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李鸿章出访美国 首次见到高楼大厦 说了一句令中国人心酸的话

句子大全 2012-06-18 21:48:52
相关推荐

引言

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大清王朝蓦然发现自己早已与世界脱轨,从梦中的天朝上国变为落后愚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存亡之际,自然不乏有学之士励精图治,企图振兴国家民族,而论及晚清政坛的名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鸿章必然是无法绕过的一个话题。或许在很多人眼中,李鸿章是个昏聩无能的卖国贼。

毕竟在历史上,李鸿章是当时清王朝外交方面的主要负责人。根据后世统计,李鸿章一生共签订了三十多个条约,几乎每次和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时,李鸿章都是清王朝的代表。但这并不意味着李鸿章就是奸臣国贼,这些不平等条约被签订的根本原因还是清王朝的无能战败。相反,作为外交重臣的李鸿章可谓是最了解西方列强的人。

最了解西方列强的人

在和列强打交道的时候,从日本侵占琉球、法国占领越南的一系列行动上,李鸿章便猜到列强很可能再次对清王朝下手,并深切意识到列强的真正威胁来自海上。因此李鸿章在19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海防论”,一直积极筹备资金,建议朝廷大力发展海军,计划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在他的努力下,中国近代海防战略成形,北洋水师正式成立。

北洋水师在成立之初就一跃成为亚洲最强的海上军事力量,在《美国海军年鉴》中更是被列为世界第九强大的海军。只可惜清廷内部积病已久,慈禧太后花钱如流水,却不愿在军事上过多投入。户部也多次以经费不足为由,不愿继续发展北洋水师,结果北洋舰队的建设不进反退,装备老化却无力维修,炮弹劣质还储备不足。没有朝廷的拨款。

李鸿章只能让天津的兵工厂加紧生产弹药,但这只是杯水车薪,等到甲午海战,虽有无数爱国将士浴血奋战,却也难逃覆灭一途。同时李鸿章也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为了改变清王朝积弱的现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众大臣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李鸿章曾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想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用以发展中国自己的工业体系,培养中国的工人和技师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为近代军工制造打下基础。中国近代四大军工企业中,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这三家都由李鸿章创办。在李鸿章的主持或参与下,中国的第一条铁路、第一所近代军校、第一家钢铁工厂、第一家机械工厂先后诞生。

在签订《马关条约》之后,李鸿章作为慈禧的替罪羊被钉上了耻辱柱,但已经年逾古稀的他依旧在为清朝这艘将要沉没的破船而努力。他选择出使游历西方各国,一方面是希望为清朝在国际上寻找强援,另一方面也是想要用自己的双眼亲自去看看西方国家的发展状况,看看清朝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在哪里。在此之前,清政府虽然也曾对外派出过使团,但李鸿章这样的重臣还是第一次被派遣出使。

出访美国

这一次的出使历时半年,行程九万里,先后到达了沙俄、德国、英国等欧洲强国。1896年8月26日,李鸿章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而美国对使团的接待规格之高也令李鸿章惊讶。李鸿到达当日,美国出动了30艘军舰在港口迎接,而且由于李鸿章和美国的已故前总统格兰特有过交流,美国特地派东部陆军司令卢杰将军和前总统格兰特之子在港口等待接人。

并且两人放下手中事务全程陪同李鸿章的美国之行。美国民众对李鸿章以他背后神秘的东方也非常感兴趣,在港口、在街道围观和欢迎使团的群众人山人海,可谓“万人空巷”,美国的各大报纸纷纷将李鸿章一行人的到来当作头版头条,一连数日,连李鸿章的衣食住行都能成为重要的新闻素材。当时正值美国白宫的夏休假期,但美国总统亲率一干要员去纽约接待了李鸿章。

并且在李鸿章计划想要去华盛顿参观国会后,当时正在避暑的其他官员为了得到和李鸿章见面的机会,纷纷结束假期,赶赴华盛顿。李鸿章的美国待了十天,在这段时间里,他接见了在美国的华人商人,在纽约等地发表了著名演讲,抨击了美国的排华法案和对华工的歧视,努力为在美华人争取权益,同时也表示欢迎外国的友人来清朝投资建设。

与此同时,美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也让李鸿章感到沉默。美国的建国时间非常短暂,不过一百年,但就是这短短的百年时间,就令美国站在世界强国之列。尤其是李鸿章第一次看到近现代的高楼大厦,这种建筑技术他闻所未闻,他从未想过世界上有人能将房子建得这么高,清王朝传统的木质结构建筑根本无法建造这样超过二十层楼的大厦。

单单就建筑方面的技术基础就远超了中国,而这只是美国人生活的一个缩影,对美国人来说是非常常见的事情。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美国在其他方面的发达程度恐怕更加难以想象,再联想到国内的落后,因此当时李鸿章非常沮丧,苦笑着说道:“我想我们大清朝还不能够建造这样的高楼。”

结语

以李鸿章的身份地位,说出这样的话来,实在令中国人不免感到心酸。不过回首今朝,中国已经从曾经的落后贫苦中走了出来,基建能力更是令世界瞩目,成为世界上高楼最多的国家,恐怕李鸿章当年也未曾想过会有这样一天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