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唐澍:燕赵慷慨悲歌之地——徐水走出的热血男儿

句子大全 2012-08-23 17:38:17
相关推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洛南县人民政府在唐澍牺牲地立碑,上书“唐澍殉节处”,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中共商洛地委、商洛地区行政公署于1989年3月在商洛地区烈士陵园为唐澍建墓立碑,1991年4月5日迁葬,并隆重地举行了安葬仪式暨唐澍遇难63周年纪念大会。

2013年4月,清明节,徐水贾庄村村主任、村民代表及唐澍家族后人等代表家乡,驱车千里到保安碾子沟祭奠。然后又前往唐澍所在烈士陵园扫墓,并捧着家乡的热土撒在纪念碑的周围,家乡人民永远没有忘记英雄,将继承遗志继续奋斗。

2012年,当唐澍家乡徐水瀑河乡贾庄村的几位村干部打算为唐澍修建烈士陵园时,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捐款、用地、设计、搜集材料……报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还得到了县里资金的大力支持。就这样,经过两年的谋划运作,3月31日,贾庄村终于从陕西洛南将唐澍的灵位接回了故乡。

2014年7月1日,在唐澍烈士陵园,唐澍烈士的墓碑被慢慢揭开,县乡村各级领导出席此次揭碑仪式。

纯音乐来自寒岚藏奇00:0016:34

唐澍其人

唐澍烈士

——他出生于河北,却牺牲在三秦大地;

——他从小家境贫寒却酷爱学习,私塾、高等小学、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都曾有他活跃的身影;

——他是一介书生,却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成为该校第一期步兵科学员;

——他的同学中不乏国共两党声名显赫的将帅,而他却长眠于寂静山林,不为人熟知;

——他二十二岁开始南征北战,两次东征、省港大罢工、清涧起义、渭华起义,他在战斗中走向成熟;

——他能文能武,不但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更发挥“笔杆子”作用广泛发动群众,宣传进步革命思想;

——他年仅二十五岁,就和战友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并任总司令;

——他撇下妻女北上革命,却一别终生未再相见;

——他牺牲至今九十一年,尸骨却始终未能完整入冢。

唐澍——燕赵慷慨悲歌之地徐水走出的热血男儿!

渭华起义

“咱们跟着共产党,千年压迫连根铲;咱们跟上唐司令,保卫咱们的新政权。”

在陕西华县渭华起义纪念馆,有这样一首渭华起义民谣。不过,如今的人们,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民谣里的唐司令是何许人也了。

也许提起名震西北的渭华起义,不太了解党史的人会马上想到刘志丹、谢子长,而了解党史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与刘志丹同年出生、同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的河北人唐澍。

作为渭华起义的领导者之一,身为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的唐澍此前还曾受陕西省委派遣,在陕北组织领导了清涧起义。

从清涧起义到渭华起义,唐澍和他的战友们虽然两次遭到失败,但两次起义“取得了武装斗争的经验和教训,为开创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干部”。

1936年七八月间,中央红军来到岷山脚下的哈达铺。在这里,毛泽东看到了一张1935年9月12日出版的《大公报》,其要闻版的大标题是:《甘陕匪势猖獗》、《陕北军事形势转变》……就在那一刻,毛泽东作出了一个决定:“到陕北去!”

对于正在艰难跋涉、却始终无法明确究竟要到什么地方去的中国工农红军而言,对于正在被国民党反动派全面封锁打击的中国革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命运转折意味的决定——— 几个月后,红军到达陕北,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中心、军队指挥中心在陕北这片土地上扎根12年,领导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

英年殉节

他牺牲那天是1928年7月1日——党的生日,年仅25岁

唐澍牺牲在了唐岭。“你从唐司令家乡来?你可是我见过的第一个来这儿看他的河北人。”5月28日,在陕西省洛南县保安镇八道河村,已年过六旬的村民刘新峰说。

就在离刘新峰家20米处,写有“唐澍同志殉节处”字样的石碑安立在一片山间野草中。

刘新峰口中的唐司令就是陕西清涧、渭华两大起义领导人之一、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牺牲时年仅25岁的河北人唐澍。

从他牺牲到现在,已整整过去 83年。

1928年5月,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关中地区爆发的渭华起义,被称为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后,全国最具影响的起义之一,“打响了西北武装革命的第一枪。”而此前爆发于1927年10月的清涧起义,则被称为“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前奏”。

清涧起义中成为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的总指挥,渭华起义中成为西北革命军的总司令,唐澍的名字与这两大起义紧紧相连。

也许正因如此,当渭华起义因敌人重兵围剿,起义军和赤卫队寡不敌众撤退,最终弹尽粮绝至洛南县碾子沟的唐岭时,敌人很想抓住活的唐澍。“当时四周就听到一片‘抓活的’、‘抓活的’的嚷嚷声。”几十年后,警卫员许天洁仍能回忆起唐澍牺牲前的每一个细节,“我们只剩下7名同志,每人仅有一支短枪,火力十分有限,敌人却步步紧逼,把我们团团围住。”

激烈的战斗中,唐澍突然胸部连中数弹,当许天洁转过身去救护时,这个25岁的总司令并未留下只言片语,就永远长眠于商洛山区的那片山岭中了。“唐澍牺牲那天正好是1928年的7月1日,党的生日……”曾在华县党史办工作的退休老人邵拉雄,研究党史20年,对唐澍的事迹了如指掌,讲到唐澍牺牲时的惨烈,老人不禁眼圈发红,声音也颤抖起来。

从清涧起义到渭华起义,短短一年时间里,唐澍与李象九、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一道,领导西北革命军队打土豪分田地,不但工农大众热烈响应,更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刻骨仇视。而渭华地处豫、陕、甘等省的交通要道,国民党更加害怕这一地区革命势力的壮大,于是在扑灭清涧起义革命之火后,对渭华起义展开了更加残酷的围剿。

在当地反动民团的配合下,由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宋哲元亲自指挥,敌人大批兵力向起义军扑来。

起义军和赤卫队在农民群众的支援下在高塘原坚持了一个多月,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但自身伤亡惨重,不得不从渭华地区撤往商洛山区,最终上千名起义军战士和赤卫队员壮烈牺牲,起义失败。

也许正是由于对革命者刻骨的仇恨和恐惧,敌人不肯放过牺牲后的唐澍。“唐澍牺牲后,尸体被敌人拖到了附近的一个涝池边,由一名叫余善岐的群众用土壅住了。”洛南县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调研员李存哲告诉记者,第二天敌人竟然又将唐澍的遗体挖出来,割下头颅,悬挂在洛南县城西门楼上示众。

秦岭高耸,渭水东流。曾经洒满烈士鲜血的渭华大地如今只有安宁。

6月初,细雨中的商洛市烈士陵园。一座长满灌木青草的墓穴,简单得就像一个小山包,墓前一米多高的墓碑,看上去年代也已有些久远,但墓碑上“唐澍烈士之墓”六个字却似乎闪耀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光芒。“唐澍烈士的遗体是1989年从洛南县迁葬到商洛市烈士陵园的,但由于年代久远,至今也没有找到他的头颅。”商洛市党史研究室的冀振峰告诉记者,唐澍是目前陵园里的烈士中职务最高的。

军政全才

【他当过导演、演员,更是不可多得的军政全才】

“唐澍虽然牺牲时只有25岁,却是一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作为《解放军烈士传》的撰写人之一,原新华社兰州军区分社社长李敏杰曾负责唐澍传记的资料搜集与写作,在他的著作《中国西部人杰实录》中,介绍的第一个烈士就是唐澍。“他从19岁开始参加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革命活动到最后牺牲,先后参加过学运、工运、军运,算得上一个资深革命者了。”在李敏杰的印象中,易水河畔走出的唐澍革命生涯虽短暂却经历丰富。

作为黄埔军校一期生,在唐澍的同期同学中,不乏徐向前、聂荣臻、陈赓、左权、杜聿明、宋希濂、侯镜如等国共两党知名将领。“唐澍是一期学员,年代有些久远了,且牺牲得早,因此对他的记载非常有限。”河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办公室主任陆爱平不无遗憾地说。

翻开厚重并有些泛黄的黄埔军校同学录,记者找到了唐澍的名字,上面记录着他的姓名、入学年龄、籍贯和通讯处(即通讯地址),证实了唐澍为“直隶易县南贾庄(现为徐水县瀑河乡)”人;此外在黄埔将帅录中也有一段几百字的文字,对唐澍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虽然只有几百个字的简介,但唐澍短短25个春秋的人生历程,却称得上“传奇”。“翻开唐澍的履历,你会发现,他的革命足迹几乎遍及冀粤陕,从南到北差不多横跨大半个中国了。”渭华起义纪念馆馆长史小宏感慨地说。

1922年夏,唐澍从家乡考入位于保定的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进步教师的引导下,他确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思想。

1924年初夏,他考入位于广东的黄埔军校第一期步兵科,是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期间与学生军一起两次参加东征,讨伐叛徒陈炯明。

1925年秋,唐澍担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总教练,兼任模范大队队长,对港、澳进行了封锁。

1926年,唐澍率领工人纠察队部分人员,随北伐军先遣队——— 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

同年,在驻张家口的冯玉祥部队军官学校任政治部主任。

不久,学校随军进驻陕西西安,改为国民军联军军事政治学校,唐澍任政治部主任兼主任教官。1927年,由于冯玉祥追随蒋介石反共“清党”,唐澍被“礼送”出军。

1927年10月,领导清涧起义。

1928年5月,领导渭华起义。“军政双全,多才多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邵拉雄感叹着。“唐澍曾当过导演和演员。”李敏杰告诉记者,在冯玉祥部队的军官学校任教时,唐澍成为学校红色剧团的团长、导演,他带领剧团在西安著名的剧社——— 易俗社演出自编的革命新戏《我们的一条生路》,并在剧中扮演一名工人领导者。“唐澍老师给我们的印象是有胆、有识、有才干,有组织和领导能力,讲课和讲话条理清晰,感情豪放,颇有鼓动性,深受大家欢迎。”数十年之后,提起唐澍,黎民觉仍以老师相称,言语中流露出对唐澍的尊敬之情。

1927年,唐澍在冯玉祥部任教时,他当时的学生、后来官至冯玉祥、杨虎城部旅长、师参谋长的黎民觉就对唐澍钦佩不已。

在华县渭华起义旧址高塘小学内,有一间唐澍旧居,墙上悬挂着他的一篇遗文《国民革命的真实基础——— 工农商学大联合》。在文中,唐澍明确指出:“中国的国民革命,不只是为一个阶级谋利益,而是为工农商学共同的幸福。”他同时认为,“这个革命,不是哪一个阶级可以单独成功的,都是需要一个革命民众包括工农商学的团结。”

其实,在黎民觉和他的同学中,唐澍还有另外一个“绰号”—— 讲课中,他常用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话,说明革命的道理要贯彻始终,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不能动摇对革命的信念,学生们因此幽默地称他为“唐贯贯”老师。“一个英雄的诞生,并不仅仅在于他取得了多少辉煌的胜利,也在于他的成长历程中,面对重重磨难,种种打击,一次次挫折,却从不气馁,绝不退缩,越挫越勇,坚持到底……”冀振峰说:“这也正是他们之所以能成为英雄的最重要品质。”

血沃三秦

【他为革命匆匆告别妻子和幼女,至死没能相见】

“唐澍匆匆告别了妻子杨洁珍和年纪尚幼的女儿,踏上了北上的征程。”这句话几乎是唐澍史料中关于他家事的唯一一句。

1926年,从北伐前线奉命返回黄埔军校的唐澍,接到了党组织的新命令:到冯玉祥部队中工作,然而,匆匆一别之后,唐澍再也没有能够回到南方,再也没有能够见到他的妻子女儿。

“当时我们翻遍了中央、陕西、广东、河北的档案馆,一页页查找唐澍的有关资料,曾看到他有妻子、女儿的记载。”李敏杰告诉记者,后来,他试图找到更多关于唐澍妻女的详情,却始终一无所获。

上世纪80年代末,为纪念渭华起义60周年,陕西省有关方面也组织了大量专家学者对唐澍事迹进行追访。众多专家从河北到上海、从广东到陕西,用了几乎一年的时间,也没有能够查出唐澍妻女的下落。

“为了革命事业,我们有太多的英雄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牺牲了自己的小家,换来了更多人的希望——也许这正是他们应该被永远纪念的原因……”当年曾经参加追访的邵拉雄说。

虽然家人不知所踪,但长眠在陕西的唐澍并不孤单。

“村里的学校每年都组织我们来献花圈。”在洛南县唐澍牺牲地,保安镇中学初二学生史文静告诉记者。

“我也和乡里、县上提过,把唐司令的这块碑和周边拾掇一下,整出个台子。”刘新峰的提议得到同村的史拴娃老汉的赞同,“是咧。当年唐司令他们打仗死了多少人啊,不容易啊。”

5月的商洛山,山林滴翠,艳阳高悬,阵阵微风吹过,空中似乎响起1988年5月,陕西人民在纪念渭华起义60周年的日子里,敬献给唐澍的这首歌:

易水多豪俊,唐澍剖丹心。

堂堂人中杰,碧血沃三秦。

深切怀念

记者感言

英雄家乡的怀念

徐水县瀑河乡贾庄村,唐澍的家乡。

当年曾和唐澍一起生活、学习或有过接触的人都已相继离世,今天的我们只能更多地依靠先辈的回忆录或党史资料来追寻烈士的印记。来到这个普通的冀中村庄,记者想寻找当年唐澍生活和学习过的痕迹。

然而,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没有碑、没有旧址,也没有找到任何唐澍的直系或旁系亲属,甚至连当初唐澍居住、任教的地方大约在什么方位都无人知晓。难道我们的英雄,真的连同坟冢,被岁月的封尘湮没?“唐澍是村儿里参加革命最早的,和刘志丹一起在陕西闹过革命!”“这么能干的小伙子,死得太早了……”

然而,走进贾庄村村民家里,朴实的乡亲急于向记者诉说的热情,让人禁不住心头一热。

虽说有形的英雄印迹已鲜能找到,然而当村民们把自己从老辈人那里听来的英雄故事一股脑儿地倒给记者时,记者不禁感慨:英雄虽长眠他乡,但在家乡的大地上,却永远活着。“就怕漏了什么,对不住这位从这里走出去的烈士。”村民们真挚的话语,道出对“自家英雄”故事的热情,成为记者采访中最难以忘怀的一幕。

置身于此,认真聆听,记者试着想像这位青年指挥官,童年与少年生活中,如何从燕赵大地汲取着豪情。

不仅仅是唐澍,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从河北走出的英雄儿女血洒疆场,长眠他乡。甚至到今天,他们的家人都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牺牲的,牺牲在哪里,长眠之所何在。

这是一组让人掉泪的数字。据民政部统计,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革命先烈,约有2000万人,有名可考、已收入到各级政府编撰的《烈士英名录》的烈士,仅有176万余人。不曾安享生活,不曾衣锦还乡,不曾青史留名,这些无名烈士,正是用这样的“不曾”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后人的安宁。

此时,记者不禁想起摆放在唐澍殉节处的那个花圈。

花圈虽小,却让人感到上面不仅凝聚着人们对烈士的敬意,更多的是今天对昨天的铭记。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诚哉斯言!

来源:寒岚藏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