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自古英雄出少年 为您还原真实的抗日儿童团!

句子大全 2013-02-11 15:53:48
相关推荐

提起儿童团,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形象?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或者潘冬子?王二小?刘胡兰?

其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

群山、枯树、羊群,少年迎风独立,手中紧握红缨枪,目视远方——这是电影《鸡毛信》故事开始的画面。抗日儿童团团长海娃的样子,就是人们心目中儿童团的标准形象——少年英雄的形象:十几岁的年纪,单薄的身体,坚毅的目光,手中似火的红缨枪。

那么,真实的抗日儿童团是什么样子的?发生在我们燕赵大地上的少年英雄故事又有哪些呢?

他们是这样的。

这是1940年的河北农村,抗日后方的儿童团团员们在唱歌。

这是1940年的河北,儿童团的小朋友向来访的观察员致敬。

这张照片拍于1940年。抗日儿童团在护送八路军伤员。

照片中,这些稚气未消的儿童团员,如今都是耄耋老人,他们经历了非同寻常的童年,也留下了太多传奇故事。

据统计,战时中国儿童伤亡数近220万,占全国伤亡总数的5.27%,这是一组令人伤痛的数据。这些花朵一般的孩子们本该在花田中嬉戏;在课堂上读书。但是为了家国大业,他们在小小的年纪就担负起了比成人还要大的责任。

这是1945年,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上三个小英雄的合影。大一点的男孩名叫温三郁,是河北武强县人。正是在这一届的边区群英大会上,温三郁被授予“气节模范第一名”称号,和银质奖章一枚。

照片中他断掉的食指和中指,是一段痛苦的回忆。多年之后,温三郁的弟弟温四季再讲起哥哥当年的经历,仍旧满是唏嘘,感慨万千!

温三郁家住在武强县前西代村,是堡垒户。1943年的3月3日,当时游击队员正在温家开会,突然大批日伪军进村扫荡,温三郁的大哥带着十几名游击队员钻入了家里的地道。

鬼子显然得到了什么情报,他们端着刺刀冲过来,将12岁的温三郁抓了起来,逼问他地道口在哪?可无论鬼子怎样威胁,温三郁只说三个字:“不知道”。鬼子发怒了,在他胳膊上连刺了四刀,血把棉衣袖子都浸透了,温三郁还是一口咬定:“不知道”。

泯灭人性的鬼子拔出刀,对准温三郁的头猛砍,12岁的小英雄本能地抱头躲避,双手有五只手指被砍断。温三郁倒在血泊之中,失去知觉,侥幸躲过一劫。

岁月沧桑,历史不老,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的少年英雄。其中最为经典的形象莫过于手持红缨枪,身穿粗布衣的儿童团员们的形象,而他们脸上往往自然流露出稚气的微笑,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

今晚21点20分,《燕赵传奇》英雄太行之“自古英雄出少年”看英雄年少如何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民族的脊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