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革新者”石齐:三象合一创立新中国画 探求传统章法的艺术新生

句子大全 2013-03-15 17:07:35
相关推荐

石齐

2017年7月28日,阔别福清32年之久的石齐,踏上家乡土地的第一句话便是:“久违了,老家。”

此次回乡,本不在他今年初制定的计划内。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应福清市委、市政府邀请,他从河南新乡赶来,将历时两周创作的一幅《华夏河山》画作赠予中国海警“福清舰”。因此,开启了为期一周的故乡行。

福州新闻网《闽都大家》栏目记者日前在石齐下榻的酒店对他进行专访。一顶标志性的鸭舌帽、一件深色的格子衬衫、一口亲切的福清乡音,一下子拉近了这位著名画家与记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霸王别姬》

他30多岁成名,业界称70年代属于石齐,《迎春》《泼水节》《活到老,学到老》等经典之作奠定他在传统中国画界的地位。

顺风顺水之际,许是秉承家乡人爱拼敢闯的特性,他摒弃传统章法,勇于探索创新,三十年如一日地追求“三象合一”的新中国画风,终成开宗立派大家。

石齐有一枚特殊的印章,上刻“一画白发”四个字,对于石齐来说,追求中国画的革新,已然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尽管要忍受多年不被看好的寂寞,石齐却说:“要为中国画革新,要画出一幅好画,不白头发怎么能成?”

《辉光无限图》

2012年,他在法国卢浮宫举办个人画展,法国美术家协会破天荒地授予他“法国卢浮宫艺术沙龙奖金奖”。该奖项100多年来从未颁给中国人。法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米歇尔·金评价石齐:“把西方绘画语言和东方艺术融为一体,对整个绘画艺术的发展贡献很大。”

影影绰绰的人形、斑驳错落的光影、朦朦胧胧的意境……与他创作的那些常人难以看懂的画相比,他善于用通俗易懂、浅显直白的话语阐述自己的艺术观,在“接地气”的同时,令人豁然开朗。

《孔雀》

家乡是他心间最柔软的部分。今年5月19日,福清美术馆正式开馆,远在北京的石齐闻讯欣然题写馆名寄来;此次回乡,他专程前往美术馆参观,高兴地与自己题写的馆名合影,并挥毫写下“融情夏意”四个大字。他说,若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在家乡办作品展,为家乡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1972年《迎春》

凭《迎春》一举成名,圆孩提时代“画家”梦

石齐成为专业画家是在1976年调入北京画院时。但他成名却早于此,1972年,他创作的一幅《迎春》,反映知青养鸡的农村生活,被选入1973年首届全国美展,以明艳的色彩备受关注和好评,从此一举成名。

回顾自己的学画生涯,石齐坦言“不够痛快”。

《水乡印象》

现年78岁的石齐,出生于福清镜洋镇洋下村,丝毫没有翰墨诗书的家族背景。父亲石贤知、母亲郑香山妹均为贫苦农民。三、四岁的时候,没有老师,也没教材,他就迷上了画画——在那时候,还只能称为涂鸦。

趁着放牛,他拿着木棍满地满墙地画,直到念东张小学,10岁的他在一次全校绘画比赛中得到一等奖,东张剧团请他去描绘闽剧《白蛇传》的布景,被小伙伴们冠以“小画家”的雅号,从那时候起,他就立志以后要当画家。

1956年,石齐从福清二中初中毕业后,报考福建师范学院艺术系,却名落孙山。同年,考入福清华侨中学高中部。由于好画心切,石齐念高一时就自动退学,在家自学绘画。闲来兴起,还用油彩自制家庭壁画,显示出不走寻常的个性。

《喜玛拉雅的主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石齐的人生方向。有一天傍晚,天正下着瓢泼大雨,高中一位要好的同学踩着泥泞的土路,来到石齐家里,浑身湿透,从包里掏出一张厦门鹭潮美术学校(后改为厦门工艺美术学校)的招生简章,嘱他赶快报考,马上就截止了。

因为时间紧张,母亲连夜出门,跑遍全村,总算借到9元钱,石齐就揣着这笔钱如愿考上了。五年半的学习期间,他学得很“杂”,国画、雕塑、陶瓷、油画、素描、水彩、水粉,甚至刺绣,他都涉猎,但他最喜欢的仍是国画、油画。

1965年《家乡变江南》

可是,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工艺美术与绘画“泾渭分明”,石齐的真正爱好只能深藏,偶尔手痒就偷偷地画。所以,这五年半对于石齐而言,着实不够尽兴。

1963年石齐大专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二轻装潢设计研究室。骨子里爱画画的石齐,对工艺美术设计丝毫不感兴趣,把业余时间都用来作画。他还常去故宫博物院临摹古代先贤的作品,或是去中央美院和师生交流,从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积累。

《罗汉宫》

那时,门卫看到石齐天天往故宫跑,对着墙和建筑涂涂画画,出来迟了,还会专门为他延长一会,算是对他勤奋学画的鼓励。此时,石齐开始为自己寻觅良师。1971年,他发现国画大家黄胄的新疆题材的作品别开生面,于是将8张速写照片寄给了黄胄。黄胄对他的速写很肯定,遂收他为徒。就这样,石齐的水平在良师指点下得以飞跃。

除了《迎春》,1976年的《活到老学到老》,画面上董必武坐在沙发里,面带微笑,拂卷阅读,这幅人物画当年参加北京画院迎春画展时,董必武夫人前往看画,曾感动得恸哭;1979年的《人人都在幸福中》,又名泼水节,反映1961年周总理参加泼水节的场景,参加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并获得银奖。

1979年《人人都在幸福中》

石齐说,当年为了创作这幅作品,他在云南足足呆了三个月,了解当地民情,收集素材,泼水节热烈欢愉的场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带回写生稿上百幅,历时6个月创作而成。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点评,在这幅画里,石齐努力突破传统人物画中人物安排的程式,克服传统笔墨色彩比较单薄的弱点,使画面有宏大感和厚重感。

当年,《人人都在幸福中》在全国美术界引起轰动,被誉为“70年代是石齐年代”,此画展览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97年《颂长城》

退隐画坛探真谛,开创“三象合一”的创作理念

上海世博会期间,在世博中心一楼大厅摆放着一架被称为和谐之声的外壳艺术钢琴,这是世界上第一架汇集了全球顶级钢琴制作工艺,并与当代彩墨艺术相结合的艺术钢琴。

在钢琴的外壳上,由全世界超过40多种不同种类的稀缺木材,全手工镶嵌和拼接打造而成,堪称世界孤品。这架钢琴,由德国顶级钢琴公司历时四年制造而成。而钢琴表面的水墨画——孔雀则出自石齐之手。

说起这幅创作于1989年的作品,石齐告诉记者,他从1980年开始画孔雀,这幅应该是一张代表作,它综合运用写意、工笔、抽象和表现等技法,是对传统中国画的“革新”。

2017年7月28日,石齐(左三)在家乡福清镜洋镇省亲。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沿着70年代的传统老路走下去,他会轻松续写自己人物画的成功与声望。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充满挑战的探索之途。

“艺术家不应该关注市场,应该给后人留下更多优秀作品。”石齐说,“有些画家注定要孤独和失去。”

早在1980年,石齐在《中国美术报》就提出了绘画艺术形态有三象——抽象、具象和印象。三象各有优点,要真实就具象,要似与不似就印象,画面没有物象的就抽象。从此,他致力追求“三象合一”的新意境,且一发不可收。

2017年7月29日,石齐向中国海警“福清舰”赠送画作《华夏河山》。

进入80年代,石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整整5年,他都在和自己较劲,不再画传统的中国画,每天除了信手画15幅连环画外,就是在宣纸上把原来的画拆散、改装、分化,从多方面寻找水墨与色彩的融合之法。这时候,他已经领悟,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生活的表象,而在于个性和鲜明的表达。

但是变革始终是不容易的,很多画家也尝试着对中国画进行变革,但因为突破不了自身的局限而回到原点。石齐坦言,这五年,他没有画出一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身边也有无数的同行好心劝他回归传统,都被他当成“耳边风”。

2017年7月30日,石齐参观福清美术馆,挥毫留下“融情夏意”四个大字的书法作品。

实际上,他对于中国画的思考要远深于大多数画家。他说:“中国画在外国人看来千篇一律,因为风格太像了。我们需要革新,需要有更多个性的东西在里面。”在他看来,创新中国画是“点自家灯火”,因循守旧是“老牛拉破车”,唯有转型才是中国画登上世界舞台的出路。

当然,石齐也曾一度迷惘,想过放弃,特别是遇到好友、同行的不理解。但在关键时刻,骨子里的傲气又展露无遗,“我告诉自己,福清人闯荡世界,就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我不做出一番成绩,绝不回家乡。”

90年代,石齐热衷于装饰和表现主义的艺术特点,兼作油画、雕塑、书法。而改革开放后,西方艺术被大量引入中国。毕加索、米罗、波洛克等人的作品,把他朦胧的变革思想给激活了。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同步地,这种摸索也是到了90年代以后,才逐渐开始清晰,他顺势提出自己“三象合一”的完整理论体系。其学术价值在于把传统水墨笔法与现代派色彩相结合,丰富了中国画的语言,并强调个性化的风格,成为当代中国画创新型的样本——他把这定义为“新中国画”。

1994年,石齐回福建老家的海边写生,回来后创作了反映惠安女劳作场面的画作《辉光无限》,画面中变换、交错、融汇后所呈现的大视觉效果,正是石齐所追求的。这是石齐向现代艺术迈进的重要一步。

石齐老师在创作。

之后,石齐渐渐把自己的创作理念融入与创作之中,并创作《独尊图》《白蛇传》《罗汉宫》等一批个性鲜明的作品。

进入21世纪,他的创作更加自由。他把中国传统的笔墨第一转化成结构第一,作品中越来越忽视主题,忽视所谓的内容与意义,而更注重视觉的表达和意境的抒发。

他成功了!2012年,石齐6个不同时期创作的50多幅油画及中国画在法国卢浮宫展出,得到权威认可后名声大震,其作品的收藏价值也水涨船高。

在变革中继承,开班培育新中国画接班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石齐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虽然他历经跋涉开辟了一条自己的新中国画之路,但他更愿意看到现代中国画的百花齐放。

“石涛有言‘笔墨当随时代’。”著名收藏家郭庆祥曾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石齐的传统画创作已经达到了高峰。但那些大多是任务画,独立性不足,缺少独特的艺术个性。幸运的是,作为一个敢于引领时代的艺术家,石齐较早地觉醒了。”

石齐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不断创新、刷新和引导审美,一定是超前的,而不是跟着他人的意见去绘画。

石齐在创作

为此,他从2009年开始办新中国画班,希望更多的画家在中国现代水墨领域走出自己的路。他每期招收30-50名学员,年近八旬的他亲自授课、示范,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将“三象合一”理论推广到实践中去。

同时,他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不断从题材、构图、色彩和笔墨技法上追求突破,在各方面为中国画注入新鲜元素,同时又将这些新鲜元素不断整合、消化。

对于新中国画的底线,石齐有着清醒的认识。“无论怎样借鉴西方,‘新中国画’作品中,中国画的基本技法要占60%以上,其他艺术形式最多占40%,这个尺度一定要把住。”

石齐老师授课。

事实证明,石齐的新中国画得到越来越多中青年画家的认同。目前,他已经开办了15期培训班,每次全场几乎座无虚席,画班实行终身制,迄今为止有1000多名学员,遍布全国各地。

石齐笑着说,以往画班吃饭的时候,往往都要摆上个十来桌。后来,有人嫌这样吃饭不够讲究卫生,因为有的学员即使生病也坚持前来听课。从那以后,画班吃饭便改用盒饭。虽是个小插曲,却也从侧面反映了画班受欢迎的程度。

石齐老师

2016年7月30日,“北京石齐画院”在北京琉璃厂石齐艺术沙龙(汲古阁)成立。石齐在现场表示,画院将长期致力于创新与公益,积极与同僚一道“拉着传统往前走”,“打造中国画新传统”。

为什么要办个新中国画班?石齐把目光投向窗外,缓缓地说,“现在改革中国画的人还是太少了,成果也少,所以我再忙也抽时间来办这个班,中国画的花非常美丽,可要发扬光大必须要有新中国画。”他坚定地认为,通过数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新中国画必将成为引领世界艺术潮流的旗帜。

石齐老师作画

【各方评说】

邵大箴(著名美术理论家):画界的朋友对他作品的褒贬,我早就有所闻。所以每当有机会看他的画,我总是认真仔细地看,认真仔细地想,以便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受别人的影响。暂时撇开对石齐艺术成就的评价不说,我觉得在当下美术界,象石齐这样能引起争议的画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许多画家引不起人们的兴趣,人们对他们的作品很淡漠,那倒是让人忧虑的事。石齐作品引起不同意见的争议,说明他思考的和实践的,触及到了大家最关心的课题,触及到中国绘画语言的本质。石齐的创作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画,又不同于西画,创造了自己特色的风格,这正表明他画风的成熟。

殷双喜(著名美术批评家):在石齐笔下,黑白关系转化为色墨关系,他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意念来驾驭色彩,将传统色彩的平涂、填空、渲染,转化为直接性的抒情写意表现,这就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能力,而又不同于缺乏中国笔墨意念、着眼于光影造型的西方写生色彩系统和平面并置的装饰色彩系统。

小山重叠金明灭

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现在回过头来看,石齐不断探寻、实验、超越的艺术实践,几乎是二十多年中国画变革史的一个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许多美术史家、批评家将其列为当代开拓性的中国画大家。我认为,这个荣誉石齐是受之无愧的。

在石齐的语言世界中遨游,我们既可以领略笔墨变化的神奇,亦可观赏到光色交融的魅力,既能在线条诡奇的变幻中体味传统的遗韵,又能在大墨色的冲撞中感受表现主义的力量。说石齐的语言具有观代性。是因为他不仅大大地扩展了中国画的语言,而且也和西方现代绘画语言大相径庭。在超越中西的基础上,创造石齐式的语言形态来,才是石齐绘画语言现代性的要旨所在。石齐所追求的,是通过对人性之美好的描绘,对个性弘扬,来体现人文关怀意识,因而其境界博大而热烈。

杨心菲1992年作

奚耀艺(艺术家、独立艺评人):“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领域谋求发展的基本要素。已是艺术大家的石齐却继续在中国画创新道路上进行新的探索和超越,并提出了新中国画之说。

在他一些作品画面中少了耀眼的大色块,多了缠绵的笔墨情趣;少了充满冲突的张力,又多了格调清新的画意诗情。如《家园》《采茶图》《倚墨荷》等这些作品,内容上充满着对传统人文情怀的回归,但是画面表现却处处体现着时代的精神和气息,作者的创作心境和原创情感在作品中得到了真诚的表达。

醉瑶台2013年作

【代表作品】

1972年创作《家乡变江南》《迎春》等,一举成名。其中,《迎春》同题画作先后被天津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收藏。

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巨幅创作《泼水节》参展,又名《人人都在幸福中》,获二等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该作在全国美术界引起轰动,影响深远。

1997年,《颂长城》巨幅创作历经两个月,被马来西亚第一美术馆收藏。

出版有个人画集《石齐画集》《石齐中国画》《中国当代美术家石齐》《石齐绘画》《石齐艺术》和专著《石齐先生的艺术世界》等30多部。

来源:福州新闻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