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人生哲理经典语录100句: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

句子大全 2012-05-21 06:26:24
相关推荐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名句的诞生

孟子见梁惠王1。王曰:“叟2!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3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4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5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6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7。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8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9。未有仁而遗10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梁惠王:就是魏惠王,战国中期魏国国君,名罃,惠是他的谥号。因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2·叟:老人,对年长者的尊称。3·亦:只、只要。4·士庶人:士人和庶人。士人即学者、为官者,庶人即老百姓。5·交征:相互争夺。征,取。6·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7·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8·苟:如果。9·餍:音yàn,满足之意。10·遗,遗弃、抛弃。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开口闭口都是利字呢?只要讲仁义就对了。像大王您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们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上上下下相互争权夺利,国家能不危险吗?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拥有的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抛弃父母,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所以,大王只要谈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名句的故事

《孟子》一书,开宗明义第一章谈及的便是孟子有名的“义利之辨”。这种观点,可以说是由孔子开其端,因为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便曾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之后的荀子也继承此说,在他的《荀子·大略篇》中如此写道:“盛世重义,乱世重利。”

“君子不言利”一直是儒家的传统,不仅儒学的三位大家孔子、孟子、荀子都曾先后且深入地谈到“义”与“利”的区分及利弊,并史学家司马迁也说自己每回读“孟子见梁惠王”这章时,总会发出如此感叹:“利实在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啊!”

确实,以“利”为出发点,人们便会为了追逐利益而致使良知蒙昧。良知一旦蒙昧,任何人只要在利益的驱使下,都有可能做出不义之事,甚至于危害社会,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儒们如此重视且强调“义”与“利”的区隔。

可以这么说,“义利之辨”其实正代表着一个人的价值观,也代表着一种价值观的抉择,是先秦儒家“重德行、轻利害”的一个源头,在儒家的体系中非常重要,直到今天,都被认为是儒学的核心义理之一。

朱熹《孟子集注》里说得更直截了当,认为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而孟子之所以说得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都唯利是图,根本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

如此语重心长又振聋发聩的警言,怎能不让人深自反思呢!

历久弥新说名句

无论古今中外,见“利”忘“义”的例子可说是不胜枚举,归根究底,这全是由于人们太在乎切身的利益,而将仁义道德等善良德性全部弃之于脑后。

但若我们仔细想一想,其实孟子积极想说服梁惠王所说的“仁义而已矣”,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利”于天下、“利”于百姓,只不过这个“利”是“大利”,与梁惠王那种短视且急功近“利”的“小利”不可同日而语。并且,施行仁义做起来不仅不必劳民伤财,更不必外求于人,只需反求诸己。由自己本身做起,将仁德广披众人,自然天下就会稳定,百姓就能安康。

前美国总统肯尼迪说过一句名言:“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我们若深思其意,便可发现其实这句话与孟子的“何必曰利”之语背后都具有相同的意涵,也就是皆先重视自我要求,直至尽己所能、无愧于心后,方才再论其他。

直至今日,“何必曰利”常常单独被提领出来,作为一种表达“行某事、非为利”的立场,而不再与“仁义”二字捆绑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企业主在赞助某些商业活动时,总口口声声对记者们说“何必曰利”,就像中国大陆一家烟厂总裁在赞助西班牙某知名足球队时,打出的口号便是:“赞助皇马‘何必曰利’。”但其实明眼人皆知,若不为利,所为为何?

如果孟子知道自己当初那样铿锵有力的“何必曰利”之语,在今天居然被人当成一种“看似俨然”却“其心昭著”的博取声名之语,真不知道老先生会作何感想。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名句的诞生

无恒1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2辟3,邪侈4,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5之,是罔6民也。

———梁惠王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恒:常、一定的。2·放:放荡。3·辟:同“僻”,与“邪”同义。4·侈:不依制度、胡行乱为。5·刑:动词,加以刑罚。6·罔:同“网”,罗网之意,此处意指张网罗织、陷百姓于绝路。

没有稳定的资产作为生活保证,却又要求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恐怕只有贤达之人才能做到这点。一般的民众,假如没有稳定的资产收入,便会心神动摇。一旦心神动摇,便会放纵、骄奢、奸诈、欺骗,无所不为。等人们真的犯了罪,国家便用严峻的刑罚加以惩罚,这其实等于是国家张网故意去引导民众犯错而后又逮捕他们。

名句的故事

孟子对齐宣王的“王道”课程,以分析当时的大势为始,以具体的实施细则为终。

当其时,天下像齐国一样方圆千里的共有九个国家,齐国只占其中的九分之一,想单靠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去让其余八个国家臣服,自然是痴人说梦。正因如此,所以孟子的游说之辞———让天下做官的人都在齐国朝廷有立足之地、让天下种田的人都想在齐国的土地上耕种、让四方的商人都想在齐国的城市里做生意、让旅行的人都想走在齐国的大道上、让天下痛恨自己国君的人都跑来向齐宣王诉苦……在极大的程度上让齐宣王看到了希望,也造成了他心中对以“仁政”一统天下的向往。

至此,齐宣王已几乎完全接受了孟子的游说,因此便开始虚心地请教,希望孟子能将“仁政”该如何施行的方式一五一十告知他。眼见自己的“游说”工作已具成效,孟子自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想法一一道出,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前提便是:让老百姓保有自己固定的财产。因为人民没有固定的财产,就不会有固定的道德追求,而没有了道德追求,便会胡作非为,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温饱”,可以说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与权利,若连这种最基本的权利都丧失,要求道德未免太苛刻。我们都知道,孟子一向提倡“性善”,也就是认为世上所有人本性都是纯善的,但这其实只是一种理念。因为若在生活都不得温饱之时,还要求坚守个人的道德操守,不仅过于苛刻,也是一种不实际的幻想,所以在这一点上,孟老夫子还是看得相当透彻的。

历久弥新说名句

孟子“有恒产才有恒心”的说法,虽然无法概括社会动荡的所有原因,但却足以说明某些确实存在的问题。《管子·牧民》篇中所提及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之说,便与孟子的观点相契合,皆是认为若能先满足百姓的温饱问题,那么许多社会问题也有可能迎刃而解。

古希腊时代的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中产阶级不发达是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因为当中产阶级弱小无力并且组织很差时,国家就会分裂为穷人和富人,由于二者是天然的敌人,所以在政治上往往会互相排斥,很难妥协,并由此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并且他还发现,古希腊民主的发达与中产阶级的崛起有很大关系。

姑且不论东西方政治体制的差异,但孟子与亚里士多德至少在“财富的平均分配足以维持社会稳定”这点上,看法是相类似的。

时至今日,孟子当年的观点依然让不少领导人深记在心。就像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他在担任新加坡总理之初,着实为国民缺乏国民意识而苦恼不已。有一天,当他苦苦思索治国之道时,突然看见一个男人拼命地追赶一扇被台风刮跑的门板。这个画面让李光耀先生突然间有所体悟:这个男人家的门板能被风刮走,显然是个穷人,一个穷人为了一扇门板都能如此拼命,假如他有更多的家产,那一定会为维护这个国家而拼命。从此,李光耀明白自己的使命就是要让每个新加坡人都积累起财富,都有一栋美好的房子,如此一来,国家方能走向安定。

除了用在治国之道上,孟子“有恒产才有恒心”的观点也被不少人拿来作为“高薪养廉”也就是培养廉正官员的一个基本论点。因为这些人认为“高薪”可以“养廉”,只要能提供给官员优裕的生活条件,必能让官员们“不必”去犯某些罪恶。

当然,高薪是否真能养廉,而多高的薪水才能养廉都让人莫衷一是,但领导者在制订国策计划时,能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而先由富国、富民的角度出发,绝对会是全民之福祉、治国之良策。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1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2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滕文公章句下

完全读懂名句

1·攘:侵占。2·损:减少。

孟子说:“有一个小偷,每天都偷抓一只邻人养的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君子应该做的事情。’小偷便回答:‘那先让我减少好了,我改成每月只偷一只鸡,明年才完全不偷鸡。’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需要等到明年呢?”

名句的故事

长篇大论的说教,有时候不如一个短篇的寓言故事,更可以发挥说理的功效。战国时代游说之风盛行,国君如何消化、吸收这么多策士的长篇大道呢?就是运用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我们不要以为孟子总是出口成章、非天地君亲师不谈,他可是一个说故事的高手!

当时宋国大夫戴盈之跟孟子谈论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提出税捐之于百姓的负担,可能过重了些,戴盈之也认为这是事实。他便对孟子表示:“要仅仅征收十分之一的田赋,以及免去关卡和市场的税捐,这两项政策今年还不可能实行。这样好了,今年先稍微减轻一些税额,明年再来停止这些税收。”

孟子是聪明人,马上就听出戴盈之只是在说场面话,想要敷衍他,他并没有戳破对方的意图,随即想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偷,每天都偷抓一只邻人养的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君子应该做的事情。”小偷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但是没有把握改掉这个毛病,便对朋友说:“那先让我减少好了,我改成每月只偷一只鸡,明年才完全不偷鸡。”如果已经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需要等到明年呢?戴盈之听完之后,知道孟子是在嘲讽他,不禁感到羞愧,很快地向孟子告辞了。

历久弥新说名句

孟子的寓言故事生动幽默,听起来荒唐,却是我们人性的真实写照。后人便用“月攘一鸡”,形容一个人没有痛改前非的决心,宁可姑息自己的毛病。例如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记载:“今人多是安于所不安。做些事,明知事不好,只说恁地也不妨,正所谓‘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者也。”世人的习惯就是明明知道有问题的事情,也会先安慰自己没关系,等晚一点再改过来就好。

清人包世臣在《复桂苏州第二书》中,谈论漕运管理问题,特别是关于请托、贿赂等行为的杜绝。他建议:“然而世臣在新喻办漕,恪遵漕运则例,禁绝浮勒;此时为阁下谋,仍不外于浮勒,月攘一鸡。论者必讥其不恕,然审时度势,非此断不能行。”浮勒就是滥收赋税的意思。包世臣以为,要禁绝请托、贿赂,要先从漕政赋税的减免开始做起,而且是“月攘一鸡”慢慢地减少。由于“上行下效”的关系,政府既然敢收这么多的税捐,下面的人当然也敢开口要钱,所以要移风易俗,就要先从漕政的制度改革起。

宋朝文人苏辙在《缴驳青苗法疏》文中谈及宋朝“熙宁变法”中“青苗法”的施行问题。他说:“青苗之事,乃犹因旧稍加损益,欲行

臂徐徐、月攘一鸡之道。”原来,苏辙认为宋神宗、王安石实施青苗法,只是先把旧制内容稍作修正后就实施,就好像“月攘一鸡”的方式一样,是不可能有效果的;因此他认为不如不要施行青苗法。可见,政府实行政策必须要审时度势,避免“月攘一鸡”的弊端,才不会有“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的笑话出现。

最近播出,为了防止诈骗集团继续利用金融卡转账的手段骗取钱财,因此规定即日起金融卡转账每户每天限一万元,这个消息一释出,遭到不少反对的声浪,因为这样会妨碍到有人缴交上万元以上的信用卡费。虽然这是政府对人民的美意,然而,民间的反应是:这样的限制,只能让歹徒由“日攘一鸡”变成“月攘一鸡”而已。正本清源之道应该是打击罪犯、消弭诈骗才对啊!

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名句的诞生

曰:“缪公1之于子思2也,亟3问4,亟馈5鼎肉6。子思不悦7。于卒8也,摽9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10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11。’盖自是台12无馈也。悦贤不能举13,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万章章句下

完全读懂名句

1·缪公:名显,鲁缪公是鲁国国君。2·子思: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之孙,孟子之师。3·亟:音jì,屡次、每每。4·问:问候。5·馈:音kuì,致赠、赠送。6·鼎肉:熟肉。7·悦:高兴。8·卒:最后,末了。9·摽:音biāo,挥之使离去。10·稽首:稽首,古代跪拜礼,行礼时两手拱至地,头至手,不触及地。11·畜伋:饲养。12·台:始。13·举:用。

孟子说:“鲁缪公对于子思,多次问候,多次赠送肉食。子思很不高兴。最后,把缪公派来的人赶出大门外,面朝北跪下磕头,然后拱手拜了两拜,拒绝接受礼物,说:‘如今才知道君王是把我当犬马一样畜养的。’从此以后,缪公就没再给子思送东西了。喜爱贤士,却既不提拔任用他,又不能按恰当的方式供养他,能说是喜爱贤士吗?”

名句的故事

万章是孟子的学生,他很喜欢质疑究竟圣贤是不是真的圣贤。曾问过孟子为何舜娶妻未事先禀告父母?当处处想杀他的弟弟过世时,舜的眼泪是真的还是假的?孔子怎么可以住在小人宦官廱疽的家里?

不过这一次没有圣贤让他质疑,他只是很困扰,“如果国君送他礼物,他到底该不该拿呢?”不知道是不是刚好有人送礼物给万章。不过任何问题都难不倒孟老师,孟子回答说:“如果是周济救急就可以拿,但如果是赏赐就不能取。”万章不懂,孟子继续解释说:“守门打更的人都有一定的职务,因此靠国君供养,没有一定的职务而接受上面的赏赐,这是不恭敬的。”

万章又不放弃,问:“如果是救济赠送,那么可以常常拿吗?”这时,孟子就举出自己的老师子思的例子来说明,因为刚好鲁缪公就常常送肉食给子思。第一次,子思感激地接受了,并礼貌地道谢。第二次,还是行礼如仪。到了第三次,子思就不大高兴,把使者赶出门。

为什么子思会不大高兴呢?原因是他觉得鲁缪公光是养他,却不任用他、叫他做事,这种对待方式,就像在对待牛羊一样,只是在饲养家畜,而不是当成人才在尊敬与使用。

不知道万章心里是不是很想收下礼物,因此他还是不放弃:“那么国君想要供养君子,应该怎样做才算是适宜的供养呢?”孟子就举出尧对于舜的例子:“尧派自己的九个儿子去侍奉舜,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百官、牛羊、粮食都齐备,在田野中供养他,然后提拔他,让他居于很高的职位。所以说,这是天子诸侯尊敬贤人的正确方法。”不过,要像尧对待舜一样,这样的礼物才能接受,恐怕没几个人可以得到。

历久弥新说名句

“悦贤而不能举”,轻则丧失一名人才,重则可能种下日后国破家亡的悲惨命运。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商鞅年轻时在魏国宰相公孙痤门下当家臣。公叔痤夙知商鞅胸怀韬略,志向高远,不是甘居人下之辈,日后必定大有作为。一日,公孙痤向前来探视的魏惠王举荐商鞅,可是魏惠王对商鞅一点都不感兴趣。于是,公叔痤只好面色凝重地说:“如果您老确定不任用公孙鞅(商鞅的本名),就请把他杀掉吧,千万不能让他出我魏国之境,因为恐日后此人成为魏国大患。”魏惠王只是点点头,随即离去。

魏惠王一走,公孙痤又后悔了,急忙召见商鞅,叫他赶紧逃命。卫鞅听完缘由,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他都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可能听您的话杀了我呢?”果不其然,惠王一离开就对身旁的侍臣说:“公叔痤病糊涂了,可悲啊,居然要我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一个家臣公孙鞅,真是太荒谬了!”后来公孙痤死后,魏惠王果然既不任用商鞅,也不杀他,就让他悬置在那里。

后来秦国的秦孝公上台,发布求贤令。商鞅听到消息,头也不回地西奔而去。之后果然成为秦国的宰相,大展抱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秦国变成一个超级强国。而命运罗盘的指针终于指回魏国,魏国成为秦国觊觎的对象,商鞅率领大军压境,魏国一败涂地,不得不割地求合。这时魏惠王才想起公叔痤的先见之明,而后悔当初“既不悦贤又不能举”!

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名句的诞生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1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2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置邮:置和邮都是名词,相当于后代的驿站,这里指传递之意。2·倒悬:倒转吊起,比喻困苦。

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现在这个时候,若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能施行仁政,那老百姓心中的开心,就如同倒吊的人被解救出来时一样。所以,只做古人一半的事,便可以得到双倍于古人的功绩,也只有这个时候才行啊!

名句的故事

在孟子的时代,虽然群雄争霸,但是其中最有潜力与实力的,莫过于齐国。

在夏、商、周三代的极盛时期,领土范围都没有超过千里,可当时齐国的领地却早已不只千里,并且四境之内鸡犬相闻、人口繁多、军力强盛,不用担心邻国的入侵,也不必刻意去扩张领土。

正因为此,所以孟子认为此时的齐国已具备了称霸天下的条件,只要能在国内施行仁政,将齐国百姓安和乐利、衣食无缺的情况让人知晓,自然四方邻国都会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顺,根本不需再花费一兵一卒。所谓的“事半功倍”,就是若齐国施行“仁政”所能得到的最大功效。

就是看到了齐国的势不可当,也难怪孟子对那位有众多小毛病的齐宣王寄予厚望,多次对他阐述行仁政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毕竟在一个将成气候又孺子可教的君王身上下工夫,总比四处游说众多尚不成气候又没诚意的君主、“乱枪打鸟”的方式来得有效率。

由孟子的言语及行为来看,重点培养齐宣王确实是他亲身施行“事半功倍”的有效范例,在分析既有情势、把握机会以及精确对症下药这几点上,孟子可是一点不含糊。

历久弥新说名句

自孟子说出“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之语后,“事半功倍”便成为一个著名的成语,意指费力少而功效大,并被后人广泛地运用着。例如《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四回:“倘若我找着这个姑子,托他经手,一定事半功倍。”归根究底,讲的就是所谓的“效率问题”。

但其实要达成“事半功倍”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具备观察、分析情势的清晰头脑,如此一来才能把握住最好的出手时机,让想达成的目标顺利完成。

与“事半功倍”相反的恰恰便是“事倍功半”,也就是在费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后,但所收获的结果还不如平常的一半。之所以如此,一方面自然是因为没有看清形势,另一方面则由于办事的方法错误,致使工作效率受到影响,西方俗谚:“get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也是表达同样的意思。

在求学期间,“事半功倍”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因此大家应该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最佳的学习时间点,如此一来,才能以最少的时间达成最高的读书效率。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鱼,我所欲1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2,舍3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欲:期望、希求。2·兼:同时、一起。3·舍:放弃。

孟子说:“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能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义。”

名句的故事

在本篇名句里,孟子讨论如何做选择的问题。到底是生命比较重要,还是义理比较重要?喜欢讲严肃大道理的孟子,却常常能够利用生动活泼的比喻,来传达他的想法。这次他用的比喻是鱼和熊掌这两种食物。

他说:“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能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义。”

不知道鱼与熊掌是否真是孟子最爱的食物,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能既吃鱼又吃熊掌。总之“鱼与熊掌”的抉择,已经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难题。但是孟子的重点不是在于食物的选择,孟子想强调的是“舍生取义”———正义比生命更重要的概念。他认为不义之财、不义之食,是宁可饿死穷死,都不可以拿的。

历久弥新说名句

人生的复杂就在于必须有所取舍、必须做选择。不仅在中国有“鱼与熊掌”的抉择。在西方也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孟子主张要选择熊掌放弃鱼、要选择仁义放弃生命,《礼记》里面曾记载一个故事,不知道算不算是“舍生而取义”呢?

齐国遭到饥荒,黔敖准备了食物在路边赈济饥民。一个人饥饿不堪地走过来,黔敖连忙左手端饭、右手端汤冲那人喊道:“喂!过来吃!”那人瞪着眼睛对黔敖说:“我正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尽管黔敖再三向他道歉,那人仍然坚决不吃,直到饿死。

“舍生取义”是一种选择,人每天都要面临各式各样的选择、决定。不只人有选择的困扰,动物也有。《伊索寓言》记载了关于一匹马的选择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赶着一匹马和一头驴子上路。路途中,驴子对马说:“求求你,我快不行了,我快累坏了。如果你能帮我分担一点东西,就能救我一命。”马选择拒绝。后来,驴子就精疲力竭而倒地、一命呜呼。于是,主人就把所有的货物,包括那张驴子皮,都放在马背上。这时,马悲伤地说:“真是悔不当初!早知道我就做另外一个选择了。现在不但得驮上全部的货物,还又多加了一张驴皮。”不只动物,很多人也常常自以为是,自以为做了最聪明的算计与选择,结果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位卑而言高,罪也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仕1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2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3击柝4。孔子尝为委吏5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6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7而道不行,耻也。”

———万章章句下

完全读懂名句

1·仕:做官。2·辞:拒绝,辞却。3·抱关:守门的小卒。4·击柝:打更;柝,tuò,指打更用的梆子。5·委吏:管仓库的小吏。6·乘田:管苑囿的小吏,负责牲畜的饲养和放牧。7·本朝:朝廷。

孟子说:“做官不是因为贫穷,但有时也是因为贫穷;娶妻不是为了孝养父母,但有时也是为了孝养父母。因为贫穷而做官的,便应该拒绝高官而做小官;拒绝高薪而只受薄禄。不做大官做小官,不要高薪要薄禄,做什么比较合适呢?比如说做守门打更一类的小吏。孔子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说道:‘出入的账目清楚了。’又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说道:‘牛羊都长得很壮实。’地位低下却议论朝廷大事,这是罪过;身在朝廷做官而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是耻辱。”

名句的故事

在一个官僚层级体制中,每个人有一个角色与位置,“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守门打更的不能去打仗,打仗的不能去收税,收税的不能去看病,看病的不能去当皇帝。孔子严守这个分际,当他管理仓库时,他每天会说的话就只是:“出入的账目清楚了。”当他去照顾牲畜时,他就说:“牛羊都壮实了。”

孟子认为,处于低下的位置,却去发表上位者的言论(位卑而言高),是一种罪过。至于那些“位高而言卑”的人,身处于上面的重要位置,却尽说一些不重要、不认真的话,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身在朝廷做官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孟子认为,这也是一种罪过。身处高位的人,他的责任与影响力更为重大,如果不能好好扮演、发挥自己的角色、任务,将使整个社会人民都受其牵累,因此是一种更大的罪过。所以,孟子认为如果身居高位却未能抱持理想抱负,未能有所发挥,那么最好就只当一个小官,影响力有限,危害也就不至于太大。

因此孟子才说:“因为贫穷,而不是因为抱负而做官的,便应该拒绝高官而做小官;拒绝高薪而只受薄禄。”现在,“位卑言高”已经变成一句常用的成语,谓在下位者而议论高官主管的政事,比喻超越本分而议论。

历久弥新说名句

姑且不论“位卑而言高”是否是一道德上的罪,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法律上,它确实是一真实存在的罪。清朝乾隆时期,有一位官员叫做卢家元,他治官认真,持身严谨,以“下济苍生”、让百姓安居乐业为施政的目标,因此甚得百姓爱戴与尊敬。他曾经被委派监督兴修黄河防汛工程,不顾自己已66岁的高龄,多次带领下属实地勘察,认真审定施工方案,亲自深入筑堤工地现场,督促工期进展和工程质量,全心全意地投入修堤防汛之中。经他监督修筑的防洪大堤,不但品质优良,牢实坚固,而且还节省白银几万两。

卢家元为官清正,先后三次向朝廷上万言书,抨击时政,怒斥贪腐,情词激切,被朝廷以“位卑言高”之罪,革职并下贬到关外。后来因为大学士朱王圭的力保,道光帝才下诏特赦卢家元“位卑言高”之罪,并晋升为宜昌知府。

而宋朝的爱国大诗人陆游也曾说:“位卑未敢忘忧国。”如果“位卑言高”是不好的,但是至少相较于“位高而不知所云”,后者的责任与可能的罪过,是远远大于前者的。其实只要一个社会每个人都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管位卑位高都能各言其言,如此一来,国家社会便能运作顺利。

关于“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的齐景公得了肾炎,已经数十日卧床不起了。某天晚上,他突然梦见自己与两个太阳搏斗,结果败下阵来,惊醒后吓出一身冷汗。

第二天,晏子来拜见齐景公。齐景公将这个梦告诉晏子,并害怕地说道:“这是不是我要死了的先兆呢?”晏子想了想,就建议齐景公召一个占梦人进宫,听听他是如何解这个梦。

而占梦人进宫后的回答是:“您所患的肾病属阴,而双日属阳,一阴当然难敌二阳,这个梦说明您的病很快就会好了。”齐景公听完,大喜过望。由于担心焦虑不再,加之合理用药和改善饮食,不出数日,果然病就好了。

为此,他决定重赏占梦人。可是占梦人却对齐景公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晏子教我这样说的。”齐景公又决定重赏晏子,而晏子则说:“我的话只有由占梦人来讲,才有效果;如果是我直接来说,大王一定不肯相信。所以,这件事应该是占梦人的功劳,而不能记在我的名下。”

宰相就是宰相,占梦人就是占梦人。什么角色说什么台词,一出戏才能完成。

位卑而言高,罪也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仕1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2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3击柝4。孔子尝为委吏5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6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7而道不行,耻也。”

———万章章句下

完全读懂名句

1·仕:做官。2·辞:拒绝,辞却。3·抱关:守门的小卒。4·击柝:打更;柝,tuò,指打更用的梆子。5·委吏:管仓库的小吏。6·乘田:管苑囿的小吏,负责牲畜的饲养和放牧。7·本朝:朝廷。

孟子说:“做官不是因为贫穷,但有时也是因为贫穷;娶妻不是为了孝养父母,但有时也是为了孝养父母。因为贫穷而做官的,便应该拒绝高官而做小官;拒绝高薪而只受薄禄。不做大官做小官,不要高薪要薄禄,做什么比较合适呢?比如说做守门打更一类的小吏。孔子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说道:‘出入的账目清楚了。’又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说道:‘牛羊都长得很壮实。’地位低下却议论朝廷大事,这是罪过;身在朝廷做官而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是耻辱。”

名句的故事

在一个官僚层级体制中,每个人有一个角色与位置,“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守门打更的不能去打仗,打仗的不能去收税,收税的不能去看病,看病的不能去当皇帝。孔子严守这个分际,当他管理仓库时,他每天会说的话就只是:“出入的账目清楚了。”当他去照顾牲畜时,他就说:“牛羊都壮实了。”

孟子认为,处于低下的位置,却去发表上位者的言论(位卑而言高),是一种罪过。至于那些“位高而言卑”的人,身处于上面的重要位置,却尽说一些不重要、不认真的话,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身在朝廷做官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孟子认为,这也是一种罪过。身处高位的人,他的责任与影响力更为重大,如果不能好好扮演、发挥自己的角色、任务,将使整个社会人民都受其牵累,因此是一种更大的罪过。所以,孟子认为如果身居高位却未能抱持理想抱负,未能有所发挥,那么最好就只当一个小官,影响力有限,危害也就不至于太大。

因此孟子才说:“因为贫穷,而不是因为抱负而做官的,便应该拒绝高官而做小官;拒绝高薪而只受薄禄。”现在,“位卑言高”已经变成一句常用的成语,谓在下位者而议论高官主管的政事,比喻超越本分而议论。

历久弥新说名句

姑且不论“位卑而言高”是否是一道德上的罪,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法律上,它确实是一真实存在的罪。清朝乾隆时期,有一位官员叫做卢家元,他治官认真,持身严谨,以“下济苍生”、让百姓安居乐业为施政的目标,因此甚得百姓爱戴与尊敬。他曾经被委派监督兴修黄河防汛工程,不顾自己已66岁的高龄,多次带领下属实地勘察,认真审定施工方案,亲自深入筑堤工地现场,督促工期进展和工程质量,全心全意地投入修堤防汛之中。经他监督修筑的防洪大堤,不但品质优良,牢实坚固,而且还节省白银几万两。

卢家元为官清正,先后三次向朝廷上万言书,抨击时政,怒斥贪腐,情词激切,被朝廷以“位卑言高”之罪,革职并下贬到关外。后来因为大学士朱王圭的力保,道光帝才下诏特赦卢家元“位卑言高”之罪,并晋升为宜昌知府。

而宋朝的爱国大诗人陆游也曾说:“位卑未敢忘忧国。”如果“位卑言高”是不好的,但是至少相较于“位高而不知所云”,后者的责任与可能的罪过,是远远大于前者的。其实只要一个社会每个人都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管位卑位高都能各言其言,如此一来,国家社会便能运作顺利。

关于“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的齐景公得了肾炎,已经数十日卧床不起了。某天晚上,他突然梦见自己与两个太阳搏斗,结果败下阵来,惊醒后吓出一身冷汗。

第二天,晏子来拜见齐景公。齐景公将这个梦告诉晏子,并害怕地说道:“这是不是我要死了的先兆呢?”晏子想了想,就建议齐景公召一个占梦人进宫,听听他是如何解这个梦。

而占梦人进宫后的回答是:“您所患的肾病属阴,而双日属阳,一阴当然难敌二阳,这个梦说明您的病很快就会好了。”齐景公听完,大喜过望。由于担心焦虑不再,加之合理用药和改善饮食,不出数日,果然病就好了。

为此,他决定重赏占梦人。可是占梦人却对齐景公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晏子教我这样说的。”齐景公又决定重赏晏子,而晏子则说:“我的话只有由占梦人来讲,才有效果;如果是我直接来说,大王一定不肯相信。所以,这件事应该是占梦人的功劳,而不能记在我的名下。”

宰相就是宰相,占梦人就是占梦人。什么角色说什么台词,一出戏才能完成。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