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多中心IBD专家共话治疗新趋势:新证据推动IBD治疗目标不断变革

句子大全 2012-03-24 12:49:48
相关推荐

首先冯晓莹教授为我们从达标治疗角度分享了此次ECCO会议的重点内容。

图2:中国CD患者的致残疾病风险

冯教授指出残疾被定义为由于损害导致以人们认为正常的方式或范围进行活动的能力受到任何限制或缺乏。残疾与间接或直接降低收入有关,也与减少受教育机会有关,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和克罗恩病(CD)患者致残率都很高,大大增加了IBD的疾病负担[1]。

一篇2017年的研究表明IBD最常见的致残事件有新发肛周瘘/脓肿(38.1% )、新发肠道狭窄(27.6% )和手术(24.8% )。其中手术(35% )和新发肠道狭窄(35% )是复发性致残性疾病的主要事件。

图3:IBD人群队列研究中IBD-DI分数的分布情况

所以根据标准WHO程序制定了炎症性肠病残疾指数(IBD-DI)。该指数由28个项目组成,评估身体功能、活动参与、身体结构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具有高度的内部一致性、观察者间的可靠性和构建效度,以及中度的观察者自身可靠性,被验证可用于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2]。

图4:IBD-Disk共识中IBD致残成分[3]

而IBD-Disk是从IBD-DI改编而来的,患者可以使用该工具获取其功能状态。IBD-Disk和IBD-DI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5, p<0.001),基于医师/患者总体评估,临床评分和生物标志物水平,IBD-Disk可以准确反映IBD疾病严重程度。

IBD-DI用于量化IBD患者的残疾程度,但应用于临床则复杂且困难。精力、睡眠和关节痛是IBD最大的致残因素,冯晓莹教授建议在临床实践中重点与患者讨论这几方面。由于简单直观,患者IBD-Disk评估工具的接受程度很高[3]。

内镜缓解作为IBD核心治疗目标

图5:UC治疗目标

冯晓莹教授还为我们回顾了2015年STRIDE指南制定的UC治疗目标,同时通过一篇系统性综述对部分目标更新做了解读。UC原有的治疗目标包括临床缓解(腹痛缓解、排便正常)、内镜及影像学缓解(溃疡消失)、生物标记物正常,并指出临床缓解在活动期至少每三个月评估一次,患者的个人目标,也应予以解决、内镜缓解应该在开始治疗后的6-9个月评估,当内镜不能充分评估炎症时可以通过横断面成像评估炎症、C反应蛋白(CRP)和粪钙卫蛋白(FC)是炎症辅助指标并非监测UC指标[4]。新目标治疗涉及到最近很火的炎症分子证据,可能有助于未来评估内镜愈合但仍出现症状的患者,然而在临床实际使用前仍需要证明其与疾病的短期和长期结果相关。

表1:目前正在发展的内镜技术

帕丁顿虚拟色素内镜评分(PICaSSO评分)是对黏膜和血管的评估,可以准确预测组织学愈合和长期缓解,评分≦3分预测组织学愈合、评分≦8分预测更好的预后,在UC的管理中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与传统评分系统相比,具有与组织学评分更好的一致性,评分更加准确,可重复性好[5]。

新型内镜增强系统(LCI技术)对于内镜下诊断MES=0的患者可进一步细致分型,预测患者复发风险。可作为评价UC患者黏膜愈合和预测预后的一种新方法、优于以往UCEIS评分[6]。

双重红色成像(DRI)是一种新型的图像增强内镜检查技术,能够将炎症可视化,包括表面隐窝内的炎症以及与窄带成像进行对比的黏膜浅层深褐色或深层绿色的血管表现。DRI技术作为一种实用的方法,可以在不需要活检的情况下评估患者的组织学炎症;DRI不需要将UC患者进行活检,因此这项技术在评估组织学炎症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7]。

冯晓莹教授指出残疾在IBD中很普遍,是疾病负担的主要因素。IBD-DI、IBD-DISK能有效评估IBD残疾并进行分层,识别早期疾病。获得黏膜愈合可降低IBD致残性,是目前核心治疗目标。借助新型内镜技术的发展,可以更好评估黏膜愈合状况。

影像学和组织学研究推动IBD治疗新目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