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美食文化论丛《人间吃话》之七:牛肉的漫话

句子大全 2013-01-15 06:01:38
相关推荐

在传统的中国美食中,牛肉的菜品应该是后起之秀。原因很简单,在漫长的农耕时代,牛主要是作为生产力而存在的;宰杀也往往是出于不得已的缘故,比如作为祭祀的牺牲。即使是这样,齐宣王在和孟子的对话中,也表达了“以羊易之”的愿望。当然,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另当别论了,用现代话说,他们是以养殖为专业,牛肉就必然是他们主要的食品。所以,关于吃牛肉,最有话语权的依然还是靠北的地区。这一点从乾隆时代的大才子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可以得到反面的印证,袁枚生在江南、官在江南,说起牛肉,就捉襟见肘,书中关于牛肉,仅列两项,不象说起猪肉、鸡、鸭那样连篇累牍。

如今的中国,美食大行其道,牛肉的菜系,已经丰富无比。这首要的原因,是我们今天社会的民族大融合,更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大进步。中原和江南的美食技艺,使得原本粗犷的牛肉之食,逐渐由精细而臻于完美。就我们襄阳而言,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不仅是带来了大量的来自西北陕甘移民,同时也带来了北方民族关于牛肉的饮食习惯和好尚,在和南方楚文化交汇的过程中,渐渐造就了而今满目琳琅的牛肉菜品。因此,襄阳人吃牛肉,从喜好来说,不亚于北国;就技法而论,远胜于江南。先说喜好,襄阳人过早,几乎一律的与牛肉相关,牛杂面、牛肉面,过春节家家的餐桌上几乎一律有凉拌菜卤牛肉,而大大小小酒家餐厅的菜单上,都几乎一律的有牛肉菜肴,可见襄阳人喜欢吃牛肉;再说技法,比如在上海,不过咖喱牛肉之类,大抵是泊来的西洋技法,即使是杭州的名吃“西湖牛肉羹”,牛肉切得过细,口感有些柴不说,汤羹的味道湮没了牛肉的本色,多少有些喧宾夺主。放眼襄阳则不然,遍地开花的牛油面就不说了,单说樊城定中桥道子里的大锅熬牛杂碎,一碗盛来,绿色的香菜末,火红的辣椒块,飘荡的热气散发着浓郁袭人香味,未曾入口就已叫人口角生津;还有铁佛酒店的凉拌牛鞭、清炖牛掌,护城河畔九九隆的牛尾火锅,松鹤路上的“东来醇”、襄阳公园附近的“板筋王”等等,单听名头,便令人垂涎欲滴,说美不胜收,实不未过。而松鹤路新开的“黄牛庄”,则更是专营牛肉的所在。襄阳人吃牛肉,从牛的头颅,到牛的蹄子,无一不可以上餐桌,物尽其用,做到了极致。我曾看过一个美国人写的书中说;中国人因为穷,所以连动物的肠、肚、肝、脏、头、脚都吃。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好听一点说,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的隔膜,文雅一点说,真是不折不扣的“以童稚之心论庙堂之谋”。欧洲人吃牛肉原自他们的祖先是游牧民族,但几千年吃下来,依然还是大块牛排,了不起是赫鲁晓夫夸奖匈牙利人时说的“土豆烧牛肉”。说到底,充饥而已。至于我们中国,变幻无穷的牛肉烹调技法,则是进入了美食境界。

从吃牛肉,也能看到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的人的气质。还拿襄阳人说,大碗盛的牛肉面、大锅煮的牛杂汤、大盘装的拆骨肉……,单看器皿,就让南方人惊诧。其实这恰好就是地域文化的体现,这些大大的器皿,无意间透露的是豪爽。如果真的用一些精制和袖珍的器皿来盛装牛肉,简直不可以想象,是多么的别扭和不协调。从襄阳人吃牛肉,也看出了实在,牛鞭就是牛鞭、牛蛋就是牛蛋,是什么就是什么,不用半点娇饰,体现了我们的质朴与率真。不象日本人,吹嘘神户的牛是喝啤酒听钢琴长大的,总觉得假假的,甚至有些滑稽。

行文至此,我忽发奇想,我希望襄阳应该有一个以牛肉为主题的美食节,或者取一个时髦的名字,叫“牛肉美食嘉年华”,不知读者诸君以为如何?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