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张申:我与焦裕禄的相知相识

句子大全 2013-02-22 21:09:29
相关推荐

焦裕禄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大战风沙盐碱王富晓翻拍

□受访人/原开封地委书记张申□采访/记者马国福

1962年6月,焦裕禄刚从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调回尉氏县,担任县委副书记。焦裕禄的出现让张申眼前一亮,他决定让焦裕禄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不是张申偏爱焦裕禄,而是焦裕禄有能力,又加上他们之间有深厚的阶级感情。基于这点,张申一直在培养焦裕禄。

张申说:“我发现他是个人才后,就有意培养他。给他压担子,让他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让他干别人干不了的活,提高他的威信。我经常让他跟我一起下基层,让基层的同志认识他,了解他。少批评、多帮助,多鼓励、出点子,通过长期的培养,焦裕禄这个对旧社会苦大仇深、根正苗红的青年逐渐成长为我党优秀的干部。”

“上级同意了我重用焦裕禄的意见,但却不同意让焦裕禄做兰考县的一把手,便决定让他任副书记一职。”张老回忆说,“我代表组织去找焦裕禄谈话,这时焦裕禄已经患上肝炎。我向焦裕禄传达了组织上任职的决定。在和焦裕禄谈话时,明确地告诉他,兰考是个最困难的县,要他在思想上有个充分准备。当时焦裕禄态度十分坚决,他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越能锻炼人,请组织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组织上要焦裕禄回去安置好家再去兰考报到,而焦裕禄却立即到兰考报到去了。他说:‘兰考正在严重困难的时候,那里的群众正盼望党组织派来的人带领他们与困难作斗争。’实际上,焦裕禄调到兰考县之后,虽然是县委副书记,但因为没有书记,所以焦裕禄就是兰考县委的一把手。”

1962年12月,焦裕禄正式调任兰考县,担任县委第二书记。焦裕禄并没有因为不能一步到位担任县委书记而有任何怨悔。就这样,在县委书记空缺的情况下,焦裕禄以第二书记的身份到兰考主持全面工作。为了加强兰考县的工作,上级立即又派过去一位县长和一位副县长。

兰考是黄河边上的一个沙地大县,黄河经常在这里决口。1962年正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兰考县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严重的饥荒引发了浩浩荡荡的逃荒要饭浪潮。焦裕禄刚到兰考走马上任时,展现在他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他曾经亲眼看到固阳公社刘楼村的一户农民,全部家当只值7元5角钱;而三义寨村有一户农民,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谁出去谁穿,其余人只得睡在床上。可以想象焦裕禄所面对的兰考工作是多么艰难。

这时的兰考县正是灾情最严重的时候。土地盐碱化,风沙不断侵袭,粮食歉收,甚至颗粒不收。饥饿的农民成批往外逃荒。焦裕禄到火车站察看时,看到难民们穿着破衣烂衫,携家带口扒火车加入逃荒队伍。他顿时感到,兰考县的灾情比想象的严重得多,自己身上的担子和工作的艰难,比想象的要大得多。

面对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害”之患的老灾区,焦裕禄从踏上兰考大地的那一天起,就拖着病体,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服务群众艰苦奋斗

尽管困难重重,但在焦裕禄看来,这里有36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90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他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深入到农村调查访问去了。他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开座谈会,全面了解灾情及其原因,寻找救灾办法。同时,焦裕禄教育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入到每家每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进行思想发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通过教育和发动,兰考人民明确了前进方向,振奋起抗灾自救的精神,坚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信心百倍地改变多灾多难的旧兰考。

1963年5月18日,当天深夜,焦裕禄刚看完文件,准备睡觉,忽然狂风呼啸,大雨倾盆,他披上雨衣就出去了。爱人和孩子在火车站找到了他,问:“你一个人出来,怎么不吱一声?”焦裕禄说:“我出来看一下县城里的水能不能排出去,城关镇有些群众的住房不牢固,我去转了一圈看看。”

第二天天不亮,焦裕禄马上开县委常委会,安排全县干部群众排水。会后,焦裕禄脱去鞋袜,卷起裤腿,带领3位同志赶往水灾最严重的社、队。

1964年2月7日,国家给兰考拨来一批救济棉花。救灾办公室的同志看到焦裕禄的棉袄很破,决定照顾他3斤棉花,让他换件新棉袄。同志们怕焦裕禄不要,就把3斤棉花票送到他家里。焦裕禄知道这件事后,又让家属把棉花票退了回去。他对救灾办公室的同志说:“救灾物资是给群众的,我们不能要。虽说我的棉衣破点,但还能穿,比起没有棉衣穿的群众强多了。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

“实际上,焦裕禄的许多衣物都该换了。一床被子用了几十年,被里烂了就翻过来用,衣服、鞋袜补了又补。”采访中张老说。

爱人总想给他换件新的,而他却说:“现在兰考遭灾,群众生活很苦。跟群众相比,咱穿得就不错了,比我要饭时披麻包片,住房檐下避雪那会儿强多啦!”有一次,焦裕禄的一件已缝了许多补丁的衣服又破了,他就又让爱人缝补,爱人一看实在是破得不能再补了,就不补了。焦裕禄又求岳母给缝补,岳母也说太破不能补了。于是,他就自己动手缝补,还笑着说:“补丁多了,穿着结实暖和。”

求真务实为民谋利

“焦裕禄平时很少照相,他在兰考留下的3张照片,两张都是趁他不防时拍的。”张老沉痛地说,“焦裕禄逝世后,连个标准像都没有留下。开追悼会时,还是用的1949年的照片。”

1963年11月19日至30日,焦裕禄组织除三害办公室、农业局、科委和各公社农机站等有关部门64人,对全县碱地面积、分布情况、地下水位进行全面丈量、调查。在普查期间,焦裕禄经常带着行李,拿着干粮,挎着水壶,和盐碱普查队的同志一块下去。为了弄清一块盐碱地情况,他们反复丈量,挖掘地下水,焦裕禄经常用嘴品尝是否含盐碱成分。焦裕禄说:“用舌头一舔,咸的是盐,凉的是硝,又骚、又辣、又苦的是马尿碱。”

经过10多天的艰苦工作,焦裕禄与普查队一起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焦裕禄让大家把盐碱地按牛皮碱、马尿碱、瓦碱、卤碱、白不卤、其他碱6类进行分类统计,绘制出全县盐碱分布、分类图。他们通过对全县35万亩积水地进行详细调查,进而分析得出结论:内涝是形成盐碱地的根本原因。

焦裕禄经常住在农民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他带着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群众的无限信任,在广大群众中间询问

着、倾听着、观察着。他听到许多农民要求“翻身”、要求革命的呼声,感受到许多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与“三害”作斗争的革命精神,从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群众的智慧,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更坚定了他战胜灾害的信心。焦裕禄通过调查,感慨万千。他说:“兰考的贫下中农是革命的,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像在10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崩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后来,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回忆兰考县的革命斗争史。焦裕禄说:“兰考这块地方,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就这样,一个“如何战胜灾荒,改变兰考面貌”的大讨论在全县迅速展开了。县委领导干部纷纷走出县委机关,到农村蹲点。焦裕禄到许多重灾村调查研究,通过走、看、问、记,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他对县委的同志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只要看得准,干下去,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星辰陨落光辉永存

焦裕禄坚定的革命意志,感染了县委的领导,感染了全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他从到任的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开展工作去了。

“后来发现的焦裕禄在兰考504天的日程表上,他没有休息一天,都是在拼命地工作。那时候,他的病已经十分严重了。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说这些话时,张老眼里溢满了泪水。

焦裕禄当时已经患有肝炎,令人没想到的是,焦裕禄的肝炎竟然很快就恶化到肝癌。

一次张申因病住院,焦裕禄到医院看望。张申问起焦裕禄的病情,焦裕禄指着自己的腹部说,这里好像一只红薯顶着,疼得厉害。张申赶紧安排焦裕禄到河南医学院一附院检查,焦裕禄的肝癌很快就得到确诊,随即住院治疗,后来又转院到北京治疗。

“当时已经到了肝癌晚期,焦裕禄又回到郑州。为了节省医疗费用,绝望的焦裕禄坚决拒绝继续治疗,‘嫌浪费’,什么药都不吃。他最后只向组织提出一个遗愿,死后将他埋葬在兰考的沙岗上。他说,生前没有治理好沙地,死后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治好沙地。”话还没说完,张老已是泣不成声、老泪纵横了,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和焦裕禄诀别的最后一刻。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逝世了,年仅42岁……

SourcePh" >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