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三国的宇宙•在成都 满足你对三国文化的所有想象——三国迷 为什么一定要来成都

句子大全 2013-03-03 05:36:46
相关推荐

*

在这个“三国宇宙”里,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三国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但始终都指向了天府文化内涵的包容与开放,昭示着天府文化的核心精神对现代生活方方面面的浸润和影响。

《天府文化》9月刊

先睹为快

三国的宇宙

在成都,满足你对三国文化的所有想象

摄影/韩杰

真正的三国迷,一定不满足于只通过文字或影像怀想三国,而是会想方设法到三国遗迹寻古探幽,跨过时间的长河与古人对话。

大江南北都有三国文化遗存,成都却是海内外三国迷公认的必游打卡地。这里是曾经的蜀汉都城,拥有丰富的三国文化遗存,还有浓厚的三国文化氛围。不管从哪方面来说,成都是当之无愧的三国文化高地。

PART 01

英雄的祠堂

来自陕西的 80 后李志是一个铁杆诸葛亮粉,平时喜欢逛三国论坛。当他在论坛里看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招聘保安的消息后,毅然辞掉区域销售经理的工作,坐火车到成都应聘,成为一名普通保安。在武侯祠做了大半年保安,李志突然觉得自己很适合当讲解员,破例获得了武侯祠内部讲解员考试的资格。李志的现场讲解打动了评委,于是转型成为讲解员。

如今,李志已经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金牌讲解员,被称为最幸福的“亮粉”。李志的讲解很有个性,旁征博引,精熟典故,每到一处都有说不完的细节。工作之余,他还参加电视台的一些节目,多渠道传播三国文化,收获了不少粉丝,甚至有粉丝专程打飞的来成都,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听他讲解三国文化。

2011 年,美国一个叫鲁易的汉学家看了李志的视频和报道,深深地迷上了诸葛亮,迷上了三国文化。他不远万里来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几经辗转终于见到李志。他们一起合影,用不太顺畅的语言交流三国文化。这件事对李志的触动特别大,他深切地体会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

图:成都发布

中国有多个武侯祠,为什么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能吸引海内外的“三国迷”呢?作家梁衡曾经写道,“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特别之处在于格局,除了武侯祠外,还包括了刘备的惠陵、汉昭烈庙和三义庙,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

实际上,最早的武侯祠并不在成都。诸葛亮去世之后,后主刘禅一直没有给他立祠。直到公元 263 年,诸葛亮去世二十九年之后,刘禅才接受群臣的建议,在陕西定军山为诸葛亮立庙,但是不允许成都有类似的庙宇。整个三国时期,成都都只有先主庙,没有武侯祠。

成都什么时候才有武侯祠的呢?正史里并没有记载。根据南宋祝穆编撰的《方舆胜览》,西晋末东晋初,成都少城内有孔明庙,与城外刘备的惠陵、汉昭烈庙相距甚远。杜甫的诗歌也留下了一些线索。公元 760 年,杜甫到成都的第二年春天写下《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说明唐代的时候武侯祠早已掩映在一片森森柏树林中。按柏树缓慢的生长周期推断,这个武侯祠的建造年代应该在唐代以前,至少可以推算到南北朝时期。多年之后,杜甫在夔州作《古柏行》回忆道:“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可见,武侯祠位于锦官城外,且与先主刘备的汉昭烈庙在同一个区域。

到了明代,蜀献王朱椿开始整修三国遗迹,废除昭烈庙西侧的武侯祠,把诸葛亮像移入昭烈庙内,安放在刘备像的东侧。他的本意是抬高诸葛亮的地位,让君臣共享世人拜谒。没想到民众并不买帐,依然把塑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像的庙宇称为武侯祠。清代重修武侯祠时,主持修建者颇费苦心,既要尊崇封建的尊卑礼制,又要满足人们敬重诸葛亮的心愿,为此专门为诸葛亮建造了一座相对独立的祭祀殿宇,但最大一座殿宇又是祭祀汉昭烈皇帝刘备。有意思的是,差不多同一时期,后主刘禅被移了出去,从此武侯祠里看不到他的踪迹。从武侯祠格局的变迁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以及民心所向。

摄影/蒋小翼

在《三国志》中,陈寿评价诸葛亮为“识治之良才”,与管仲、萧何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又指出“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在风靡海内外的三国大 IP《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足智多谋。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会借东风,也懂制造神奇的木牛流马。所以鲁迅评价《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多智而近乎妖”。诸葛亮不仅才智卓越,还拥有高风亮节,为了匡夫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三国演义》中,他就像一个全知全能的神。

《三国演义》小说创作于元末明初,虽然作者是罗贯中,但是吸纳了历代说书人的群体智慧。早在唐代之前,民间就流传三国的故事。到了宋代,民间说书出现了贬曹褒刘的思想倾向。元代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中,明确提出“汉君懦弱曹吴霸,昭烈英雄蜀帝都”。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沿袭了《三国志平话》这种褒扬蜀汉英雄的态度。不管民间故事,还是说书人的话本,创作者都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根据听众的反应不断调整。最后流传下来的故事版本,是作者与受众共同创作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心所向。

从陈寿独自创作的《三国志》,到吸纳民间说书人集体智慧的《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的变迁折射出一场“造神运动”。诸葛亮是被人们选中的神,是拥有非凡能力的超级英雄。英雄主义情怀存在于所有有记录的人类文化中——从洞穴壁画、民间传说到早期文学,再到流行文化如《蜘蛛侠》《钢铁侠》等超级英雄电影,以及《英雄联盟》和《王者荣耀》等网络游戏。人们热爱英雄,尊重英雄,也热衷于制造英雄。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英雄呢?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探究。著名心理学教授津巴多在《平凡的英雄主义》一文中写道:“英雄主义的核心是围绕着对一个崇高目标的承诺并甘愿接受为此目标奋斗的后果。”英雄往往拥有坚定的信念,他们用自己的天赋和力量,引领人类突破自我限制与人生禁锢。我们热爱英雄,尊重英雄,因为他们代表我们突破了思维的边界以及行为能力的边界。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他拥有崇高而坚定的信念,以匡扶汉室、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六出祁山,直至陨落五丈原;他又拥有超高的智慧,在三国宇宙中,处于人类智慧的巅峰,睥睨众生,代表着人类所能达到的智慧的高度。

在英雄的身上,我们投射了内心的积极人格,每个人都可以从英雄身上看到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仰望英雄,但是也能够与英雄产生共情。纵观古今中外,最能引发人们共情,最让人们念念不忘的是悲剧英雄,比如西方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中国填海的精卫、追日的夸父。所以,北伐大业功成垂败的诸葛亮引发了人们长久的追思与怀念。人们与他产生了极深的共情,不远千里到他的祠堂前扼腕叹息,正如杜甫在丞相祠堂前所写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摄影/韩杰

全国有多个武侯祠,但成都武侯祠的气象特别,就像一个神秘的磁场,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三国迷们。上个世纪,作家汪曾祺游览成都,认为“武侯祠气象森然,很能表现武侯的气度。这是我所到过的祠堂中最好的。”成都武侯祠的塑像和楹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武侯祠的武侯塑像端肃,面带深思。两廊配享的蜀之文武大臣,武将并不剑拔弩张,故作威猛;文臣也不那么飘逸有神仙气,只是一些公忠谨慎的国之干臣,一些平常的‘人’。武侯祠的楹联多为治蜀的封疆大员所撰写,不是吟风弄月的名士所写,这增加了祠的典重。”

作家梁衡在成都武侯祠默读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看那墨迹“笔走龙蛇,倒海翻江,如涕如泪,如枪如戟,”他似乎听到了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也看到“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五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君的英气所笼罩”,“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在这个天井小院里一站,就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人人都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都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都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都为他的聪明才智所倾倒。”

对当代的年轻人来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依然有着特别的吸引力。旅行博主雄俊杰将之称为“精神的殿堂与圣地”。他在微博上写道:“与其说去武侯祠是为了看看那些陈旧的塑像与玻璃罩中的碑文,不如说是以此为媒介,和那些过往的人对话。如果你也是‘三国迷’,那么这里一定能满足你对历史的渴求,若不想被人声打扰,最好尽量在早晨刚开门时入内参观。当站在武侯祠里的时候,围墙将外界的喧嚣阻隔,肃穆又宁静,你会由衷地感到,崇高的精神,虽漫漫岁月不可掩其光华,历久而弥新。”

PART 02

蜀汉的都城

在日本,也有一名热情的“三国迷”,叫佐久良刚。他不仅走遍三国景点,还将旅行经历写成《三国志男》。佐久良刚出生于日本静冈浜松市,是一个小有名气的 70 后作家。他是典型的宅男,经常在家玩“三国无双”的游戏。在完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他完成了 180 天的旅行,游览了 100 多个三国景点,甚至连导游手册上都没有记载的三国遗址也不错过。他说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来呼吸一下《三国志》里的英雄们曾经呼吸过的空气,亲自来看看他们曾经生活过的神奇土地,在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遐想古战场上震天的呐喊。

图:韩杰

作为当时蜀国的都城,佐久良刚的旅程自然少不了成都。在成都武侯祠,佐久良刚遇到了许多跟团游的日本游客,产生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激动。他跟着旅游团一起游览,却发现旅游团导游的讲解有许多知识漏洞。佐久良刚认为自己对《三国志》的了解程度不输给任何人,自称是能“将《三国志》用最通俗易懂的日语进行解说的男子”,于是便充当了日本游客的志愿讲解者。

佐久良刚在成都旅行期间,发现这个城市有着浓浓的三国氛围,比如黄忠村、黄忠大道、黄忠加油站和黄忠小学。佐久良刚还去了万里桥。当时蜀国大臣费祎出使东吴,就是从那里出发,感叹“万里之路,始于此桥”。

实际上,对很多日本人和韩国人来说,三国文化是与大熊猫相提并论的成都两大名片。他们大多数在学生时代接触到三国文化,从书中了解到成都。日本著名学者青木信夫和成都的缘分开始于学生时代,因为他非常喜欢读的《三国志》一书中经常出现成都;韩国每日经济新闻社代表理事、总裁孙显德则在高中时学习了杜甫描写武侯祠的诗歌:“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从此,成都成为他梦寐以求想访问的城市之一。

虽然三国英雄已经逝去,但是他们依然以另一种形式活在世间。作为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中心,漫步成都的大街小巷,不难发现这座城市依然带有深刻的三国烙印。2014 年,来自考古、历史、博物馆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启动了大成都地区的三国文化遗址、遗迹调查。经过三年的调查整理,他们发现成都目前共有 46 处三国文化遗存,其中既有武侯祠这种至今恢宏的名胜古迹,也有一些只留下名字的纪念建筑。

供图/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这些文化遗存大多因蜀汉英雄而得名,比如洗面桥、桓侯巷、黄龙溪等。洗面桥与黄龙溪的名字都来源于刘备。相传三国时每逢年节,刘备都要到郊外关羽的衣冠冢和衣冠庙祭扫,到了庙前他会下马洗面整冠,以示尊重,洗面桥由此得名。黄龙溪的得名则与刘备称帝有关。至于浆洗街附近的桓侯巷,因巷内有传为张飞墓和纪念张飞的桓侯庙而得名。如今桓侯巷内的桓侯小学,还保留了张飞庙的一块残碑。虽然历经岁月的变迁,有些只余空名,但是这些文化遗存都直接见证了三国文化的影响力。

对不少三国迷来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不是唯一的打卡地,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也是一种寻古探幽。从万里桥、衣冠庙、桓侯巷等名字,三国迷们可以感受蜀汉英雄的气息,怀想蜀汉都城当年的荣光。

PART 03

丞相的成都

著名历史小说家马伯庸是一个资深的三国迷,除了去年大火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原著小说,他还写过不少三国主题的小说,如《三国机密》《风起陇西》等等。马伯庸来过成都许多次,每次都能深切地感受到那种对诸葛亮的热爱,“这种热爱不在于城内有多少景点多少遗迹,也不必特意言说,它已经深入骨髓,早已沉淀在每一条大街小巷和居民的言谈举止之中,和这个城市一同呼吸。”经他考证,诸葛亮三十四岁才踏入巴蜀大地,此后一直忙于南征北伐,直到五十四岁病逝五丈原。奇妙的是诸葛亮真正待在成都的时间,最多也就十来年,但是提到诸葛亮,人们就会联想到锦官城;提到成都,人们也会想到诸葛亮。

2014 年,马伯庸打算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第一站就来到了成都。马伯庸认为,诸葛亮北伐中原的起点不在汉中,而在成都,因为“就是在这个城市里,他献上了著名的《出师表》,发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宣言,然后率众北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成都出发,马伯庸和朋友一路自驾北上,经剑阁,到汉中,穿祁山,过秦岭,直奔五丈原。马伯庸将此次旅程命名为“文化不苦旅”,全程在微博直播,吸引了近 4 亿的阅读量。

摄影/韩杰

虽然熟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但是实地勘察书中所写的那些山河形胜之后,马伯庸对三国历史的认识有了改变和加深。以前他觉得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充满传奇色彩。重走其北伐路后,他才彻底体会到诸葛亮的坚强和执着。在马伯庸看来,站在古人观察的位置,直观地看山河形胜,才能真正设身处地去代入古人思考,明白他们种种决定背后的考量。

2011 至 2013 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联合组成“诸葛亮南征路线调查项目”小组,先后四次对云南、贵州现存的大部分南征遗迹进行实地考察。2015 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牵头,联合地方相关文博单位、学术团体、专业人士对四川地区的三国遗迹进行了三期考察,实地走访了绵阳、广元、南充、乐山、宜宾、泸州、内江等地区的三国文化遗址、遗迹。

目前成都正在编制完善三国文化旅游规划,开展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普查,策划以成都为起点的“北伐寻踪”“东征访古”“南征探秘”等精品旅游线路。从成都武侯祠出发,游客可以通过这些旅游线路,串联游览德阳庞统祠墓、绵阳富乐山、广元剑门关、昭化古城、明月峡、阆中桓侯祠以及宜宾丞相祠、点将台、雷波马湖等三国文化景点。未来,三国迷到成都又多了一个理由。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