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爱国是一种屈原式的“精神求索”

句子大全 2012-10-05 16:43:28
相关推荐

名留青史有很多种方式,但是,如同屈原一般,在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标杆性人物之后,又以一种民族节日的方式出现的“名人”,却也是空前绝后的。今日,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三大节日(端午、元旦、中秋)之一的端午节,已经成为这个民族对于屈原的祭奠方式之一,这位让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以“全民”之力来祭奠的学者,身上的闪光点无数,但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其一生的“坚定”抉择。

梁启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没有翻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者,大都难以接受文化界对于屈原的各种“推崇”;不能熟读中华民族悠久而又跌宕起伏的历史者,也不能很好的对屈原予以“解释”;而那些没有理想与现实的剧烈冲撞者,更是理解不了“屈原抉择”。其实,今日的我们,与其是在说祭奠这个文人,不如,说在纪念,这位文人身上,一种深深的爱国情感。

俗语有言,“爱之深,恨之切”,对于凡人而言,面临爱恨交织的境界的时候,大部分会选择两个出路:一为有取有舍,愤而崛起;一为舍家去国,愤而抛弃。屈原的伟大,在于在其一生中,面对关于“国家”的爱恨交织的时候,有崛起,也有抛弃。

屈原的一生,算的上是“文成武略”的一生。在文学上,他以《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中华丽的辞藻、独特的文体、真挚的情感,开了《诗经》之后中国文学史和诗歌历史上的先河;武略上,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以其才学,辅佐楚国君王,忧心民众,合纵连横之说,自能抵得上千军万马。这样有才华而又有志向的屈原,尽管人生多波折,但是,执着之下,建树很多: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屈原文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当时的楚国民众来说,屈原还是功绩很多。屈原的诗歌中,华丽的是文采,真挚的是忧国忧民的感觉,飞扬的是理想,成就的是不朽。

文成武略的屈原,在“腹有诗书气自华”和“不被国家、人民所理解”之间,穷其一生,一直都在不断地“崛起”,《离骚》可谓是记录了其一生的喜乐。“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满腹才华的屈原,希望自己的国家是个美好的国家,怀揣着对于故土的喜爱,他不断的试图让理想变为现实。然而,人生多波折,理想也总是太美好。后期,面对着小人对楚王的阿谀奉承与当时楚国官场的黑暗,屈原就是其诗歌里面多提及的鲜花、香草,理想太丰满,现实却让这些美好的事物,难以生长。于是,屈原不断为着楚国而奋斗的一生,并未改变,楚国最后的结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王朝的统一进程,依旧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一生,不管是在家国大事上,还是在文学发展上,始终在不断地求索。当最后,秦王朝破楚国郢都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位伟大的灵魂歌者,选择了投入汨罗江,结束了自己62岁的生命。这让人想到了现代的“海子”,海子任性的在年轻的时候选择了卧轨自杀,留下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人生理想;而屈原,则在一生的跌宕起伏之后,在最后的最后,为了“美政”理想的楚国,而“以身殉国”。前者可谓是任性,后者,可谓是“执着”。

唯有死亡,才能让理想不朽,屈原不是迂腐之人,最后的死亡抉择,其实是对爱国理想的献祭。当其赖以为“恋人”般的楚国不复存在,而其无法改变对于历史的结局的时候,他选择了与历史同眠。这种选择,现代看来,有些狭隘性,但是因为那时候的人们,是无法将家与民族放进一体中,所以,现代纪念屈原,既是纪念其在精神上的巨大贡献,更是在纪念,其一生对于国家的执着与爱国的求索。

当个人理想被现实所困囿,先试着从现实中崛起,不抛弃,不放弃;当一生彻底没有结果的时候,选择用生命献祭理想,这是古代的屈原,给予我们的现代化启示。爱国,是最崇高的理想。我们当先为国家之崛起而努力,而后,又有着为着这种理想而随时现身的勇气与魄力。

不朽的是屈原,是屈原在理想和现实中的抉择,更是,那指引着我们前行的,爱国精神。精神常在,民族不朽。(燕赵士)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