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让“召唤”的感动常在 创作者与评论家在展览现场跨界对话 互动发声

句子大全 2012-04-30 22:20:31
相关推荐

原创 上海文联 上海文联

5月8日,为期一个月的“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落下帷幕。

闭幕当天下午,当观众还在漫步中华艺术宫欣赏本次展览参展作品的同时,一场“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为题的抗疫主题创作研讨会也在中华艺术宫同步向观众“发声”。

正如本次展览将多种文艺形式有机融合一样,这次研讨会也一改以往的会议风格,不仅让一线创作者与一线评论者坐到一起,以主题圆桌会议的方式对话交流,还直接将会场设在了展览的现场,面向公众,展开对话。

现场,来自上海美术界、摄影界、民间文艺界、书法界的参展艺术家代表与上海的文艺评论家代表,围绕“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要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 “文艺新时代的前浪与后浪”三个议题,回顾了疫情期间参与创作的心得体会,就如何深入生活、动情创作、文艺跨界融合,及网络时代下的文艺和青年艺术家的发现培养等议题展开研讨,共同思考未来的创作走向。

展览结束,但对艺术创作与时代表达的思考不结束。让我们来共同聆听他们的艺术心声。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靳文艺(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

会场发言

写实绘画关键词是就是“实”,面对创作,这个“实”是非常关键的,这个“实”来源于你对生活的感悟,这个“实”必须是真实的“实”,是真情实感的“实”。艺术创作必须用身、用心和用情。最初我在网站上看到一组医护人员戴着护目镜的照片,当即被深深震撼,护目镜上全是雾珠,医护人员工作时间之长可想而知。但如何去体会医务人员的情感?我专门去买护目镜来戴,20分钟开始起雾,40分钟看不清楚了,要形成水滴滑下来至少要三个小时以上。《抗疫天使——2020年2月9日,武汉,晴》这幅作品到最后形成的效果,以及确定的标题,跟最初的照片以及想法差别很大,通过亲身体验、网上查阅大量资料,使我大大加深了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最终通过画笔将更真实的情感和更准确的艺术形象表达在画布上。

李根(上海美术学院教师)

会场发言

创作从生活中来是美术创作的传统,不分国界、画种。这次艺术家们响应国家号召,大都在家里创作,因而与我们传统的创作方式不同,我们通过网络包括各种终端获得新的资讯来进行创作。有了发达的网络与新媒体助阵,画家在找寻资料时有很便捷的途径。资料可以无缝地连接即时发生的事件与画家。我们拿到更加一手的资料后,再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处理,形成作品。这相比过去的画家要现场画速写或者拍摄照片再冲洗出来要迅捷得多。这大大方便了创作,而且也保持了作品的鲜活性与现场感。我觉得在这个时代我们青年画家应该有加倍的社会责任心,充分发挥我们的作用。面对重大历史时刻,文人、学者是以笔为戈,我们画家应以笔为戎,大家一起共克时艰。

赖鑫琳(《解放日报》特派武汉一线摄影记者)

会场发言

我在武汉待了45天,21次穿着防护服、戴护目镜进入到各种红色污染区进行采访、拍摄,其中包括定点收治新冠患者的普通病房,重症病房,以及各种方舱医院。见到很多医护工作者尤其是上海的医疗队队员,他们真的是拿命在工作。作为记者、摄影师,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看到的历史”记录下来。当我得知《如释重负》有3亿阅读量时,最让我高兴的不是这张照片有多火,而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自己没有缺位,我在新闻的现场历史的现场,在一名记者应该在的地方。

毛时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这次展览主题是“召唤”,这是一个非常庄严的命题。我的理解是,在我们国家遭遇危难、人民生命遭受严重威胁时,我们的艺术家听从了人民的召唤、生命的召唤、国家的召唤和自己内心的召唤。上海艺术家们的作品饱含深情,在艺术上也富有特色。置身画展现场,我再次感受到这60多天中国人让山河动容的历史壮举,我们的艺术家确确实实在用自己的内心歌唱、歌颂,正面表现我们的时代。

当今时代,图像几乎渗透到各个领域,如何突破图像包围,寻找、发现、创造陌生的光芒灼人的激动人心的图像,是对艺术家眼力、心力的考验。在场,未必有所得,不在场,肯定无所得。立场,站在生命、生活、凡人的一边,去发现、去发掘……把深入生活的态度、立场转化为图像形式,不动声色地把图像背后人和生活的精神、本质挥发出来,抵达图像背后的人的精神世界。信息时代仍然要坚持深入生活,即使凭借信息也仍然要从艺术需要出发,创造心灵体验的生活状态。

要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

平龙(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会场发言

对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在后方的艺术家,我的感受是逐渐累积起来。一开始我对疫情并没有很敏感,感觉它像小范围的医学问题,离我们很远,但随着新闻报道的深入,我意识到病毒袭来,像狂风压境在侵入我们的生活,面对未知的危机,作为普通人我感到恐惧,于是我开始关注疫情的发展、为疫情揪心。在大量的新闻中,当我看到火神山和雷神山两个名字的时候,眼前一亮,我觉得病毒就像是人类面对的一个恶魔,而火神和雷神是能降妖除魔的神。这个想象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这许许多多的人民群众就是镇妖的风火雷神!我看到新闻报道中令人震撼的挖掘机的镜头,这个机器在俯瞰的镜头里,看似渺小,就像一个个很小的玩具在快速地移动,它们日夜不停地工作,与生命抢时间,机器后面是一个个普通的劳动者,他们在此次疫情中,努力尽力尽责发挥各自的力量。我当时就决定选用挖掘机这个形象,以此寓意普通民众,万众一心齐心抗疫。

张丰(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会场发言

这次“召唤” 展,我创作了写有1649名上海援鄂医疗队员名字的行书长卷《上海支援湖北医务人员英雄榜》,可以说这是一幅特殊时期的特殊作品,这次创作实践是一次难忘的创作体验。写名字,说容易容易,说难也难。主要有三个难点:一是写名字难快捷。它不像写诗词,看一眼就可以写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字,写名字则要看一个写一个。而创作时间又很紧张,只有36个小时。二是写名字难变化,原因是重复字多、形近字多、同音字多,重复的字要想写出变化也非常难,最后作品总体取向还是以平正为主,只做些微调,兼顾艺术性与可读性。三是写名字难搭配。最后采用了连幅,根据现场情况最后呈现的是六条排列在一起。为了使主题醒目同时凸显英雄的名字,题头为榜体楷书顶格写,同时也将英雄们的名字全部顶格写,取义顶天立地“英雄榜”。虽然这里有很多的曲折,但我创作时的状态却基本能保持始终如一,一鼓作气完成,我想这正是英雄们的精神鼓舞了我。

金兴健(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金山农民画画家)

会场发言

艺术作品是一种情感的产物,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更多的是寻找心灵的慰藉。我记得从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开始一直到现在,我和我爱人一直在创作关于抗疫的作品。我想,许多艺术家之所以参与到创作中来,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我们艺术家在关注、在行动。我以医护人员第一时间签下请战书去第一线工作为题材创作一个绘本《逆行者》,故事写好后我马上就读给我爱人听,她听后眼眶都红了。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我们艺术工作者要感动别人,必须要先感动自己。经过多次修改后,《逆行者》这本绘本图书即将出版,而它的电子版权也免费上线供中外小朋友阅读,希望能通过阅读带给更多人爱的力量。不管是我们的艺术家还是各行各业的朋友们,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有爱就有希望,有爱就有未来。

张立行(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汇报》文化中心主编)

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人类而言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灾难。无数人包括我们的艺术家都在积极应对这场灾难。但我觉得艺术家面对灾难和我们普通人还是应该有所不同,他们比普通人多了一双艺术创作的慧眼。他们理应通过他们各具特色的作品展现在“抗疫”一线奋战的各色人等的风貌,抒写无数守望相助的动人篇章,反映艺术家对灾难的新思考,寄寓他们对未来的期盼。而这,一方面是回应当下这个特殊时代向艺术家提出的创作新课题;另一方面,也应该是艺术家内心激发出的强烈创作冲动。

我记得一位著名艺术家曾经说过:假如你的艺术创作是被动需要,无论是政治的被动需要还是商业的被动需要,那你很难创作出惊世力作。“当你的心里有个太阳感动自己,那么你的作品一定同样会感动你的观众。”这次展览能够推出那么多优秀作品,准确生动传神地传递出时代的情绪,我想,这与艺术家投注到作品中的浓浓真情是密不可分的。

文艺新时代的前浪和后浪

郑辛遥(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会场发言

总结研讨这次“抗疫主题展”的成功举办,我有三点体会。一、作品有温度。无论是美术作品的写意,还是摄影作品的纪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画家和摄影家们都被白衣天使等抗疫英雄们“逆行”事迹所感动,把真情实感融入到艺术创作中,用自己的作品来鼓舞人们的斗志,描绘出中国力量。二、跨界有宽度。同一主题,由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装置等不同形式来表达,相得益彰,形成合力,实现大合唱,在审美上呈现多样性。三、新媒体有速度。这次“抗疫主题展”的成功举办,除主办方的精心策划、组织外,宣传报道也是有特色,各大纸媒和新媒体纷纷报道,特别是上海文联的公众号,除线上发布作品外,还及时从展览现场发布“白衣天使”参观互动的报道,追踪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等形式,及时快捷、鲜活生动,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本次“主题展”的圆满成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有策划、有合作、有形式、有观众、有海派的腔调!

雍和(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会场发言

“召唤”主题展览中也有我的作品,这次我拍得比较“自由”,能跨界就跨界,没有什么条条框框。我的创作目的很简单,只要能为历史、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一点记录就行了。互联网的精神之一就是要分享。也感谢文联,提供了线上线下双重传播平台,这些照片也引起了很多其他平台、媒体及读者的关注,这就是网络传播的力量。

“前浪”和“后浪”,说的可以是技术、是平台、是手段,也可以是人。对于协会来说,出人出作品,培养年轻人,是根本性的任务。摄影人要更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而不是躲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很多“前浪”,那些摄影前辈们是最好的榜样。从技术和平台来看,我们现在有了更新的东西,更便捷的手段。对协会来说,假如有机会,我们也希望能让“后浪”们,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多承担一些社会的担当。

李守白(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会场发言

做艺术的人应该做到心中无界,不能被一些框架框住,这样路才能走得宽、走得远。以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为基础,从而进行“创新”,是我们上海民协以及所有搞民间艺术工作者的心愿。这次展览上,就涌现了一批年轻的创作者,他们用最快的速度,以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来表现这座城市的精神。这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体现了民间艺术生存的法则。时代造就了年轻新一代的崛起,我们相信,伴随着国家的崛起与国潮风的流行,必然会迎来一波又一波新的浪潮。

上海民协近些年也在大力吸纳年轻会员,给年轻人提供更大的舞台,为他们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这次“召唤”展上,就有父子搭档、父女搭档、师生搭档的作品。另外,年轻人对互联网的熟悉也是很大的优势。怎样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来推动我们文艺事业的发展,也是值得考量并积极研究的一个方向。

汪涌豪(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一个艺术家要懂得利用不同的艺术手段。但跨界不仅是调用不同的艺术手段,更是一种立场、一种视野。在信息纷扰的互联网时代,拥有这种立场和视野非常重要。怎样冲破专业的壁垒,面向大众,怎样更贴近地反映当下的生活?艺术家必须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如是方能占据创新高地,占据艺术话语权。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文联党组的领导下,上海艺术家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实践。

艺术须关注当下,而当下是由一个个主题构成的,需要整个民族所有的成员共同投入。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是一个巨大的共同体,应鼓荡起巨大的激情,合力托举民族的船,驶向未来的彼岸。历史长河抽刀难断,前浪就是未来的你,后浪就是过去的我。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应该为更多年轻艺术家加码。青年最富有理想,最关注未来,因此之故,他们也最关注当下。不要总是觉得年轻人不成熟,而要老少结合,共同推进我们的事业。

文编 | 忻 颖

秦 岭

陈 雷

美编 | 潘华佳

原标题:《让“召唤”的感动常在,创作者与评论家在展览现场跨界对话、互动发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