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汽车悬挂设计浅谈:这些冷知识真有趣 要是你看得懂的话

句子大全 2012-04-22 01:55:42
相关推荐

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吸收路面起伏的装置,让车坐起来更舒适。虽然这么说也算不上错,但毕竟还是太肤浅,当中很多有趣的东西值得一说。

首先看的:如果不受任何限制,也即是说,它完全独立于,将会如何动作?

答案是,将有六种基本运动模式,我们称之为6个自由度。

在三维空间中,可以用XYZ轴精准定位任何坐标,所以6个自由度可被描述为:①沿X轴的运动;②沿Y轴的运动;③沿Z轴的运动;④X-Y平面内的转动;⑤X-Z平面内的转动;⑥Y-Z平面内的转动。

对来讲,我们希望它只有1个自由度。为什么?

假设有两个自由度,这车就没法开了,因为会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独立运动。举个例子,当你经过减速带,不止上下弹跳(这是正常的),还会前后肆意晃动,你想开这样的车吗?

所以必须控制自由度。说到“控制”,并不是让5个自由度完全固定,这里讲的控制,是利用控制臂,将与连接起来,这样一来,在各个方向上的运动就能相互影响。自由度依然会变化,但不再各自为阵了,一个自由度的改变会迫使另一个自由度紧跟着改变。

简单的例子:两个数值变量P和Q,他们加起来是两个自由度。现在我们引入一个“限制”:P+Q=10,在此之下,P和Q的数值并不固定,但只要P值一变,Q值就必然跟着变。于是,该体系现在只剩下1个自由度了。

一般来说,一个独立的控制臂可以限制1个自由度;因此要让只剩下1个自由度,我们需要总计5个控制臂。这就是为什么某些车型标榜自己有多或者五的原因。以双叉臂为例,通过5个控制臂的限制,使得整个系统只有1个自由度。

为什么我们不干脆固定6个自由度?

这就等于把直接装在上,路面所有的颠簸都硬生生传递到车厢,那样开起来就过于硬核了,是吧?这就是为什么没人见过六。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拖拽臂

这套采用实心控制臂,一端与有两个铰接点(因此只能在二维平面中“摇曳”),另一端固定在上。

由于控制臂与之间有两个铰接点,因此施加了两个限制,被控制臂固定的相当于限制了3个旋转自由度。因此整套系统的自由度等于6-2-3=1。

这是最原始的,20年前应用广泛,90年代之前很多(最高到964)都用这类型的后悬。这方面最骚气的要数2CV,看看它的前后悬,都是拖拽臂。

它过弯时侧倾非常明显,注意看的。

拖拽臂最大的优势是它的极简设计和低廉成本。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当遇到颠簸时,后倾角就会改变,你不会想要这样的操控特性(后倾角决定直线行驶稳定性和转向回正力度)。此外,行驶过程中,也没法自行优化。因此自上90年代起,车企们纷纷对其进行了改进,研发出了许多变种。

最初的拖拽臂只有一个单臂,它的变种就不一样了。所有变种都有一个相似的改动:从单臂上释放几个自由度,转移到新增的控制臂上。通过增加更多的控制臂,性能会有所提升。

以E36 3系为例,它移除了纵臂与的一个铰接点,释放了两个自由度(一个横向平移,一个横截面旋转),再新增两根水平控制臂恢复对两个自由度的限制。

我们可以玩些花样。比如在初始版本中,是完全固定无法旋转的,在E36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释放的1个自由度,让它与拖拽臂只有两个铰接点,然后我们引入第三根水平控制臂,连接和——现在,就有了3根水平臂和1根纵臂,这就是目前最流行的多中的一种。

你可以在许多一流车型上看到它,比如的后悬——官网说RX采用的是双叉臂,这与本文说法并不矛盾,因为双叉臂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同时的命名往往是模棱两可的,所以不要听风就是雨,你需要看清它的几何结构,才能了解它的内在原理。

接下来聊聊双叉臂

这类采用上下两个A形臂。一个A形臂能限制2个自由度,因此我们还需要一根额外的控制臂控制余下的1个自由度。

在前轮,额外的控制臂是一根转向臂,在后轮,通常是一根前束控制臂。

下图中标有“Variation 1”的是高位双叉臂,通常用于前悬。上摆臂安装在支座上,可以节省空间,有利于动力总成的封装。

在后悬的A形臂上可以玩出更多的花样。例如“Variation 2”,将下摆臂分解成两个独立的控制臂,这种设计在和上可以看到。有些车型将上摆臂一分为二,比如的。

要是把上下摆臂都一分为二会怎么样?你可以这干,实际上很多车企都这么干过,而且它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名字——多,或者五。现在你明白了吧,多其实就是双叉臂的变种。

再来讲下麦弗逊

你可以把它当做上摆臂被一根垂直撑杆(防侧倾)替代的双叉臂,撑杆上端刚性固定于车体支座。

下图中,标记“Original”的就是麦弗逊初始版本。当然它有许多变种。比如你可以将下摆臂分解成两个控制臂,这在和的一些低端车型上比较常见,像E90 3系(称之为双枢轴)和C/E级(叫它三)。

图中的Variation 2与上述车型的比较相似,只不过分解后的控制臂是平行的。这种结构主要用于后悬,在许多主流车型,甚至上比较常见。这方面,和/Cayman算个中翘楚。

麦弗逊的优势在于结构简单和低成本。但也有代价,它不能很好地限制变化和侧向运动(点头,侧倾大)。同级别相比,麦弗逊的操控性能往往比双叉臂和多要差。

最后我们来谈谈H-arm

它一端与有两个铰接点,另一端与有两个铰接点。一根H臂可以限制4个自由度,因此还需要加入一根水平控制臂,来使得整个系统只有1个自由度。

不过如此设计还得不到最佳的运动轨迹,大部分车企都会做改进,让这套的动态表现更加卓越。一些和高端就采用这样的设计。

比如将与H臂的一个铰接点改为柔性接头,释放了一个自由度(让H臂只限制了3个自由度),然后新增一根控制臂以弥补限制。参看下图。

另辟蹊径。通过一根中央控制臂连接和,释放了一个自由度,与此同时,加入另一根控制臂以恢复控制。下图是2012款后悬。

采用了相似的设计,看看FF的后悬是如何构造的:

不仅采用H-arm,的和新款同样采用了这样的后悬。

驾仕总结:

本文简单讲解了4款主流独立。当然,还有很多没有讨论到,比如半独立以及活轴,但不管怎样,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限制6个自由度中的5个。希望本文能帮助你更了解。

文|休不眠

图|网络

声明:本文由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