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漳州:“读书日” 咱穿街走巷“读”点经典

句子大全 2013-01-16 01:21:46
相关推荐

修文路 记者 张旭 摄百里弦歌-县署前遗址(资料照片)

昨日是世界读书日。其实,读书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无须分昨日、今日、明日,就像你我每天从家里出门,沿途经过一些街道、巷子那样的稀松平常。

漳州是一座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不少历史就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大街小巷。温故知新,咱就借着“读书日”来聊聊跟读书人有关街巷。

修文路

从古至今“教化”不息

说起与读书有关的地点,一些机灵的市民马上想到文庙,进而联想到文庙所在的“修文路”。“修文”,所谓“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礼乐教化”,一听就与读书关系密切。

在这条修文路上,如今有文庙、漳州五中。修文东路尽头北侧有龙师附小。而前些年漳州古城改造之前,西桥小学还紧邻着文庙。“学校传来琅琅的读书声”是许多漳州人对修文路的印象之一,当然老一辈人会觉得这条路上飘着淡淡墨香,“如果穿越回上世纪,在这条路上你可能会偶遇王作人、魏宝贵等漳州知名文史学者。他们那时住在古城附近。不仅学问好,还写有一手好毛笔字!”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馆馆长江焕明说。

修文路上的文庙是我国四大孔庙之一,也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馆助理研究员阎铭女士看来,基于文庙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修文路的“教化功能”明显,从古延续至今。“事实上,今天的修文路自延安南路至香港路路段,是历史上的学前街,即历史上是漳州文庙和漳州(府)学所在地,以学为地名,称学前街。学指州(路、府)学,是官办学校,学员经考试择优录取,享有官费食宿待遇。直至1919年市政改造,学前街成为修文路的一部分。”

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历代均有修缮,是漳州府学所在。朱熹知漳州时,曾“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正义”,郑成功、黄道周都曾到文庙祭祀孔子。传说朱熹曾在此留下一段传说,并由此产生了一个地名——断蛙池。“这传说还真跟读书有关。”且听阎铭女士娓娓道来——

断蛙池原名丽藻池,在府学东南,池水通南门溪,秋冬不竭。1190年,61岁的朱熹来到漳州当“市长”。公务之外,他喜欢读书注经。当时,他住在文庙旁边的民房,要的就是清静。不想,池里的青蛙彻夜鸣叫,扰得他心神不宁。万般无奈,朱熹作了一篇《祭蛙文》,叫差役到池边祭蛙,想让它们闭嘴。可第二天,蛙声不但没有断绝,反而叫得更厉害。朱熹很生气,用纸剪了许多纸枷,亲自投到池塘里,并严厉呵斥青蛙:“速速离去,否则,让你们扛枷受刑!”翌日清晨,很多青蛙的颈上都扛上了纸枷,浮在水面。朱熹看了,于心不忍,说,“去吧去吧,我宽赦你们了。”从此,蛙声断绝,朱老夫子从此可静心读书注经了。后来,人们为纪念朱熹,将丽藻池更名为断蛙池。

百里弦歌

文艺气质曲径通幽

“百里弦歌”,这颇具文艺范儿的地名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在哪里。如果提醒一下,这是闽南师范大学大门北侧的一条小巷子,有一些人会“哦哦”地想到了。

斑驳的墙体,并不平整的石板路,与附近瑞京路的喧闹繁华不同——这里闹中取静,住在巷子里的老太太与几只流浪猫悠闲地晒着太阳。偶有路人经过,车轮轧过的声响显得有些刺耳。

百里弦歌起源于明代,当时,有“司牧”坊立于县署门前,嘉靖十年,俞琏撤司牧坊,改立两坊。东坊名“一方民社”,西坊名“百里弦歌”。

百里,古代诸侯封地疆域,后指一县的辖地,成为县的代称。弦歌,指古时传授《诗》学,均配以弦乐歌咏,后演化为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之意。“一方民社”“百里弦歌”体现了俞琏以礼乐教化民众的施政理念。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知县林松将二坊移于县衙大门外之左右。

据明万历葵丑《漳州府志》记载,“一方民社”后改为“清漳首邑”。如今,二坊和龙溪县衙虽已不存于世,但“百里弦歌”这一典雅的地名以其独特的魅力沿用至今。由此,百里弦歌路口一侧的“弦歌书园”也多了几分耐人寻味:四百年前的风流已是远山淡影,但好奇的人总带着雾里看花的心情去追忆。

☉记者 周杨宁 见习记者 林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