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在清华感受文化 情怀与选择 ——《清华历史和清华精神》培训课上的心得分享

句子大全 2012-06-03 18:30:46
相关推荐

尊敬的徐老师:

您好!在分享我的学习心得之前,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全体学员向您鞠一躬,表达我们对您的尊敬。从您刚才的介绍来看,您应该跟我们在座的父辈是同龄人,我父亲今年78岁,曾经也是一位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此向您致敬。

非常感谢徐老师今天上午为我们奉献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从历史、人文、精神层面向我们介绍了清华。对我们来说,曾经一直觉得清华很牛。今天听了徐老师的课,不仅知道了清华确实很牛,而且还知道了清华为什么这么牛,我们每一个人都相信,今后的清华一定会更加的牛。

这次来北京,临出门前八岁的儿子问我又去哪里出差?我说去清华学习,然后简单地跟他介绍了清华大学。儿子说:“爸爸,今后我长大了也要去清华读书!”童言稚气,我看着儿子,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你今后若真能去清华读书,爸爸一定不会拒绝的。”

其实,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内心都曾有一个上清华的梦。即便我们此生未能正式上过清华,但我们内心仍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有朝一日去清华读书,替我们圆梦。前阵子,广西桂林一家普通的米粉店因为一张“停业通知”网上走红,老板骄傲地说,歇业是因为要送儿子上清华大学读书,暂停营业5天。网友都深为理解的笑了,还有人说,要是我儿子也考上清华,我得请人唱三天大戏,好好显摆显摆。

在这里,感谢清华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了本次培训课程,让我们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感谢中铁五局党委将我们送进清华培训,感受百年学府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也感谢田波班长让我上台来分享学习心得。今天我从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这几天在清华的内心感动。

一是文化。

大家通过这几天的培训,对清华的校训应该非常熟悉了。“自强不息,厚物载德。”这句话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校训源自1914年梁启超先生在清华以“君子”为主题的演讲之后。清华校风“行胜于言”始于1920年,正如徐老师所说,清华的文化里面有实干、务实之风。在这里我也向徐老师介绍一下。您刚才谈的“勇于跨越,追求卓越”是我们中国中铁的企业精神,我们中铁五局的企业文化是“敦本务实,行稳致远”。无论是五局的“敦本务实”还是清华的“行胜于言”,在务实这个层面,可以说五局与清华既是一脉相承,又是相互共融的。

除了校训校风,我还要跟大家分享清华校歌里的一句话: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立德立言”语出《左传》里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们要有高尚的品德,要有至善的言辞,有了这两点,才是我们青春飞扬的根基,才是我们舍我其谁的资本。无问西东,我的理解是无论外界如何跌宕起伏,纷繁复杂,我们每个人都要遵从内心,对自己真诚,坚守原则,唯有此,才能做到勇往直前、无问西东。

二是情怀。

(一)上世纪二十年代,正值民国初期。电影主人公吴岭澜考入清华的成绩是英文、国文第一,物理倒数。当时有人劝他读国文系,他仍然选择了理科,理由是在那个年代,学习成绩好的人都会选择去读理工科。直到1924年泰戈尔来清华,吴岭澜聆听了大师的演讲,一句“你明白你自己的内心吗?”心中疑惑豁然解开,让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于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改学国文并且后来在清华当了一名文学教授,教书育人。这就是清华学子的真我情怀。

(二)1940年代,正是西南联大时期。电影主人公沈光耀来自广东,家境殷实,只身来到昆明求学。面对他母亲千里迢迢赶来劝他回家时,即便慈母跟前,家训在耳,毅然选择投笔从戎,满腹经纶的大好青年,加入了最精英也是最悲壮的空军之中,在与日军决战时,沈光耀选择驾机与日舰同归于尽,在撞向日舰那一刻,他喊了一声:“妈妈,对不起!”自古忠孝难两全。这是清华学子的家国情怀。

(三)还是西南联大时期。因为当时校舍简陋,宿舍是茅草屋,窗户是木条,糊纸挡风。下雨的时候,雨水滴落在教室顶棚的声音很大,学生听不见老师讲课,老师也听不清学生的提问。怎么办呢?电影里身着长袍的教授一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静听雨声。顿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记得当初影院的观众却响起了阵阵掌声。这一幕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长袍教授是谁?可能是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西南联大,群星璀璨,高山仰止,是一代人的芳华,为什么会是清华?也只有在清华。彰显了大师的卓绝风骨与情怀。

三是选择。

徐老师在讲课中提到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三重境界,人生经过“立、守、得”三重境界之后,收获的往往是成功,在经历每一重境界过程中,我们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大家要慎重做好人生这道选择题,因为最终当你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我们的选择要经得起理性的思辨,经得起岁月的审视,经得起内心的拷问。

用理想引领选择。德国作家歌德曾说过:“人人心中有盏灯,强者经风不熄。弱者遇风即灭。这盏灯,就是理想。”无论是电影《无问西东》里主人公吴岭澜弃理从文、沈光耀投笔从戎,还是现实中清华朱自清宁可贫病而死也不领取美国救济粮、邓稼先跨越重洋毅然归国,他们所做的每一种选择,都闪耀着个人理想的光芒。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需要有理想引领我们前进。因为成功需要一个理想,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便索然无味,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用奋斗诠释选择。任何一种选择都意味着一种追求、一份承诺、一份责任。职业、婚姻、家庭都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守对责任的承诺,奋斗是对责任的最好回应。《成功是道选择题》这本书中写道:“选择很重要,但努力是做出选择的基础。只有先努力获得足够的人生积累,才有选择的机会和能力。”很多人只知道选择很重要,却不知道后半句:“不努力的人,连选择的资格都没有。”唯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该奋斗的年龄请不要过早选择安逸。

用匠心兑现选择。尽责尽善、精益求精是对职业选择的最好尊重,国家提倡“工匠精神”,2016年国务院把培养“工匠精神”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日本稻盛和夫曾说过:“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工匠精神是专注,像铁匠抡锤砸铁,纵使烟熏火燎、汗流浃背也一如既往,一锤接着一锤砸总会敲出精美的器具;工匠精神是严谨,木匠以角尺度量世界,一尺一寸在他眼中都有规定,毫厘之间便是严谨,每一块木头之间的衔接才能做到严密契合,每一件作品才显得精致无暇。

用底线约束选择。我们为美好的理想而来,为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为家庭的幸福、为个人的成长而不断努力。但是很多人因为底线的失守,追梦之路半途而废。原本相近的起点,相近的本性,为何会渐行渐远甚至是南辕北辙?原本曾经的同窗,曾经的同事,经过岁月的洗礼,有的踏马看长安,有的铁窗困囚徒。在纷繁复杂的选择中,有人选择遵守规则,有人选择逾越红线。中纪委纪录片《永远在路上》,那么多高级干部出事,从来都不是上天的安排,他们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点一点出现了选择性偏差。

用文化升华选择。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读很多书,拥有很高的文凭,和有没有文化,有时完全是两码事。比如疫情期间我们听到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照两乡。”这几句诗是不是很美?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可惜这些诗却是源自日本人之口。没有文化,我们连喊口号都喊不赢别人,当别人从我们老祖宗的《诗经》里找寻文化,我们还一直停留在“加油、不哭、雄起”。有文化和没文化的人看世界的视角都不一样:他们看见夕阳余晖和飞鸟时,想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好多鸟,好好看。他们陷入思念和忧愁时,想的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不是:蓝瘦,香菇。很多时候文化是一种隐性的存在,是一种人生的准则,也许看不到,但很重要。它会让你思想更丰盛、选择更高级、做事更自主、生活更充满情趣,能让自己内在力量更强大。

今日的清华,已经拥有了百年的人文积淀。我们欣逢其时,有幸在这里聆听今日清华老师的培训,这段经历也是我们的高光时刻,美好而难忘。虽然受疫情影响,我们没能走进清华园,但我们早已将自己当作了清华的一份子。以清华之名,传承文化,追求情怀,无悔于我们当下的每一个选择。

最后,选用尊敬的朱镕基总理在清华百年校庆时的题词,送给在座的每一位清华同学:“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

二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 杨荣

原标题:《在清华感受文化、情怀与选择 ——《清华历史和清华精神》培训课上的心得分享》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