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客家话怎样表达“早春”?

句子大全 2012-09-12 17:20:38
相关推荐

比如,客家话,是怎样表达“早春”的呢?

烧暖逐百花

(烧暖,是指阳光的温暖和煦;逐,是追的意思)

春[cun]上[song]

客家人说,“ 入欸春,就转暖了。”就是说,到了春天,客家人说成“入春”,好比“进入 ”了全新的时空。客家话说春天,说成“春上”,有一种阳气生发、升华的意思,气机向上;相反冬天,客家人说成“冬下”。立春,客家话里面说成“交春”,闽西三明客家更对天礼拜,名曰“接春”,好像从天地间进行冬春的“交接”,也是《周易》里面蕴含的季节阴阳交接临界点吧。

立春这一天,客家人会玩竖鸡蛋的游戏,为什么呢?因为“春”,在客家话里面,除了是春天的意思,还指鸡蛋或者鸭蛋,把鸡蛋立起来,就是“立春”。为什么鸡蛋叫春呢?本来客家人保留古说法称鸡蛋是“鸡卵”,而在五华音里面,“卵”和“乱”一样的发音,此为避乱南迁的客家人所忌讳,而“乱”相对应的吉词是“抻”(客家话和“春”一样的音),意为畅达、顺利、圆满(“抻抻扠扠”或“春春车车”),所以,客家话里对于鸡蛋,较少直接称“蛋”,多称为“春”,

“抻扠”的花朵

在梅县“卵”与“乱”讲法差别较大,不必讳之,所以仍保留称蛋为“卵”更古的叫法。因讳“乱”而改叫“春”,是客家人对古代避讳汉族风俗的保留。客家人有很这样的例子,例如,猪血,说成“猪红”;打伞不说伞(因为通“散”),而说“擎遮”。 鸡春的cun,写起来如果是“春”,有点费解,其实应该是这个“膥”[cun],拆开来看,就是“未成肉”,太形象了!

鸡春的cun,写法其实是这个膥[cun],“未成肉”

鸡膥巷(梅州大埔),

名字来由,当然是因为以前常常有人在这卖鸡蛋哈

返[fan]青[ciang] 、爆[bao]青

客家人把草木由枯转荣,叫做“返青”,青,是客家人对绿的说法。青青河边草,看见草木返青,好比韩愈说的“草色遥看近却无”,近看不明显,远远地却能看出来,一大片,由黄返青,意味着,春天回来了!用“返”字,原来客家人把春天当成一位故友、老朋友了!春天你好,欢迎回来!这里我要举出一个陕西人来了,就是作家柳青(不是滴滴那位美女CEO柳青),他在《创业史》第一部第六章写道:“高原上的麦田,呈现出返青期的葱绿。”看,他也用返青,但是北方一般是指麦苗,而客家人将这个动词泛化了,推广了。

客家早春(节选,图片来自广州仙堂文化)

客家人说的“爆青”,怎讲呢?是返青的“点”,在树木的某一点突然冒出绿色来,叫“爆青”,这个和爆芽意思一样,但是,这里有颜色欸!和返青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点,一个是点或面。所以,好的语言要不自带动作,要不自带色彩,要不自带集中度,总之自带六维的画面(色声香味触法),这和宋词是一样的道理。终于明白为啥客家人那么爱作诗了,因为是语言中天生的啊,“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嘛。不说宋湘、黄遵宪、叶剑英、李金发,就说客名君高中的校友群,天天好多师兄在群里文思飞扬,口吐莲花,写的诗都blingbling的美极了,就是看着也挺享受。不过客家人写诗大都是为了言志怡情,为了精神享受,不是为写诗而写诗,为啥?大概是因为崇尚“修齐治平”吧,诗歌更多只是生命质感的一种点缀,挺好玩,但是不去寻章凿句,大精力不在此。

生[sang] 菇 [gu]

客家人把经孕育后能够突破皮层、生长出来的生命体,称为“菇”,把植物种子发芽称作“生菇”,“菇”突破种皮生长出来,如番豆菇、番薯菇;鸡鸭身上的幼嫩毛根称作“毛菇”,“毛菇”是羽毛的生命体,它在皮内孕育着,最终会发育而生长出来;长出来的胡子叫“须菇”,胡子剃了又会生长出来。“生菇”强调植物种子或者块根因放置时间长而发芽,俗称“沤到生菇”。

早春,黄豆生菇了

辟 [ bi ] 芽 [ nga ] 、辟目[mu]、爆[bao]芽

“月光光,好种姜;姜辟目,好种竹……”辟芽,或者辟目,新芽将种壳或树皮顶开,冒出来,种壳或者树皮被开辟、绽裂。辟,裂开貌。目,好比种子睁开眼。不论是 “辟"还是 “目 ”,都隐含了生命一连串的成长过程。一个字,一部小纪录片,一个生命新的征程。

马铃薯辟芽了

客家人说裂开,说成“辟开”,所以这个“辟”字,自带画面——有裂缝感。种子出芽,好像小鸡宝宝破“春”而出。

小鸡宝宝辟壳了

(哈宝小朋友5岁时的作品)

客家话把植物发芽,又称为爆[bao]芽,形容芽的爆发力。和前面的“爆青”一样的道理,有一种突然冒出的既视感。

绽 [can]笋 [ sun]

绽目/笋,意指植物嫩芽生长,开始时候好像即将睁开的、有点鼓的眼睛,打开后 尖尖如笋,然后进一步长成新枝 。“目”,如前所说,把植物出芽,比作即将睁开的眼睛。而“笋”是指植物出芽后的生长发育阶段,此时已经具备植物嫩枝的雏形了。绽,客家话读作càn,指植物嫩芽生长,或长出新枝的现象(见温昌衍《客家方言》)。笋是竹子从土里长出的嫩芽,竹头的节芽发育时,苞叶不断壮大,嫩芽外层苞叶在内层苞叶的生长力作用之下而渐渐绽裂,被包裹着的新苞叶或内芯则显露出来,这个过程就叫绽笋。后来,该词就被扩展应用,人们把各种植物的嫩芽生长形成枝头都叫绽笋。客家地区盛产竹子,所以语言里面也镜像了这一点,“担竿做(作)过竹笋”比喻自已是过来人,对某些经历有着深刻的感受;“白蒲嫩笋”形容人面色白嫩、好看。绽,后来也变成名词,如“谷绽”,就是稻穗。

绽 [can] 梢 [ sao ]

绽梢,是指树木长出新枝。这个“稍”,比“目”、“芽”、“笋”,一般指老树长新枝,而且一般在树梢长出,比较长。如果要把多余的“梢”去掉(农事管理需要),客家人叫“抹梢”,因为嫩“梢”是很容易就去掉的,客家人用了“抹”字,以示轻松和淡定。

树木绽梢

~ 打[da]花 [fa]~

“打花”,就是植物开花的意思;类似,打果,就是结果;打籽,就是结种子。“这棵树会开花吗”,用客家话来说,就是“欸(或者该)墩树晓得打花么”,一句话里可以看出客家人的生命观:“墩”——这个量词表现了树稳稳当当的样子;“晓得”——树木变成会思考有生命的了;“打花”——树木把花朵打开,还是说树木有生命,会把花朵打开,像是打开一把美丽的“遮”。

桃树打花了

“春风逐百花满山爬”

(逐,是追的意思)

结果或者结籽,客家人也沿用了这个“打”字,跟打开一把伞一样,撑起来,长大,饱满后,最终打开,开展生命的下一轮回。这时候请仔细体会一下客家话里面的“打花”,想想顾城这句诗:“草在结它的籽,风在摇它的叶,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真是美呆了。

蝴蝶兰(学名射干?)打花了

闹[nao]热[nge]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客家早春一景(因为南方早春很短)。客家很多地区说“闹热”,不说“热闹”,怎么讲?因为闹而热,而不仅仅是热热地闹着,有一个动态的因果过程在里面,而不是简单的描述场面。这里好像让你看见安徒生《小意达的花儿》里面的一个故事,花儿们竞相闹起来了,high起来了,所以场面就热了,火爆了,客家话不是拍一个snapshot,而是展示了一个因果和过程,所有自带想象力和预测力,而闹热的春天,一定是动植物相和谐呼应的,所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很重要,不然就变成了“寂静的春天”了。如此,客家话仔细品味是很有意思的。

弓蕉树上的小鸟,闹热得很

(香蕉,大概因为形状如弓,客家人叫弓蕉)

翼 [yik] 甲 [gap]

“翼甲”,客家话里面指“翅膀”。翼,沿用古语;甲,有保护之含义。昆虫和鸟儿的翅膀,客家人都叫“翼甲”,有翼也有甲,能飞翔也能护身,真是一举两得,比“翅膀”如何?鸡翅膀,客家话称为“鸡翼”。诗经里面说“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其实动股的 斯螽和振翅的莎鸡(纺织娘),都是两重翅,有翼也有甲,是翼也是甲,如果光有翼或者光有甲,都不够,翼甲,还真是贴切。

早春的飞虫

翼甲,有翼也有甲,是翼也是甲

做[zuo]窦 [teou]

“做窦”,就是做窝,筑巢。 客家话里面的“窦”是沿用古义,本义为孔、洞的意思,客家话引申为是窝、巢的意思。如黄蜂窦、狗窦、燕窦、猫公窦……

客家重视天人合一,与环境相生,

燕子常常在客家屋檐下衔泥做窦,人们视为吉祥

客家传统建筑有天井,燕子可以飞进去

“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是客家田园一景

客名君记得2013年回家,一只燕子就飞到家里来了

南风天、会转润

南风天,在客家话里面,是指南方春天的潮湿天气,这几天,衣服也晒不干。墙壁什么的湿润润的,客家人称为“转润”,与“转运”谐音。客家地区的春天,先用一阵轻微小南风将冬眠的草木唤醒,轻抚每一根枝桠,向枝桠的毛孔里呵气,濡湿每一块皴裂的树皮,然后草木就绽笋、打花了,莫非这就是聂鲁达(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说的“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 画面太美不敢看。

南风天玻璃上转润

落雨毛、落水毛

落水毛、落雨毛:下毛毛雨。雨水像毛毛一样落下来。这个“雨”字,在一些客家地区,发一种很难发的舌尖卷起或颤抖的声音(梅县就说yi,不发卷舌音),像那个著名的“隰有苌楚”视频里发的上古颤舌音类似(这里就不深入说了),如兴宁和大埔地区(客名君不是语言学家哈,我只是想起了,关联起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这种“水毛”一撩动,早春的芽芽们一个个都按捺不住了。

春雨毛毛贵如油

“雨毛撩弄槟榔花”

客家谚语云:落水毛,鸡打交(打架);禾鷝仔(客家地区常见的一种野鸟),揽腰跤。这谚语里面,可真是把小动物们的情态写高写妙了。

禾鷝寻树遮

我们读《周易》,会发现周朝人特别善于体察天地万物,处处体现着“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思想和价值观,先人们觉着这是天经地义的,天地人,是三才,在六爻中居上中下,非常和谐、有序。 好的文化,蕴含了对生命本质的剧透,《周易》告诉我们要在阴阳变卦中寻找“应期”,感受天行健地势坤的轮回,客家话里面的很多字眼,精准地体现了生命的这种动态过程。周朝的老子写的 《道德经》里面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早春的万物,各有其变化之规律,而人,在天地之间,把握就好。这么仔细品味起来,客家话若真是源出周朝官话,也确实是给人以“类万物之情”的感觉呵,客家人在价值观里面,也是崇尚万物有情。根据上面的早春例子,您觉得呢?我记得很久前看过一篇国外的论文,题目不记得了,大体是说,幼儿生在一个汉语环境,对其智商发育有大好处,因为汉语表达重视动词(较英语而言),而不是名词,动词是很具想象力的(现在英语水平高的,也有一种把动词名词化的倾向)。客家话保留了大量传统汉语的元素(堪称活化石),从我举的客家话例子可以看出,这些客家话的字眼都是“动态”的,每个字都是一幅动态的画面,充满着想象力和预测力,比如那个“目”。先人们真是厉害呵。客名君只是举了几个小例子,其实汉语的博大精深,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还是举个小例子,如下:

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种族的品性》一书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所谓中州音韵、中州话,就是郑州土话,与现在的客家话非常相似。清陈兰甫著《均韵考》一书说:“客人语言,证之周德清《中原音韵》无不合。”

音韵大师章太炎又在《客方言字》中说:“广东称客籍,以嘉应诸县为宗 ,大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尽管和少数民族(如百越族等)长期交融,形成客家话的多样性,不同程度夹杂入畲、瑶、黎等少数民族方言成份,但从整体看,仍保持客家话的主体性,而很多畲族(据说有二三十万)世代都客家化了,成了崇文重教的客家人。所以,客家话的生动,其实就是对原来中原文化的传承。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客家语言里面一股生命的气息扑面而来。

声明:本文由客名君整理原创,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欢迎关注和转发!

关注客家名人堂

体验名人的角度、文化的温度、智慧的高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