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超越雅俗——与著名学者孔庆东博士的对话(图)

句子大全 2012-05-16 04:30:45
相关推荐

超越雅俗——与著名学者孔庆东博士的对话(图)

(2005-04-17 08:47:14)

■时间4月13日

■人物孔庆东

■采写记者周洁 通讯员李俊兰 李平

■摄影记者萧颢

对话背景

4月12日、13日,“北大醉侠”孔庆东,带着《鲁迅的智慧》与《老舍的大众化意义》讲义,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在该校掀起了两场人文风暴。教室内座无虚席,过道、讲台边、门口挤满了人,窗户上都扒着聆听讲座的学生。孔庆东用其特有的“孔氏幽默”,睿智的语言,磁石般吸引着每一位听者,笑声、掌声此起彼伏。孔庆东身上发散出的浓浓书卷气,更让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绵绵伟力。

人物介绍

窗台上扒满听讲座的学生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著作有《北大往事》、《47楼207》、《黑色的孤独》、《口号万岁》、《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等。

【武侠有俗亦有雅】

问:前不久,围绕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的章节,入选中学教材的课外读本,爆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口水大战。你是学者,又是“金迷”,怎么看?

孔:金庸的读者量当今天下第一,有华人处,便有金庸小说,地域之广超过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柳永。“金迷”如此之众,所以有关金庸小说的动态信息自然广受关注。

我本人和其他一些文学研究者从上世纪末的1998年、1999年就提出:金庸小说应该进入中学语文教材。2003年,我参与编辑的《高等语文》,是大学的正式教材,已收入了“萧峰之死”这一章节。

问:我们注意到不少反对意见来自家长,他们担心武侠小说“打打杀杀”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孔:中学语文课本还节选了《红楼梦》和《水浒》片断,如果按这样的担心,学习《红楼梦》就要早恋了吧?学《水浒》就教人打架了吧?

问:据说,你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曾担任过三年语文教师。如果你今天仍然是中学语文教师,你赞同《天龙八部》第41回这个章节入教材?

孔:说来很巧,十几年前我在中学教书时就开过金庸小说讲座。我刚到中学,校领导对我说同学们总是看金庸小说。课堂上我就宣布支持学生看金庸,但必须光明正大地看,偷着看说明你认为它见不得人。我还专门组织全班学生讨论金庸小说,然后让他们用三五百字“仿写”一段武打场面。要求写的那个武打场面,要打出性格,打出文化。

问:效果怎样?

孔:非常好,有的把武侠写得很神秘;有的写人物性格;还有的模仿金庸小说的那种氛围、味道等等……

问:社会上对武侠小说有看法已久,觉得武侠小说再好也是通俗小说,思想境界低,难登大雅之堂。

孔:任何一个领域,精品都是少数。好与不好,就是看它是不是人的文学,它是不是以人性为重,以人的生命为重,以人道主义为重。

问:你的博士论文《超越雅俗》,就是专门研究文学作品“雅俗”问题的,能做一点通俗的阐释吗?

孔:关于雅俗,大众只需要明确的一个观点是:雅俗是流变的、相对的。譬如在古代,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包括唐诗,都是雅的;宋词、元曲、小说、传奇都是俗的。到现在,写小说被认为是雅事,电视剧是俗的了。所以按文学类别划分,雅俗是一个需要更正的概念,类别之分并不等于审美趣味的高下之分。

【还原真实多魅力】

问:此次武汉之行,听你讲座的人这么多,窗户上都扒满了。你觉得是你的缘故还是鲁迅的缘故?

孔:应该说两者兼而有之吧。我是比较不谦虚的(笑),在北大开讲座、讲课也都是这样。我们学校开通选课一般限定200人,结果我开的“金庸研究”报名400人,实际来听课的经常有600人,有本校的、外校的,还有外省的,学生们的热情让我这个当老师的很受激励,觉得我这个工作真有意义!

问:是你课讲得好,还是因“金迷”实在太多?

孔:也是两者皆有。我在北大开讲鲁迅,图书馆的老师们就曾经向我反馈信息说,“你讲鲁迅,图书馆书架上原本一排排的鲁迅著作,一下子被借阅一空”。

学生们在中学阶段接触、认识的鲁迅,往往是僵化、艰涩的,其实鲁迅不仅深刻,还有活泼的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不仅爱吃零食,爱吸烟,还喜欢坐汽车兜风,当时上海引进的好莱坞大片,一部也没落下。鲁迅只是比一般人聪明一点,深刻一点,刚强一点,加起来就伟大一点。

问:读中学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尼采是疯子,胡适、梁实秋不是好人,因为是鲁迅文章里说的。可长大以后渐渐明白这些都是片面的。

孔:噢,这个问题我有同感。记得我当中学语文老师讲授鲁迅的《拿来主义》,课文对尼采的注释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动哲学家。我告诉学生,这是不对的,鲁迅的很多思想就来自尼采。

【学习鲁迅的智慧】

问:有评论说你是“中国学界第一幽默”,你怎么看“幽默”二字?

孔:幽默只是一种修辞,一种方式,是事物的表层。因为本质、纸背的东西都是很忧郁、很伤感的。千万不要停留在表层,要看到本质、看到纸背的东西。不要买椟还珠、因文害义。

我从小生活在哈尔滨,生活在底层劳动人民中间。我们东北人天生就有幽默的才能,唠嗑时,能把一件普通事唠得跌宕起伏,我的高中同学聚会,有人比我还幽默。

问:因为《47楼207》这些令人“笑喷”的妙文,你名满天下。你自己怎么看幽默在你成功路上的分量?

孔:“幽默”不过是我用以调节课堂气氛的一种方法,我从不把出名当成目标。现代社会很多人把成名当成谋利的手段,直接把钱和名气挂钩,把成功作为一种很高的成就。我认为“君子不器”,一个人不应该过早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模式里面。

问: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都忌讳谈钱,好像谈钱就很庸俗,但鲁迅似乎不是这样,他的日记记的几乎都是每天的收入与支出。

孔:这正是可考察当年物价民生的绝好资料。其实,和普通人一样,因为要解决温饱问题。但在大是大非面前,鲁迅绝不肯逢场作戏。日本方面曾邀请鲁迅为日中通航典礼剪彩,鲁迅就坚决地拒绝了。

问:你讲《鲁迅的智慧》,你的智慧是否受了鲁迅智慧的影响。

孔:我是没有智慧的,我从鲁迅那里偷来了不少智慧。鲁迅是有大智慧的。鲁迅最大的痛苦是没有知音,他不能被朋友、被大众所理解。他所有的对手都不是他的对手,鲁迅的一生就是独孤求败。

【开坛讲学促进步】

问:今年元旦,在CCTV“百家讲坛”看到你开坛讲学,和你在北大的课堂上讲课有什么不一样?

孔:(笑)可不能讲错了,讲庸俗了。

问:频频地在电视上亮相,出现在公众视野,这与一些学者远离浮躁、潜心书斋的做法大相径庭。

孔:我们人文学科长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地变成被大众所接受的知识。论文写完,印成书,就放图书馆了,只有同一专业的人你看看我的,我看看你的,忽略了对大众的文化启蒙。如何用研究成果推动社会进步,把专业知识扩大到专业之外去,这是我身体力行的一个理念。

问:媒体发言毕竟不同于写学术论文。会不会因为有束缚,而觉得不畅快?

孔:以我的体会,在这个知识普及过程中,怎样与媒体有效合作,是学者的一个课题。有的老师一到电视上就不会讲课了,啰唆,不得要领,不过这些通过训练可以解决、适应。当然,学者也要做出些牺牲,因为在受众广泛的电视上讲学术问题要把握分寸,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我有很多更深刻的思想没有说出,怕误导青年。”

问:耗散大量的精力在媒体上,却不能用以评职称,为何还乐此不疲?

孔:这使我想起鲁迅先生,当年他先是退出官场,不在北洋政府任职,后来又退出大学,教授都不当了,成为《申报》、《大公报》的自由撰稿人。在那个时代,报纸是第一媒体,他不为稻粱谋,就是要以最大效率来影响社会。学者与媒体合作,还可以增进修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