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为啥反对沦陷区中国人讲日语?这个日本人算是说了句良心话

句子大全 2012-06-27 22:49:43
相关推荐

今天说一个日本科学家,长冈半太郎。

他的名字,你不太熟悉,但其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说过一句话,就是为了这句话,飞春读传有必要把他介绍给大家。

这句话就是:

“(对中国),日本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个国民和国家。必须充分考虑此国民的伟大之处,以及他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让其讲日语的事就算了吧!”

这是日本在沦陷区推行日语时,长冈说的一句良心话。待会儿我们详细讲其何出此言。现在我们先来看看他的一生。

沦陷区的日语学校

一、中国强,东方才是真的强。

中国强,东方才是真的强。

何出此言?

这是发生在长冈18岁那年的事。

长冈生于1865年的日本长崎县大村市。

1865,是日本江户末年,3年后日本进入明治时代,可见他是在倒幕运动、尊王攘夷的年月出生的。

没错,他的父亲就是倒幕运动中东征有功的监军,明治政府建立后,他分得东京一文官,从此荫翳妻儿,长冈一出生就站在老爹的肩膀上,注定要享受优质政府教育资源。

他的父亲常在东京、大阪等地工作,在明治政府全盘吸收西方文明的背景下,东京建起了全英文教学的小学,他父亲是有识之士,在长冈11岁那年,把他转到官立东京英语小学。

配图

16岁,长冈入东京大学预科班学习,重点学习物理。

翌年,顺理成章升入了东京大学理学部。

不过,在进入大学第二年,面临选择专业时,长冈犯了愁,因为他在大学从未听说有东方人在自然科学方面有重大成就的。

东方人有无研究重大科学的能力?

我能学好物理学吗?

自己一生在科研上有无潜力?

为了弄清这些事关自己一生前途和事业的重要疑惑,他决定休学,专门考察这个问题。

日本是一个外土文明舶来的国家,考察东方人的自然科学能力,日本历史文明不足为训,他于是把目光瞄准同文同种的中国,翻阅了中国大量古籍,如《庄子》《山海经》,深度查阅相关中国科学史。

当他发现中国人研究过北极光、精确记录过天体运动,还发明了指南针等,对人类做出过一系列领先世界的重大科技贡献后,他确定东方人在科研方面是有原创能力的。

这为他后来进击自然科学,树立了坚定的信心。

从此,他一生交付自然科学,相信自己精诚付出,必将在某方面有所突破。

我们常说,信心比金子都贵,长冈的信心,是从中国古籍中找到了最为珍贵的源泉。这种精神,从某一方面说,支撑着日本科研漫漫求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直至今天“称霸”诺贝尔奖。

为什么这样说?

我们下面就来看长冈的科研成就。

长冈

二、死前完成夙愿

长冈之于日本,如牛顿之于英国。

他从东京大学物理学专业一毕业,就升入该校研究生院,之后任副教授,然后又获得该校第3个与物理学有关的博士学位。

明治时期是日本科研迅速发展时期,优秀毕业生被公派到欧洲留学,这是日本后来科技崛起的基础。

长冈在德国、奥地利名校学习了3年,师从国际顶尖物理学专家,把先进的研究成果同步传播到了日本。

回来后,他就成了东京大学的首任物理学教授,正式开启了日本原子物理学的研究,此时,他才31岁。第二年,东京大学就改名为东京帝国大学。

长冈是日本物理学研究的第一代奠基人。

东京大学图书室

他在1903年,就预言了原子内质子的存在,并提出了类似土星运行的“原子土星模型”。不过,此时由于日本物理科研尚处“幼年”,没有资质和话语权,他发表的论文并没有得到西方重视。

7年后,英国卢瑟夫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与长冈的理论大同小异,却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长冈知道后,并没有在意,而是继续全身心投入到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中,他知道,培养更多的物理科研人才,才是日本多年后胜出的根本。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907年,他与其他人组成委员会,在日本仙台市创立了东北大学;

1926年,他从东京帝国大学退休,继续科研,就任理化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1931——1934年,他以年近古稀之年,作为首任校长,受命创立大阪帝国大学;

1943年,78岁的他还在发表论文;

1950年12月11日,他突然逝世,逝世前1个小时,他还在他的书房里埋头研究地球物理学。

长冈

他坚信东方人的智慧,是能够“打败”欧洲人。终其一生,他都在践行他年轻时决定投身科研时的誓言:

“没有理由让白人在每个方面都超前于我们……我希望能在10年或20年内(在物理学研究方面)打败那些白人。”

在长冈的那个年代,黄色和黑色在西方人眼中,曾经一度是“劣等”的,但长冈坚信“亚洲人在操守道德上胜于西方,尽管国家贫穷。”

长冈是个讨厌做官,厌恶追逐名利的人。他追求纯粹、认真的科研精神,可谓极致,他曾说:

“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有广阔的视野、敏锐的判断力和对事物的透彻理解,不能屈服,不能有一丝的松懈。

“那些看似专心工作,实则心不在焉,任何小事情都会让他们停下来去看、去听、去议论,甚至跑出去买东西的人,不要让他们在我们的工作间打扰我们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长冈一生虽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但他由于在世界享有声誉,在战前7次推举的诺贝尔人选,都无一例外,全部获奖。

75岁时,他推举了他的“徒孙”汤川秀树。这是他第一次推举日本人,未得奖。但在他逝世前1年,也就是1949年,他推举的汤川秀树,终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开创了日本物理学的先河。

终于,他看到了日本物理的科研成果,证明了自己19岁时就艰辛不渝的东方才智,了却了一生赶超西方的夙愿。

长冈

三、薪火相传的科研精神

仅仅说长冈是日本物理学之父,尚不足以了解他的影响力。

作为“祖师爷”,长冈在物理科研中,种下了一种精神,这种组团式、家族式、球队式的科研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日本科研,几十年后频结硕果。

都知道日本21世纪以来,19年拿了19个诺贝尔奖,距离“50年30个诺奖”的目标,已实现大半。而且6项诺贝尔大奖中,唯有物理学获奖最多。

长冈没有获得诺奖,或说诺奖与其失之交臂,有历史原因,有日本科技起步较晚的原因。但在战后至今,日本共获得11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5诺奖物理学得主

这里简单列举下他们的名单:

1.1949年的汤川秀树(京都帝国大学、大阪帝国大学)

2.1965年的朝永振一郎(京都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

3.1973年的江崎玲玉奈(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

4.2002年的小柴昌俊(东京大学)

5.2008年的小林诚、益川敏英(均为名古屋大学)和南部杨一部(美籍、东京大学)

6.2014年的赤崎勇、天野浩(均为名古屋大学)和中村修二(美籍、德岛大学)

7.2015年的梶田隆章(琦玉大学、东京大学)

还有一张他们之间关系的简要谱系图。

物理诺奖获奖人师承关系

从中可以看出,长冈半太郎作为第一代研究人员,直接培养了他的学生是仁科芳雄,还推举了他的“徒孙”汤川秀树。

仁科芳雄,就是为日本战败前研究原子弹的那个,他虽然也没有得诺奖,但他培养的学生汤川秀树和朝永振一郎以及坂田昌一,这3人中的前2个,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而这3人又分别培养出了南部杨一部、小柴昌俊、小林诚和益川敏英4个诺奖获得者。

2015年又获诺奖的梶田隆章,又是小柴昌俊的弟子。如此看来,日本诺贝尔物理奖,可谓代代相传,大有生生不息之势。

物理诺奖获奖人师承关系

据考,日本科研是团队合作式的,而非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甚至相互拆台,他们在团队内秉承自由、公平的学术氛围,没有先来后到之说,也没有严格的等级。

这种高度重视下一代培养的师承关系、集智攻关的“球队”式合作模式,是战后至今产生11个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重要原因。

在这方面,应该说,坚信一二十年“打败白人”的长冈,纯粹以科研为生命的极致追求长冈,开了个抱团取暖的好头。

四、为啥反对在中国推行日语?

说到现在,我们基本了解长冈的一生。

了解了其影响力之后,也方便我们理解他说的本文开头的那句话。

这段史料出自一个东京帝国大学当年的校报记者桥本正邦。

他在晚年时回忆时提到,1937年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推行日语教育计划,企图在控制区彻底普及日语,彻底实行“华北日本化”。

这就是军方和外务省推行的奴化教育。

沦陷区的日军

这个桥本正邦还算清醒,觉得这个计划很可怕,“这不是把在台湾实行的一套原封不动地搬到华北去了吗?”

他采访有关人物后,立即在《东京大学新闻》中重点报道出去。然后紧接着,请学校教授们谈观点。

当时的东大校长长与又郎说:

“不要再为了日本利益去妨害中国人的生活,而必须推动其生活向上发展。”

时任理学部的长冈半太郎名誉教授说:

“日本有必要重新认识中国国民和国家,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国民的伟大之处,以及他们对于世界文化的贡献。让中国人讲日语的事情就算了把,倒是日本人不说现代汉语是不行的,应该废除古汉语科目,学习现代中国语。”

长冈半太郎之墓

长冈能说出这段清醒、可贵的肺腑之言,我觉得可以从4方面来理解:

1、长冈18岁时对中国长达半年的研究,不但让他找回了科研的自信,也让他从中深刻认识了中国的伟大。

2、当时是1937年,长冈已经72岁,退休10多年,横跨江户、明治、大正和昭和4个年代,学贯中西,蜚声国际,所以内心所想能够直言相告,不遮掩,不畏权势,语气和篇幅,比校长都重。

3、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极其狂热,国内不容许出现质疑军部扩张政策的声音,可判处反动分子死刑的《治安维持法》已经实施2年,“特高警察”已经在监视重点人群,高校“书记官”们正在监督学生和教授的思想。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长冈并没有见风使舵,曲意附庸,而是直抒胸臆,批评当局,支持中国,要求日本当局反思,更可见一个科学家的坚守和坦诚。

4、在军国主义控制日本向法西斯绝路上狂奔时,在日本举国上下都被洗脑,都在狂热支持侵略扩张时,长冈等大学教授们却能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可见东京大学保持的学术自由是多么必要而可贵。

===================

参考文献:

白欣 周蕊《长冈半太郎:日本物理学的开拓者》(《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6)

方旭红《论“黄祸论”的形成根源及影响》(《 安徽大学学报》2005-02-28)

窦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合作与传承》(《物理教师》2016.6.5)

乌云其其格、袁江洋《谱系与传统》(《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7)

傅林《渗透战争》(《社会科学战线》2016.4.1)

(美)法兰克·吉伯尼《战争:日本人记忆中的二战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