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鸡肋式”的同学群 退还是不退

句子大全 2012-09-01 09:45:41
相关推荐

01

前不久,一个老同学在班级微信群里发了一张照片,拍的是我们班毕业时人手一份的通讯录,上面有邮编,有固话,有家庭住址,还有QQ号码。

这份通讯录算是“老古董”了——差不多有二十年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改变的人,改变的事,不计其数。

邮编,六个阿拉伯数字,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连同邮票、信封一起,渐行渐远。年轻一代,怕是不知为何物。

家里还有固话的,怕也不多。要不是为了方便老人,或者别的什么目的,在这个连三岁小孩都是“手机控”的年代,谁家还装座机?

至于家庭住址,似乎稳定些、靠谱些。可这么多年过去,无数的“地址”在变换,被更弦易帜;无数的“故乡”在远方,被连根拔起。还有几个老同学住在自己曾经的那个家呢?

要说QQ,早没了当年的活跃。一只小企鹅,曾让多少人魂牵梦绕。可如今,一见面便是“我们加个微信吧”,还有谁问“你的QQ是多少?”

这份通讯录,还有几分存在的意义呢?

02

记得同学微信群初建的时候,出于惊喜,出于礼貌,我会在群里主动招呼那些老同学,或者晒晒自己的近照,喜欢的书,还有两个娃。

别的老同学似乎也一样。

于是,通过分享,我们知道了不少彼此的信息。同一个班级,不同的人。同一年毕业,不同的路——

有的考了研、读了博;有的入了仕、升了官;也有的经了商、赚了钱;而大多数是回到老家,教着书,育着人。

毕竟,我们身上都有“师范”的共同烙印。

后来,群里没那么闹腾了。偶尔,有人发上一段掐头去尾的话,让人莫名其妙;有人传上一张不伦不类的图,让人啼笑皆非;还有人转上一条习以为常的投票链接,让人犹豫不决……

渐渐地,群里有动静的人,如同墙上的日历——一天比一天少。

倒是逢年过节,有人欢天喜地、欢呼雀跃。红包一出,抢者云集。头一个“谢谢老板”,一连串“谢谢老板”;第一人“老总霸气”,十几人“老总霸气”;为首者“送花献意”,其余人“送花献意”……

眼不见,心不烦。于是,我取消了同学群“置顶聊天”,把同学群设为“消息免打扰”,也不再去竖“大拇指”或送“玫瑰花”。

只是,我在群里的头像还是那个头像,昵称还是那个昵称。

03

我们中文系9905班微信群里有四十余人,而我们班那时有近六十人,还有十几人去哪儿了呢?

是他们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同学群,还是群主不让他们进这个群,抑或他们曾经在这个群又“删除并退出”了?

我不知道。

虽说都是老同学,但加了我微信的,或我加了他们微信的,寥寥无几。

原因同当年在学校一样。同学之间,有亲密的,有疏远的,有不冷不热的,有若即若离的……

有时,我也点开那些老同学的朋友圈。头像、昵称和个性签名,是可见的。一刷,十之八九都有“底线”——“非对方的朋友只显示最近10条朋友圈”;有的老同学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还有的老同学,朋友圈给你的是一条直线。似乎,又不是一条直线。那中间不是被一点给分割了么?

一方向左,一方向右。拉得越长,离得越远。

曾有同学倡议,都相识十年、二十年了,都分别十年、二十年了,该聚聚、该见见。

往往,只听雷声,不见雨点。

所以,我和我的老同学,我的老同学和我,毕业以后再没相聚。

不聚也好。

这个老同学是总监,那个老同学是律师,甲同学在教育局是个说得上话的人,乙同学在理财炒股方面有独家秘籍……一个个成功者,一个个精明者,可你想指望谁,又能指望谁?

这也正常。

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求人不如求己,靠人不如靠己。

万千人里,在乎你的人,永远都是少数。反过来,你自己在乎的人,不也是少数?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心宽体胖。

04

有一个老同学在北京一家杂志社做主编。说是要去深圳参加一个诗歌节,想在广州见见我这个老同学。

“听说我们班XXX,她不也是在广州吗?”老同学在微信里问我。

“是在广州,不过我们已经多年没有联系了。”

“呵呵,同学一场,如果没有联系了,是死是活都不重要了。”老同学如是说。

我一时无语。

印象中听过一首叫《老同学》的歌,情真意切,引人泪目。其实,不联系,不代表已忘记;不提起,不代表不惦记。哪怕联系的只是少数老同学,哪怕惦记的不是所有老同学。

老同学,毕竟是老同学。

老同学说的那位老同学,是班里的一个女孩,和我一样,和我们多数人一样,出生农村。

读书那会,她简单、淳朴,性格十分倔强。

“出身不能选择,前途可以改变。”一次演讲中,她几乎声嘶力竭地强调。

我记住了她这句话,牢牢地记住了。

许多个日子后,我们都知道了她的经历——毕业、结婚、生子、读研、考博、出书、留校,跻身教授行列,四处传道授业……

奇怪的是,这么多年,她几乎没有在同学微信群留下过任何痕迹。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她那一成不变的头像、一成不变的昵称,还有一成不变的签名——咬定青山不放松。

我没有加过她的微信,加了也没有意义。不在同一生活圈,不在同一领域,如同两条直线,永不相交。

老同学,也就只剩下一个名字了。她于我,如此;我于她,又何尝不是如此。

夜里,翻书,读到一段关于“通讯录”的话——

又是一年毕业季,全班同学都在认认真真地写通讯录。老师笑道:“都别写了吧,以后混得好的,不会联系你;混得差的,不想被联系;关系好的,不写也联系;关系不好的,写了也不联系。”

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那些“鸡肋式”的同学群,里面的冷暖是非,不也是外面的是非冷暖?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将心比心,哪有是非?

作者简介:老杨,男,80后,湖南桂阳县人,中山市作家协会会员,《读者》杂志签约作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