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马谡为何不听诸诸葛亮的话 而选择在山上扎营呢?有这三个道理!

句子大全 2012-12-25 17:06:30
相关推荐

建兴六年(公元223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开始了他第一次北伐的征程。一开始,蜀军节节胜利。不过自从马谡失守了街亭后,蜀军立即陷入困境,诸葛亮不得已将军队撤回汉中。并挥泪斩马谡,自降三级。

千百年来,很多人都责骂马谡,说他徒有虚名,完全不懂兵法,居然不听诸葛亮的劝阻,没有步步为营,而是选择在山上扎营。

那么,问题来了:马谡在山上扎营有没有一定的道理呢?

我个人认为,马谡这样做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下面我将根据演义和正史的记载,分析为以下三个道理。

第一,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马谡没有在五路总口下寨,而是选择在山上扎营。道理很简单,居高临下,以一当十。如果魏军敢去进攻,必定是有去无回。马谡的相关论述如下:

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

并且马谡也说过,按照诸葛亮的话去做,是行不通的。因为诸葛亮给马谡选择的位置,一路平坦,没有关隘险阻。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

简而言之,马谡如果听从诸葛亮的话,选择在平地扎营,是很难守住街亭的。因此,马谡才会违背诸葛亮的命令。而在山上扎营,四面皆不相连,并且树木极广,乃天赐之险。敌人从下往上攻,如何攻得下呢?

第二,置之死地而后生。

话说王平劝谏马谡,山上乃是绝地,如果敌人只围而不攻,断我军水源,又该当如何?马谡回答道:

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马谡说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魏军如果真的断蜀军水源,蜀军可能无动于衷吗?显然,蜀军定会用自己的生命,跟魏军决战到底。士气大振,以一挡十。

马谡第一个没想到的是,魏军真的就围而不攻,断蜀军水源;第二个没想的是,蜀军几天没喝水后,个个饥渴难耐,无精打采,完全没有了战斗。

其实马谡本来是有望胜利的,那就是在他得知魏军围而不攻后,立即下令让山上的蜀军,一鼓作气,冲下山去,跟王平的军队会合一处。哪里知道,马谡一开始并没有把魏军放在眼里,等到山上完全没有了水源,再让士兵去山下打水。这个时候,为时已晚了。士兵由于几天没喝水,已经没有精力去打仗了,乃致不战而乱,都喊着要投降魏军。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

第三,马谡考虑到敌众我寡,不得已而选择在山上扎营。

正如诸葛亮所言,街亭既没有城池,也没有险阻之地,可以说是无险可守。毫无疑问,以诸葛亮交给马谡的二万五千精兵,要想抵抗司马懿的十几万大军,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的。再加上,司马懿何许人也?他是曹魏著名的军事家和谋略家,深谙兵法,极懂行军用兵之道。并且魏国还有大将张郃,他是“五子良将”之一,骁勇善战,武艺高强。而马谡的军队中,没有像张郃这样的将军。

马谡自幼饱读诗书,喜欢谈论军事,可谓是才华横溢,诸葛亮对他也是很佩服的。《三国志·马良传》相关描述如下:

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就算是刘备在临死前,跟诸葛亮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勇,君其察之”之类的话,诸葛亮也是不听的,依然重用马谡,提拔他为参军,经常跟他一谈就是一整天。

大家想一下,马谡如果是一个言过其实、不懂军事的人,诸葛亮可能佩服他,并且时常找他谈话吗?

有个例子能证明马谡很有军事才华,诸葛亮南征的时候,马谡提出过著名的十六字方针,即“攻下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我认为马谡在山上扎营,还有一点考虑,那就是他自以为,蜀军居高临下,魏军会望而生畏,不战而退。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马谡在山上屯兵呢?

专注三国史,喜欢三国的朋友,欢迎关注、转发和评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