。这一幕在所有的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当中引发了巨大的、热烈的反响。

因为从1054年开始,那个时候的教皇和牧首,因为对彼此的宗教理解不同,而下决心把对方开除出教会。天主教和东正教从那开始陷入尖锐对立的状态,长达近千年。

罗马天主教教皇方济各与东正教大牧首巴多禄茂一世(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两位宗教领袖拥抱在一起,说明宗教上的区别,宗教上的对立,也是可以化解的。

教皇方济各还做了一件事,他在访问土耳其的时候拜访了蓝色清真寺。蓝色清真寺是伊斯兰世界当中最重要的礼拜场所之一,而方济各教皇在这里表达了宗教和解的愿望。

土耳其蓝色清真寺(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家可以想一想,像这样的千年世仇都可以握手言和,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够和解的呢?

5

和平、和解、和谐是我们要追求的梦想。但是也请注意,和平、和解和和谐并不是无条件的。如果我们在和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充分考虑到彼此的利益和未来的发展,这个“和”就是个“假和”,或者说它是蕴藏着无限杀机的一种“伪和”。

举个例子来说,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新闻照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最终在巴黎召开了这次巴黎和会,签署了著名的巴黎和约。中国作为27个战胜国之一,也参加了巴黎和会,但是我们拒签巴黎和约。

法国保存的《凡赛尔条约》(又称《巴黎和约》)副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整个巴黎和会的基本宗旨并不是单纯为了实现和平,而是为了惩罚德国,惩罚战败国。巴黎和约的规定几乎就是要把德国置于死地。这样的和平是短暂的,也是短视的。

当时的政治家们就曾经做出过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预言,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1919年的巴黎和会和巴黎和约,20年之后正好是1939年,而1939年9月1号,纳粹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有这样精准的预言,恐怕是不需要什么特异功能的。

关于和平的最高奖项,大家公认的是挪威颁发的诺贝尔和平奖。而在巴黎和会上有非常亮眼表现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因为其十四点和平纲领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可是,诺贝尔和平奖也因为巴黎和会这样的带有分赃性质,充满歧视和惩罚意味的会议,而被人所耻笑。

诺贝尔和平奖奖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6

前文说到了政治领域的和谐、宗教领域的和谐,甚至也提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解,我们还是回避不了这样一个话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古至今,我们人类在自身繁衍发展的过程当中,经常与自然界,与人生存的环境处在一种对立的状态。很多时候我们是在自然当中艰苦地求得生存的空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我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大。

今天我们回头去看人类历史,人类的生存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与自然斗争的历史。在工业化时代里,人类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的力量无限制地被扩大了,自然在我们面前颤抖。

机器大工业时代那喷薄而出的滚滚的浓烟,把伦敦变成了雾都,它所造成的环境破坏让后人心有余悸。但是到了后工业化的时代,我们渐渐地意识到,原来那种“与天斗、与地斗”的感觉是有问题的。当我们把人类的利益放在了自然发展的对立面,我们所获得的可能是短暂的快感,是飞速的进步,但是,也是代价昂贵的飞速进步。

环境被破坏了,资源逐渐耗竭了,人口暴增到了70多亿,我们越来越担心的发现,我们跟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已经被打破了。

现在世界人民在反思我们过去发展生产力、提升人类生活水平的过程当中,所犯下的错误甚至罪行,很多人开始回到中国古代的思维体系当中来。

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它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思想,但是也有人把它解释为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我们姑且这么说吧,因为这个感觉太对了。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深刻领悟和坚定奉行的。因为我们再也不能像我们的前辈那样,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了。我们不能再过度消费,不能把子孙的饭都提前吃光了。

戈尔在《难以忽视的真相》中的演讲

上图这位绅士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他曾经是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搭档。2000年他参加美国总统竞选,因为一个技术上的问题而失败,他失败的很冤,他败给了小布什。此后他投身于环保事业,向大家讲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他拍了一部非常著名的电影,叫《难以忽视的真相》,讲地球变暖,讲环境恶化。这部片子为他带来了可能比当美国总统还要大的成就,因为他把奥斯卡奖和诺贝尔和平奖同时收入囊中。似乎历史上能够把这两个奖项集于一身的,还没有第二个人。

《难以忽视的真相》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戈尔当副总统的时候,他就曾经力主科技兴国,他也曾经是督促克林顿政府签署京都议定书的最重要的推进力量之一。然而后来的小布什政府已经从京都议定书当中退出来了,这是对环境保护事业的重创,也是对他们的政治前辈的一种背叛。

今天,环境保护是每一个人的事情。不只是美国人、欧洲人、中国人、印度人的事,全世界的人民如果不能够齐心协力的去对付整个地球、整个自然界的环境的恶化,我们没有明天。

就在前几天,我听说一位老奶奶生气了。90高龄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人们滥用塑料制品的行为,发出了怒斥和声讨,她一下子又火了。但是大家需要知道,作为英国女王,作为十几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她表达的态度是关心人类未来的态度。因为她90岁了,90岁的老人想到的更多的是她的孙辈,重孙辈。

人类在整个宇宙当中可能什么也算不上,因为地球都什么也算不上,太阳系也很小,银河系也那么不起眼。有人声称我们实际上是住在银河系的“郊区”,那银河系住在宇宙的什么位置上,恐怕都没有办法去推算。

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人类是一种骄傲的存在,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骄傲,但是我们不能在天地面前,在自然面前过度的骄傲。

我为大家推荐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我看了以后,有耳目一新,震撼人心的感觉。这部电影叫做 “Powers of Ten”,十次方的力量。

《十次方的力量》电影截图

在这部电影当中,你会看到10的-18次方米这样的微观世界,也可以看到10的26次方米这样宏观的可观测的宇宙的范围。

我在这也不剧透了,我希望能够好好看看这部片子的同学深刻的去思考这样的问题:

我们人类究竟是渺小还是伟大?

我们的地球在整个宇宙当中究竟是渺小还是伟大?

编辑:罗青、韩秀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