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麦克白后传》:永远的“同代人”莎士比亚

句子大全 2012-10-09 08:49:15
相关推荐

[摘要]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与苏格兰国家剧院联合制作了《麦克白后传》。这部续写之作虽然仍然将背景设定在11世纪的苏格兰,但其中对征服与反抗、战争与和平的拷问,却直指英美对伊拉克、阿富汗的伐挞。

在2014年,全世界的舞台都做好准备,一齐向这位伟大剧作家道一声“生日快乐,450岁”。与莎翁的故乡相隔半个地球的中国,也参与到这一祝福接力中。从4月到11月,北京、上海、台北等各大剧场的舞台上,致敬莎士比亚的大戏轮番上演,既有本土创作,也有来自世界的当代演绎。从来没有哪位剧作家能够享受如此隆重的待遇,但这位400多年前的文豪担得起。他是英国的,也是全球的;他是伊丽莎白时代的,也是我们同时代的。正如与他同时代的本 琼生一语道破的天机: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麦克白后传》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与苏格兰国家剧院联合制作,以麦克白夫人与军中将领斯沃德为主角,讲述麦克白死后发生的故事,在英国首演后即获好评,巡演各地。2014年4月该剧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演出

莎士比亚“出走”英伦

英国文化协会近日发布的小调查显示,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伟大的文化象征,超过了英国女王、贝克汉姆和甲壳虫乐队,而且在中国尤其出名。是什么让文学甚至打败了足球、音乐这样的“世界语言”,成为全世界乐于共享的精神财富?

“莎士比亚无可取代。”哈罗德 布鲁姆在他的《西方正典》这样盖棺定论。他在书中诘问:“如今有什么作品能媲美莎氏的四大悲剧?”

在研究者看来,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也并没有太多“新”东西。他的戏剧很大程度上取材于乡村娱乐、传统节日和大众文化。然而莎士比亚的成功在于,他用这些拼贴而来的素材,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正如学者阿兰 布鲁姆在《莎士比亚的政治》一书中所言,生命中所有可能重要的选择,都会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出现。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人们观看着舞台上被欲望控制的麦克白、为抉择犹豫的哈姆雷特,并不觉得他们是相距甚远的古老灵魂。这些具有人类所有共同情感的灵魂,帮助莎士比亚的剧作走向世界。而在20 世纪初,莎士比亚就进入了中国。最初,他被近代知识分子赋予特殊的政治使命,以“现实主义”的面貌出现。他的剧作真正被大众注意到是在1911 年。那一年,上海春柳社演出了《女律师》和《奥赛罗》。更重要的是,一部由《麦克白》改编而成的《窃国贼》被搬上舞台,直接讽刺袁世凯称帝。在进入中国之初,莎士比亚戏剧就显示了它现实的威力。

不同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感表达,《驯悍记》讲述的是爱的另一面 两性之间无尽的战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驯悍记》,将故事搬至1930年代的上海

在“五四运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莎士比亚并没有在中国掀起应有的热潮。直到1980 年代,研究机构的相继成立、莎士比亚戏剧节的举办,为莎翁在中国舞台的发扬光大推波助澜。但比起戴假发、黏胡子的传统演绎,近年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反倒是一些剑走偏锋之作。毕竟,在当代,对经典的重复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创新成了舞台创作者的首要议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将《驯悍记》搬到了上海石库门,黄盈的《麦克白》穿起了西装,玩起了幽默。就连“大导”林兆华的《大将军寇流兰》,一上来就以马勒《千人交响曲》开场,现场两支摇滚乐队相互飙音。田沁鑫两次触及莎剧,都将莎士比亚的魂,装进了原汁原味的中国躯壳。《明朝那些事儿》是借了畅销书和明代政事,说了《李尔王》的故事;在2014 年的现代版《罗密欧与朱丽叶》里,舞台上有自行车、电鼓,神父一头脏辫,这个古典爱情,有了非主流的外壳,更有了属于中国本土的前因后果。在这些寻求本土化、当代化的制作中,莎士比亚标识性的华丽辞藻仍穿插其间,但更现代、更中国的诠释让莎剧这一西方经典显得更易亲近。

戏剧走向莎士比亚

戏剧走向莎士比亚相比尚在摸索莎翁本土化道路的中国舞台,欧陆戏剧界对莎士比亚当代化研究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开始。1960年代,波兰戏剧评论家杨 考特撰写《莎士比亚,我们的同代人》 一书。这本书启发了包括彼得 布鲁克在内的欧洲戏剧大师,用新的语言诠释莎翁作品。

1970年,彼得 布鲁克用三面墙、一张王座的舞台,以荒谬角度演绎了《李尔王》。1974 年,他加盟巴黎北方滑稽剧团,以此为大本营,执导了一系列莎翁作品,一举奠定大师地位。他主张用简洁的舞台语言、全新的文本,提供一个现代性的莎翁诠释角度。在他看来,对当时、当地的观众而言,好的莎翁戏剧应该是“一个崭新的,法文写成,由莎士比亚所写的作品”。

步彼得 布鲁克的后尘,欧洲乃至整个西方戏剧圈对莎士比亚的实验与创新从未停止。莎士比亚创作的三十八部剧作,也因此似乎变幻出无尽的可能。1966 年,汤姆 斯托帕德执导了《君子小人命呜呼》,将《哈姆雷特》故事中的两个配角罗森 克兰茨和吉尔登 斯特恩推到了台前。在2010年蒂姆 克劳奇导演的话剧《我,马伏里奥》中,走到台前的则是喜剧《第十二夜》中的管家马伏里奥。

坚守形体剧的三拓旗剧团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将在6月下旬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用形体动作和极简的语言来演绎这部爱情传奇

除了由角色延展而来的新剧作,对莎士比亚既有文本的重新诠释也以多种方式突破。2006年德国导演尤尔根 高斯执导的《麦克白》里,桌椅被放置在空荡荡的舞台上,演员们裸露身体、浑身是血,台上充斥着血腥而紧张的气氛。在现代的身体、舞台样式下,400 年前的作品流露的是现代社会特有的紧张和不安。一些剧团以性别政治作为切入口。在英国,有剧团以全男班的形式演绎《理查三世》和《冬天的故事》,也有丹玛仓库剧院以全女班演绎《恺撒大帝》。2011 年德国实验女子剧团She She Shop 的《证词》,同样是从女性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李尔王》中的父女关系。对莎士比亚剧作进行拼贴、交互比照的后现代审视在改编浪潮中也占据一席之地。加拿大导演罗伯特 勒帕吉1993年在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剧院导演的《 莎士比亚快速眼动》,就是将《理查三世》《仲夏夜之梦》《暴风雨》中的所有梦境部分拼接在一起。英国伍斯特剧团的《哈姆雷特》,则在舞台上让演员与1948 年劳伦斯版《 哈姆雷特》电影相互飙戏,营造出一种多媒体与舞台表演的互文。

林兆华导演、濮存昕主演的《大将军寇流兰》,曾作为北京人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展的年末压轴大戏于2007年首度上演

彼得 布鲁克说:“戏剧必须前进,它不能活在过去甚至现在,必须走向莎士比亚。”从这个450 年前剧作家的作品中,当代戏剧界汲取了无穷的养分,不仅将莎士比亚的戏剧推陈出新,也以莎翁的名义显露出剧场对社会的各种提问。2010 年,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与苏格兰国家剧院联合制作了《麦克白后传》。这部续写之作虽然仍然将背景设定在11 世纪的苏格兰,但其中对征服与反抗、战争与和平的拷问,却直指英美对伊拉克、阿富汗的伐挞。也正是因为对现实的拷问,这部唯一非莎士比亚文本的剧作,却得以承担揭幕今年国家大剧院“致敬!莎士比亚”系列演出的重任。虽然已经相距450 年,但在当代与莎士比亚之间,从来不存在界限。

Q:作为一部续写之作,《麦克白后传》与《麦克白》的关联在哪里?

A :我和编剧大卫 格里格在创作之初就聊过,他想如何写这个故事。与莎翁的《麦克白》不同,《麦克白后传》是从多个角度来诉说一个故事,包括从斯沃德将军、麦克白夫人包括小士兵。但是大卫并不想用莎士比亚的思维去写这个故事,他只是想去延续这个故事,麦克白死后人们会怎么想、人们会怎么做。

林兆华导演、濮存昕主演的《大将军寇流兰》,曾作为北京人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展的年末压轴大戏于2007年首度上演

Q:《 麦克白后传》是一部关于战争的戏剧,通过这部剧想传递什么信息?

A :写这个剧时正好伊拉克战争爆发,因而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我们意识到,大国侵略小国时,大国并没有意识到小国人民会经历什么样痛苦。这部剧也想表现在战争中人民经历的磨难。我觉得大卫非常擅长在大历史背景中,找到人性化的东西。在这部剧中,每个角色都有他/她的痛苦。在观看时,可能一些观众会理解这个人的困境和想法,而另外一些观众会理解另一个角色。在能够理解角色的基础上,观众才能上升去理解大的政治环境。我们没有期待观众去郑重面对一段历史,而是希望他们能够理解每一个角色。

Q:这部戏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A :最让我感动的是结尾下雪的场景,这是一种绝望的感觉。战争又要发生了,一次一次周而复始。看到这个场景,我希望观众能去思索,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阻止灾难一次又一次发生。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