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心理学:总有一天你会发现 越是爱做饭的人 越值得深交

句子大全 2012-12-25 23:58:10
相关推荐

爱做饭和社交有什么关系呢?

显然,这是一个有趣的论题,要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吃”文化说起。

中国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国家,无论是自诩还是被评价,总是脱不了“泱泱大国”“历史传承”的称呼。

这个文化内涵细究起来,基本都和吃有关。一个最重要的侧面就是,中国人的所有节日和庆典都与吃有关系。

从年夜饭开始,换着花样的吃到正月十五,接下来就是十五当天吃汤圆,清明节吃寒食,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吃重阳糕,冬至祭祖吃。孩子出生吃,满月了也吃,结婚更是大吃特吃,过生日吃,办丧事还吃。

这似乎传递了中国人内心深处对于饥饿的恐惧。有专家研究亚洲文化的时候曾经指出,亚洲人的基因链里存在一种饥饿基因,导致遇到灾害的时候吃些草根树皮什么的也能活下去。

中国人对吃还是存在文化偏好的,大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样的普世道理,小到任何城市风俗,见面基本都要问吃饭没有。

吃饭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立足点,如果我们认真观察,那些日常照面的熟人随口的招呼:“吃了没?”回答者如果说吃了,双方一定是一种放松的微笑,心底油然而起一种默契,似乎大家都是盛世百姓。

但是一方回答,还没有,另一方会立马表达一句“呦,还没吃呢”,或者点点头沉默以对,似乎要表现出一些相对消极的状态来传递自己对于其的同情与关切。也许是我们饿了太久了吧。

在中国,做饭是老一辈非常在乎的事情,在传统生活中能做一手好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技能。

但这种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的在淡化,商业社会,但凡能让你有些皱眉头的事都有人来服务。

吃饭更是这样,现在的年轻人,能够维持每日三餐亲手做的实在是罕见,究其缘由大致分为三点:

第一,现代化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年轻人疲于奔命。

第二,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基本不做家务。

第三,商业社会真的非常方便,疲惫时、休闲时、烦恼时,外卖都能满足你对食物的所有期待。

但如果我们深思下去,会发现这个时代背景下还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那就是人际网络的逐渐淡化。

曾经的生活方式里,有些很重要的行为就是饭菜的分享,让孩子给邻居端点今天刚起锅的饭菜,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尝尝自己的手艺,核心的关键是什么?是因为付出了时间、金钱和技能。

做饭成了一种创造的过程,它产生了价值,这个价值是能够被分享的。

邀请朋友尝尝手艺,就是在牺牲时间和精力给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

你没有见过谁邀请朋友说,“来我家吧,我请你吃外卖”,或者给孩子说“来,把这份外卖给邻居端点过去”,这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还是成本的不足,如果我们站在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观察我们对于做饭分享和外卖不分享的这个概念,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我们对于饭菜价值的认知是不同的。

先简单普及一下认知心理学——关注人对于外在信息的接收和处理,然后转化为心理活动的一门学科。

它在乎的是这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反推上面讲到的结论,那就是付出时间精力的饭菜更具有价值,因为它传递出的是一种在乎。而外卖就相对要少付出很多,所以价值感就会弱化。

这种价值感在时代进步的过程中发生了重要的巨变。

当代社会因为节奏的加快,还有人口迁徙的特征,人际关系开始变得稀薄起来,很少有大城市的青年能够叫得出邻居的名字。

再加之商业的发达不仅仅存在于吃上面,还有娱乐,游戏,电影,电视剧等等,更是几乎挤占了当代人所有的时间。在这个高速旋转的时代,物资的充足让大家渐渐忽略了吃饭的本质,以及那种生活感。

而那些喜欢做饭的人呢?

他们认为饭菜是需要更有价值的,也是因为他们的这个认知,所以在一起吃饭,这件在本质上充满了情感流动的事被他们传承下去了。

仔细回想,朋友们聚餐,一起去朋友家尝尝手艺,和一起去火锅店大吃特吃相比,这种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你身边那些爱做饭的朋友,成为了现代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串联起了这个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所有温情脉脉。

珍惜他们吧,因为在吃饭这件大是大非的生存问题上,他们选择去对抗所有的懒惰与随便,认认真真的对待生活,而吃过他们做的饭菜的你,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所谓越是爱做饭的人,越值得深交,原因在于爱做饭的人价值感强烈、更有人情味。

- The End -

作者 | 莫沉楼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ognitive Psychology》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