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王清举】:能让脚印“说话”的刑侦专家

句子大全 2013-03-03 21:31:13
相关推荐

王清举在对现场提取的脚印进行研究。

王清举通过网络进行足迹识别鉴定。 ■■■利用人的足迹破案,早在秦汉时期的史籍中便有相关记载。

■■■20世纪60年代,内蒙古牧羊娃出身的马玉林从对人体行走规律研究入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足迹检验理论和方法,取得了由认定物到认定人的重大突破。

■■■河南省周口市公安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清举是马玉林的高徒,他经过38年的艰难探索,终于实现了足迹步法分析检验的现代化。

人物档案:王清举,男,1938年出生,河南省太康县人。河南省周口市公安局退休返聘的足迹鉴定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三级警监警衔。

自1974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足迹步法研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1992年主持 八五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足迹计算机自动检验系统研究 ,该项成果荣获河南省 科技进步二等奖 、公安部 科技攻关优秀成果奖 。1995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优秀专家;被河南省公安厅特聘为全省公安机关刑事技术专家;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特聘为足迹鉴定专家;担任河南警察学院、湖南警察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特聘研究员。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3篇获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优秀应用成果二等奖。著有《足迹步法定量化检验》《新编足迹步法基础知识指导手册》《足迹步法破案妙法》等。

脚印上有深奥的学问

【画外音】在周口市公安局办公楼的八层,有两间相通的屋子,屋里除了两张办公桌外,几乎全是各种各样的仪器和林林总总的脚印模型,而房间的四壁上,挂满了各地公安机关送来的锦旗、镜匾和感谢信,靠近西墙的两个书柜里摆满了书籍。这里,就是王清举的足迹技术研究实验室。

在一个春意融融的日子,记者来到王清举的实验室,70多岁的他正对电脑上的几十枚足迹照片进行识别鉴定。我们的交谈就从这里开始。

记者:王老,听说你现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足迹识别鉴定,是这样吗?

王清举立刻兴奋起来:是的,我正鉴定的这起案子就来自新疆。今年1月30日,新疆阿拉山口口岸边防派出所破获了一起偷越国境案,但犯罪嫌疑人被抓后拒不认罪。办案单位委托我对犯罪嫌疑人的足迹进行识别鉴定。办案民警将在边境逃跑路线上提取的作案人足迹照片和嫌疑人的样本足迹照片通过网络传输给我。我通过连续几天的图像比对,作出了 同一认定 的结论。

记者:你利用足迹鉴定破了多少案子?

王清举淡然一笑:我研究足迹有38个年头了,帮助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破获了1200多起案件,其中有一些震惊全国的大案、要案。

记者:破这么多案子,真神了。

王清举开心地笑了:没有那么神,这是苦练出来的功夫。

记者:那你是怎样与足迹结缘的呢?

王清举:提起与足迹结缘,还要从30多年前的一次亲身经历说起。记得那是1974年,出于对刑侦工作的向往,我从原周口地区公安处秘书科副科长调任刑侦科副科长。刚开始,我对刑侦工作非常好奇,觉得非常有趣。但不久发生的一起盗窃案,给我这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 笔杆子 带来了第一道难题。那是发生在周口市汽车站会计室的一起盗窃案,被盗现金4200元,这在当时人均工资只有三四十块钱的1974年,是一笔重金,也是一起大案。我带着几名侦查员虽然多次勘查现场,但由于不懂技术,不知道获取现场痕迹的重要性,折腾了半年多也没有破案。

记者:那你受到的打击一定不小吧?

王清举:受到打击是肯定的,但转机也就发生在那个时候。同年7月,信阳市发生一起纵火案,村子里的稻草垛总是莫名其妙地起火,警方一直没有得到线索,只在附近的泥地里发现几枚脚印。当地警方邀请公安部命名的 步法追踪能手 马玉林来协助侦破此案,各地市公安局可派刑侦技术人员前往信阳实地学习。我早就听说马玉林外号 马神仙 ,一听说能现场看他破案,当即来了兴致,立刻前往信阳,要看看这个 马神仙 到底有没有那么神。遗憾的是,马玉林因故并没有来,来的是他的大弟子苗春青。

苗春青围着地上的脚印画圈,然后用尺子反复测量,还用洗脸盆和了石膏粉浇在脚印上。过了一会儿,他搬起凝固的石膏,脚印便清晰地固定在石膏上。苗春青经过仔细地观察和测量,当即给犯罪嫌疑人做了口头的 人体画像 :此人是一男青年,年龄25至28岁,身高166厘米左右,体态偏胖,走路外八字。

说实话,我第一次见人这样破案,心里当然都是怀疑了!随后,信阳市公安局按照苗春青的描述,安排了10多个有嫌疑的男青年从他面前走过。苗春青边看走相边一个个排除,最后只留下一个聋哑人。专案组请一位聋哑教师帮助审问。聋哑人用哑语供认说,他对大队干部有意见,可是他是个聋哑人,有苦没处诉,就烧了几个稻草垛。

这一下,我真服了!原来脚印上还有这样神奇、深奥的学问。脚印上的千差万别,竟然成了判断年龄、身高、体重、步态和体形的根据。短短一天半的现场会,使我确定了毕生努力的方向 探索脚印的奥秘。

侦破首个案件可谓一波三折

记者:万事开头难,那你对足迹的研究又是怎样开始的呢?

王清举:从现场会回来,我就在办公楼后面建了一块 脚印实验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就是我和几位同事的露天办公室。我们找了很多亲友从上面走过,留下的脚印就成了我们的研究对象。那时我真是着了迷,经常用水将自己的鞋底蘸湿,一边在屋子里转圈,一边琢磨自己的脚印。有时走着走着,也会突然蹲下来,琢磨自己的脚印。就这样,我对脚印的认识有了大幅度提高,看脚印的眼力也明显增强了。

记者:你第一次利用足迹技术破的是啥案子?还有印象吗?

王清举:利用足迹技术侦破的第一起案件,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也是1974年,当时淮阳县棉纺厂连续发生纵火案,成排的厂房包括职工宿舍多次被点燃,并且在破案期间还连续起了两次火。接连发生的纵火案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却闹得人心惶惶。出于无奈,当地警方只好让我这个才开始研究足迹的人参与破案。我和技术员袁泽民在现场经过仔细测量,反复琢磨研究后,最终认定该案是一个女青年作案,年龄20岁上下,身高160厘米左右,身体瘦弱。破案人员听后都难以置信,因为他们已经在这里调查了几个月,确定了的10多个嫌疑人都是男的,没有一个是女的。

他们虽然不相信我,但也没别的办法,只好按我说的试一下。随后,工厂以开会的名义让800多名职工排着队进入会场,我和袁泽民仔细看了一遍,并没有发现可疑人。但我坚信自己的推断,就在厂内查找足迹。终于有一天,我在厂内女厕所外发现了与留在现场同样的脚印,我随着脚印一直追踪到纵火案受害人陈某的家里,一打听,陈某有个女儿陈女(化名),恰好20岁,身高体态与我判断的一样。仔细一问,在开会排查时,她请了病假在家,没有到会。纵火嫌疑人怎么会出现在受害人的家里呢?大家都感到疑惑。这时下了大雨,为了保护现场而扣在现场脚印上的瓷盆不知被谁拿走了,旁边留下一串胶鞋印。我对这些脚印又进行了研究,发现胶鞋印的步法特征与原来现场泡沫底凉鞋印步法特征一致。我们跟着胶鞋印又追踪到陈某家,发现陈女穿的胶鞋还没有来得及刷洗,接着又找到了陈女作案时穿的泡沫底凉鞋。经过审讯,陈女供认了她7次纵火的事实经过。

记者:她为什么要7次纵火?

王清举长叹了一口气:原来这个厂是刚从郑州迁来的,陈女不愿随厂来淮阳,还有一些职工也不愿意来淮阳。为此,陈女企图用纵火的手段火上加油,蛊惑职工闹事,达到把工厂迁回郑州的目的。她在自己家里纵火,目的是为了转移破案人员的视线。最终,陈女因纵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记者问:利用足迹破案首战告捷后,你当时是啥感受?

王清举:当年侦破此案可谓是一波三折,异常艰难。当我利用足迹步法鉴定排查出重点嫌疑人陈女时,她拿出汽车票证明自己根本没有作案时间。面对尴尬局面,我当时年轻气盛,不服输,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我就来到淮阳县汽车站进行调查核对,发现陈女让售票员给更改了乘车时间,妄图逃避罪责。发现陈女作了伪证后我如获至宝,亲自参与对陈女的审讯,利用扎实的证据让陈女低头认罪。侦查员们纷纷对我竖起了大拇指说,步法追踪破案真神!初战告捷后,就更加增强了我一生破解、探索足迹密码的信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