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韦定广:中国道路唤起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热情与向往

句子大全 2012-02-16 10:46:04
相关推荐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中国道路、大国改革、贫富差距、卢布危机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君如: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是求之能成、知而行之的话语创新之举】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指出,讲好中国梦,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是求之能成、知而行之的话语创新之举。国际交流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构建能够自信地同世界打交道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必须认真处理好以下五大关系:

一是中国话语与世界认同的关系。建构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不是要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而要让人了解中国、读懂中国、认同中国。二是中国故事与中国问题的关系。实践证明,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从讲中国故事开始,才能让更多的人听明白、听进去。三是中国历史与中国人世界观的关系。讲中国故事,必定会谈及中国历史。建构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要努力开掘中国历史这座富矿。四是中国文化与文明对话的关系。话语是一种文化现象。建构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实质上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而又独具魅力的文化。五是中国语言与外文翻译的关系。这是一项技术性的对应关系,但在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建构时不容忽视,非常重要。

在摘编

【韦定广:中国道路唤起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热情与向往】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教授韦定广指出,中国道路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不是通过对抗性革命或阶级斗争来谋求生存和壮大,而是将力量牢固建立于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它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发展愿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作为价值目标。因此,它在世界上进一步树立了社会主义的良好形象。中国道路将发展作为硬道理,追求有速度有质量的发展,努力使最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样做,使人们不仅从切身体验中觉得社会主义可信可亲可爱,而且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进步内涵与实际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将和谐作为本质诉求、发展目标,对和谐的追求同时表现在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将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和基本路线、作为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断的开放、全方位的开放,目的是使中国的发展完全融入人类文明进程。中国道路坚持这样一种社会主义,不但以其成功树立社会主义的良好世界形象、拓展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而且进一步唤起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热情与向往。

摘编自

【周其仁:穿透问题关系到中国命运的改革】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认为,大国的特点是大、是复杂,不管从底层到顶层,还是从顶层到底层,都要经过千山万水。底层的问题,底层的经验,底层的奋斗要传递到顶层去,路途恐怕很长。同样,把一个正确的顶层决定在实际中全面贯彻下来,也不容易。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说还有什么担心的,就是担心决定能不能得到有效贯彻,能不能有效穿透。这里的穿透是双向的,不单单是顶层的决定穿透到底层来,还包括底层的实际情况、底层创造的经验能不能穿透到顶层去。从顶层到底层,从底层到顶层,穿透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这场事关中国命运的改革。要充分理解大国改革的特殊性,增强大国改革的穿透力,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的目标要非常清晰,非常简单。清晰和简单的东西,往往穿透力强。第二,要适当减少对于改革决定和改革目标的各种各样的解读。第三,要用经验来阐释中央的决定。一个《决定》写得再正确再简单再明了,具体到做的时候,会碰到方方面面、极其不同的实际情况。 第四,要去掉一部分障碍。我们强调要依法行政,而我们现有的法律法规当中,有一部分明显跟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体制冲突,深化法治跟以往的法律可能有冲突,这是当下的改革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很不一样的地方。

摘编自

【王春玺、张旭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缩小贫富差距】

中央财经大学王春玺、中央党校张旭东共同撰文指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只能通过科学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要科学把握和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辩证关系,既通过科学发展提高效率,不断做大蛋糕,又通过改革分配体制分好蛋糕,实现分配公平。

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财富,为缩小贫富差距奠定物质基础。针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继续实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通过政策导向引导资本向中西部地区流动,缩小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减少行政干预,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中的作用。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

摘编自

【李建民:卢布危机的警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民指出,尽管中俄两国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经济开放度有较大差别,但卢布暴跌对中国仍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危机面前,我们更要居安思危,重点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不应急于放开资本管制。过早取消资本管制,实现货币完全自由兑换,被认为是卢布在历次金融危机中易受外部冲击、资本大幅外流的制度性因素。严格来讲,俄罗斯当初放开资本管制的条件并不十分理想,推进速度也操之过急,缺乏有效的汇率避险工具市场,为日后的跨境资本大幅波动留下隐患。在中国逐步推进金融开放的过程中,不必急于追求资本账户完全可兑换,而应认真研究和吸取俄罗斯的教训,审慎开放资本项目,避免出现短期国际资本的大进大出和套利套汇,造成国民财富的巨大损失,进而确保本国金融安全。第二,避免对单一产业和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西方制裁和卢布危机暴露的是俄罗斯经济的“陈年旧病”,即经济增长对能源和资源出口的过度依赖。能源对俄罗斯经济发展无疑具有全局性的影响。俄罗斯卢布危机还表明,长期的产业失衡、大规模地依赖某个单一产业的经济是不可持续的。任何一个大国都要有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来支撑其国际地位,各产业之间也只有相互配合、协调运作,才能发挥更高的效率,为本国人民提供丰富的产品。

摘编自

【肖巍: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各门功课】

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肖巍指出,面对重大安全事件,我们既要及时处置、妥善应对,更要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大型集会活动,一定要控制人数规模,减少中心场地空间压力;应急预案必须着眼于最坏的可能性、能力最弱的人群和最明白的防范警示,包括鲜明的安全标志、合理配置警力、走道严格分流、防拥挤网格化、疏散出口的设计等,现场一定要留有生命通道,严禁任何占用。安全教育要“接地气”,要从平凡小事做起,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安全事件的应急和善后处置,对政府的综合协调和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些能力建设都必须有组织上制度上的保障,真正做到临危不乱,指挥有力,责任明确、应对有序。重要的是,无论积极预防,还是紧急应对,所有环节都应纳入法制轨道,相关职能部门和广大民众齐心协力,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是提高风险治理绩效的“王道”。

摘编自

(光明网记者 李贝整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