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一场从鹿晗女朋友应该@关晓彤还是@迪丽热巴开始的对话

句子大全 2012-03-10 02:36:31
相关推荐

“姐姐,我跟你说哈,我们班的派系超级复杂。以学习好的班干部为核心,他们就属于香饽饽,因为可以直接跟老师接触,跟老师关系比较好。接下来就是那些有才艺的,学校的各种活动他们都能出来露个脸的。再接下来,就是我们班那些家庭条件好的,他们总会买一些小本子、小橡皮啥的送给那些学习好的班干部,然后他们就开始互相巴结。剩下的,就是我们这一拨人。”

哈,没想到现在的小学生居然也用“派系”这个词。

在纽约的时候,“派系”,正是我们政治学分析课上的常用名词。一般情况下,在那些政治学分析的论文里,派系里的人往往被分为了三大部分:1)Leadership Pool:可以推动政策制定的人。2)Economic Elite:商界精英。3)Social Elite: 文化精英、有社区影响力的人。

这三个分类,对应妹妹说的班干部(Leadership Pool),家庭条件好的孩子(Economic Elite)、有才艺的同学或者是学习好、长得还看的同学(Social Elite),倒正是刚刚好呢。

我接着问:“我怎么感觉,你们同学之间还是有等级的呢?”

“那必须有啊。那些学习好的、当班干部的就最受老师喜欢、最受同学欢迎;还有那些长得漂亮的、总是有表演机会的,老师也喜欢。那些差生、学习成绩特别烂的,就是最不受待见的,容易被大家忽略。对了,姐姐我跟你说,有的学习好的人,特别爱告状、打小报告。”

“你说的这个等级是按老师是不是喜欢他们来划分的吗?”

“对啊,基本上就是看班主任。当然还要看他在同学中是不是受欢迎的。”

哈,原来过了这么多年,班主任老师依旧是这个班级小社会里的唯一权威呢。

“那你曾经觉得自己被忽略了吗?”

“我也说不上来。我觉得光学习成绩好、光当个班干部,说明不了啥。现在我成绩不行、不是班干部,也不代表我以后就混得不好。但是偶尔,我感觉自己也挺难过的。特别是那些人故意不理我的时候,我就觉得特别生气。”

没想到一顿和孩子聊鹿晗恋情的聚餐,居然让我在中秋长假跟五年级小学生上了一门Live版的小学生班级政治课。

孩子们是一张白纸吗?

妹妹跟我吐槽的班级故事,虽然有那么几分宫斗色彩,但还是在我的认知范围之内。而前几年央视报道过的一条教育新闻,却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

2015年,安徽蚌埠怀远县火星小学一起班干部逼同学吃屎喝尿的新闻曾经引爆舆论。一个11岁的孩子,作为班级的副班长,因为被班主任授予了检查作业和背书的权力,从二年级开始便利用手中的权力开始向同学收取贿赂。从一开始的几包零食,慢慢变成了要钱,钱从几元到几千元不等。到最后,如果同学们不给钱,便会被他逼的吃屎喝尿。而这样的现象,居然持续了四年之久。

在调查过程中,在被问到为什么不敢跟家长和老师说的时候,这些“受欺负的同学”也吐露到:一方面是害怕被副班长打,另一方面也是害怕老师。副班长如果不让自己通过课文背诵的检查,老师一定会批评自己。

尽管“火星小学事件”是一起不具代表性的极端事件,但这种发生在班级内的“拉帮结派”“以权谋私”之类的事儿,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家长、还是老师来说,并不是陌生的。

像白纸一样的孩子们,到底怎么了?

班干部是如何产生的?

班干部制度好像一直都是天经地义的存在。

记得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老师安排我做孩子们午觉时的班长。如果小孩子想要出去上厕所,必须要跟我说过之后才能去。除了这项权力,我还拥有记录下那些中午不好好睡觉小孩名字的权力,下午可以直接报告给老师。

这么大的权力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让我觉得自己格外地与众不同。

后来上了小学,每当进入新的班级,班主任都要用一整节班会的时间进行盛大的班干部选举活动。首先选出班长、接下来是副班长、然后就是学习委员、文艺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有时候还加了一个生活委员。除了这些班委会的职务之外,接下来还有课代表。

后来,戴上了红领巾、进入了少先队之后,肩膀上的几道杠又成了另一重权力身份标记。

那时候对我来说,能够成为班干部是一份特殊的荣誉,是证明我跟别人不一样的一个标签。而这份荣誉是班主任给予我的,并不是同学们。理所当然地,我也认为:班干部就是去管理同学们的,而不是为大家服务的。

直到我去美国上研究生学院,我开始接触另一种“班干部身份”。

在我入学的那一年,美国政治与教育专业一共招了8名学生,1名博士生,7名研究生,我是其中唯一一个非美国人。九月份,我们系在选拔学生委员会,通过申请,我作为志愿者加入了学生委员会,成为了我们专业的代表。

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提供照片、自我介绍、参选介绍(为什么同学们要选择你来代表本专业同学?你为什么可以维护大家的利益?),接下来需要经过公开的投票选拔,然后我们会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和系主任和辅导员并无任何的上下级关系,我们的唯一职责就是尽己所能为大家服务。

对于我来说,这样“志愿的”“为专业同学服务”的班干部身份,完全是崭新的体验。而对于我的研究生同学来说,只不过是他们从小到大很熟悉的制度而已。

很多发达国家都有类似的“班干部制度”。

日本小学设有班长、桌椅委员、配餐委员、打扫委员、图书委员、花卉委员等职位,但这些职位更近似中国的「值日生」,即使班长也是强调为同学服务,而不是管理人员(摘自大象公会的知乎回答)。

而美国公立学校里的班干部制度,则更多采用的是“轮换制”“志愿者”的形式。

美国的小学课堂里,大部分是通过小组合作来进行课堂活动,通常,老师一定会设立一些“monitor”(负责人),负责管理不同的地方。

比如“地板管理员”负责管理课室地毯有没有遗留的玩具或者书本教具之类;“图书管理员”负责整理课室书架的图书;“白板管理员”负责清洁课室的白板;“电脑管理员”负责收拾好电脑,“科学管理员”负责管理课室的科学角,“小组管理员”是每一个小组的组长。另外,还有一个叫“班长”的“class monitor”,负责大家去操场的时候,让大家排好队。这些不同的“管理员”,其实就相当于中国的“班干部”。

在美国小学的低年级,学生还不怎么懂事,因此,“班干部”一般是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来指定,通常是轮换的,全班每一个人都有当某个“monitor”的机会(摘自《邂逅美国的方老师》博客)。

在中国,小学生班干部制度从50年代教育部的规定中便可以找到踪迹。

1952 年 3 月教育部颁布《小学暂行规程(草案)》的第三十二条:

小学各班采教师责任制,各班设班主任一人,并酌设任课教师。

小学各班采教师责任制,各班设班主任一人,并酌设任课教师。

再如 1955 年 12 月《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关于公布中等学校学生会组织条例的命令》第十一条:

班委会在班主任领导下,协同班青年团和少年先锋队,团结全班同学,鼓舞他们努力学习和自觉地遵守纪律,组织班内值日,保持教室的整洁,动员和组织本班同学积极参加本班的和全校性的文娱、体育、政治活动和各种社会工作,并定期召开班会。

班委会在班主任领导下,协同班青年团和少年先锋队,团结全班同学,鼓舞他们努力学习和自觉地遵守纪律,组织班内值日,保持教室的整洁,动员和组织本班同学积极参加本班的和全校性的文娱、体育、政治活动和各种社会工作,并定期召开班会。

1988 年、2006 年、2009 年,也分别颁布过一系列文件,强调班集体建设由班主任负责,指导班委会工作。

从规定中可以看到,班干部是直接受班主任管理的,而班主任任命制也成为最自然的选拔方式。而班干部在班级里也承担着管理同学的职责。

对孩子来说,

班干部和等级择优制度有问题吗?

小时候,曾经特别喜欢一个系列的漫画书《忧等生》,开头的引言有这么一段话:

“我不是坏小孩,只是爱做白日梦。

上学常迟到,下课跑第一。

考试就秀逗,人多就爱现。

难道

大人都没有童年过?”

在小学阶段,能够因为“学习好、自控力强、会察言观色”被选为班干部的这一部分孩子,往往属于先天智力优秀的、或者智力发育较早的、抑或是性格比较沉稳的。

而实际上,孩子们的天赋、智力发展速度、和性格本来是不尽相同的。

如果仅仅凭借于学习成绩的好坏、自控力的强弱给孩子贴上标签,把孩子划分为“学习好的”和“学习不好的”,或者是“班干部”和“普通同学”,这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其实都是不公平的。

而在这样并不公平的环境下,孩子们又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以为,最可怕的便是:孩子们会缺少平等和包容意识:

作为班级里唯一的权威,班主任对同学的喜欢和认可程度成为评判一个孩子价值的标准。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到什么是权威,他们会知道只有获得权威的认可,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自我价值的确认。而不符合权威标准的人,则是没有价值的。慢慢地,他们会开始修正自己的行为去顺从和迎合。

依靠“学习成绩”、“才艺能力”、“是不是班干部”、“是不是有更多的零花钱”等几项标准,班级里的孩子被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开始使用标签对人进行分类,并且开始选择对于自己来说“更有用”的朋友。直到今天,我还是可以听到很多家长吆喝着:“不要跟学习不好的人玩,把你就带坏了”“多跟你们学习好的、班干部在一起玩”。

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或者“不是班干部”、或者“家里面没钱”的孩子,自然就会成为等级较低的人,极容易受到群体的孤立和排斥。而这部分孩子如果从小受到这样的不公正待遇,又如何能够学会接纳和包容他人呢?

作为班级里唯一的权威,班主任对同学的喜欢和认可程度成为评判一个孩子价值的标准。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到什么是权威,他们会知道只有获得权威的认可,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自我价值的确认。而不符合权威标准的人,则是没有价值的。慢慢地,他们会开始修正自己的行为去顺从和迎合。

依靠“学习成绩”、“才艺能力”、“是不是班干部”、“是不是有更多的零花钱”等几项标准,班级里的孩子被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开始使用标签对人进行分类,并且开始选择对于自己来说“更有用”的朋友。直到今天,我还是可以听到很多家长吆喝着:“不要跟学习不好的人玩,把你就带坏了”“多跟你们学习好的、班干部在一起玩”。

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或者“不是班干部”、或者“家里面没钱”的孩子,自然就会成为等级较低的人,极容易受到群体的孤立和排斥。而这部分孩子如果从小受到这样的不公正待遇,又如何能够学会接纳和包容他人呢?

如果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这些成年人还体会不深。那么,不妨再读读钱理群先生的文字,那或许就是孩子们十年后的样子。

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这样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和目标。

这样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和目标。

这样的未来好像是挺可悲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