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五千年遗址话沧桑—记陇西文峰暖泉山遗址

句子大全 2012-02-13 20:10:02
相关推荐

陇西暖泉山遗址,摄于 2017 年

暖泉山遗址发现于 1958 年,1963 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建立了保护标志牌,1983 年竖立界桩并成立了保护小组,建立了档案。2009 年再次竖立界桩和警示牌。

暖泉山遗址向南四五公里渭河南岸有座卧龙寺,发现过较大的灰坑遗存。向东四五公里处渭河北岸三台寨子村包子坪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向北四五公里处渭河北岸火焰山遗址,以上两处均暴露有灰层、住屋白灰面,石器、陶片、彩陶窑址等。可以想象陇西文峰镇这块不大的地方由于靠近渭河南北两岸,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黄土台地又好,在这里居住的史前人类相当密集,马家窑文化也相应丰富。

暖泉山遗址白灰层遗存,摄于 2008 年

马家窑早期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早期遗址的代表,在渭河流域尤其在甘谷、武山、陇西、渭源的渭河上游两岸分布较广,比较集中。尤其在陇西地区沿渭河两岸的黄土台地上保存了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址。

人类进化走过了漫漫长路,新石器时代从彩陶开始便逐渐开启了文明的序幕。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也是渭河上游洮河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充满着神奇和诱惑。马家窑文化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勤劳和智慧的结晶。马家窑文化将史前彩陶文化推至巅峰阶段。马家窑文化彩陶造型之多样、制作之精美、图案之繁缛、色彩之艳丽、形式之丰富、文化内涵之深厚是人类远古先民们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马家窑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珍贵的历史遗存;具有非凡的文化内涵价值。

马家窑文化的发现者是外国洋人—安特生。安特生(1874 年一 1960 年)出生于瑞典纳克省奥里布罗市。地质专业博士学位。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考古学家。1914 年被中国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聘请为矿业顾问。帮助中国搞铁矿、石油、煤矿等地质资源勘探。虽然当时由于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但安特生对中国远古文化非常向往,所以就投入了考古研究。前后十二年在中国,足迹走遍了中国的西北部考察发现了世界惊叹的中国史前文明。先后发现了周口店远古人类遗址、河南仰韶文化、甘肃马家窑文化等。

安特生的考古调查活动是与当时中国地质调查所合作进行的。1921 年安特生在河南仰韶村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这次发掘收获了许多石器、骨器和陶器。这次发掘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发现了中国史前文化的一个断面,史称“仰韶文化”。在随后几年中,安特生始终被一种强烈的发现欲望驱使着,他深信可以找到比仰韶文化更早的古文化,他认为中国更早的古文化在黄河上游。

1923 年安特生从河南出发,逆黄河而上到兰州考察。1924 年安特生偶然在兰州旧货市场发现了两件装着老旱烟叶子的破旧彩陶器。他仔细询问了农民,立即赶到临洮,安特生沿洮河徒步而行,不辞劳苦,费尽周折,有一天他来到了临洮县城以南十公里的马家窑村,马家窑是一个很大的古文化遗址。在沟坡的崖面上不仅暴露有深厚的文化堆积灰层和灰坑,而且随手就能捡到古老的石器和彩陶残片。马家窑遗址发现后,安特生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存和广河半山遗存合称为“甘肃仰韶文化”。

1924 年安特生到洮河流域前后发掘了齐家文化、半山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遗址。后安分七批发掘的文物除极少部分归还中国,运到瑞典后,经过整理、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著作,一举在世界考古界成名。并在瑞典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瑞典东亚博物馆,自任博物馆馆长。博物馆馆藏独一无二的中国史前文物内容丰富灿烂。

1925 年安特生所著《甘肃考古记》一书中报道了他在中国西北之行极其丰富的收获。根据此次调查资料,他将中国的史前文化分作六期:齐家期、仰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沙井期。

安特生先后发现了周口店远古人类遗址,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等。被称为中国考古之父。

在中国考古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是对中国和世界远古文化的一大贡献。

陇西暖泉山遗址发现于 1958 年人民公社化三面红旗年代。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历史了。经过多年的农村平田整地,梯田建设。陇西砖瓦厂建材用土和老百姓所需取土,前后出土了一些完整精美的暖泉山遗址彩陶。但是那时人们认为是“鬼罐”,是墓地出土的东西不吉祥,通通打碎扔掉了。

陇西博物馆馆藏暖泉山遗址出土彩陶

2000 年以来笔者考察研究暖泉山遗址,收集了遗址许多丰富史前文化的遗物:有石刀、石斧、石锄、石镞、骨刀、骨针;陶器有陶刀、陶环、陶纺轮等。其中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陶片最多,彩陶表面呈黄色,个别红色,表面光洁并有各种精美图案。

马家窑文化暖泉山遗址彩陶是新石器时代的贵族文化。彩陶不仅制作精美,而且还是陇西先民们当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记载。

五千多年前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先民们已种植粟、黍稷等。农业工具有石器和骨器。主要有铲、刀、石凿、石斧、锛等。饲养猪、狗、羊、鸡等家畜。在刀耕火种的洪荒岁月里,艰苦的和大自然做顽强的斗争。

陶器是人们当时最重要的各种生活用具。为了显示艺术之美,便在一些陶器内外画上了多种彩绘图案。当时的彩陶规模较小,除了烧制彩陶外,也有灰砂陶和泥质灰陶。已经用转轮制作陶器,采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分段作坯,拼成各种用类的器型。附加耳、打抺表面,施加纹饰,再入窑烧制而成。彩陶多为盆、钵,碗罐等。造型优美`别致新颖、色调明亮、多用黑彩绘制。绘有蛙纹,波浪纹、平行纹、涡形纹。花纹的变化构成规整别致的图案,绚丽对称,浑然一体,在有限的面积内表现了广大的空间,这种原始艺术其扑朔迷离的文化内涵和永恒的魅力,令人无不相神往。

暖泉山遗址位于前山边缘二级台地坐西向东,冬暖夏凉。遗址台地下约三百米是暖泉沟,沟内风景优美,溪水长流。后沟水源更加丰富,在遗址一公里内暖泉沟东侧有村庄:郭家湾、硬湾等。西侧康家街道、红土沟、马莲屲等这些地方都有发现有先民生活的遗迹。

暖泉山遗址陶片遗存,摄于 2008 年

从暖泉沟两侧崖面断层看,高约三四十米的崖面上留有多处河床石子和沙子,充分证明远古时期暖泉沟是条很大的河流。

远古先民们的选择居住地点都是靠近河岸,或者森林附近。暖泉山森林茂盛,气候温暖。水草丰美。是鹿,野猪,羚羊、田鼠等中小动物生存的好地方,也是先民们狩猎的好去处。因此中小型动物也就成为先民们生活的主要食物之一。经过时间的推移,有些野生动物被逐渐驯化成为了家养动物。

森林木材是烧陶的燃料,木材易燃、火力旺、烟较轻烧制陶器坚固而耐用。彩陶的烧制温度大约要到 800~1000 度。

暖泉山遗址西约两百米边缘处是崖窑沟,当地老百姓叫烧窑沟。先民们就在这个地方烧制陶。这里的黄土是制陶的最佳原料,性柔粘性好,泥质细腻。

人们居住的有圆形、个别方形的地穴或半地穴式。多为依崖而居。男人们手拿木棒,石器等“先进武器”在森林中狩猎,或在地里耕作,或在河里捕鱼。女人们手捧陶罐,从河边汲水或者照料小孩。我们的陇西先民们在当时非常原始和非常艰苦的条件下,选择了暖泉山这块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更是显示了他们的聪明和才智。他们在这里居住,挖窑制陶、食鸟兽羊、衣其皮毛、结绳记事、顺应自然体现了求生之苦和自由欢乐,也产生了一种壮美的艺术一马家窑文化。

暖泉山遗址窑灰坑遗存

马家窑文化的命名归功于中国现代考古界先行者夏鼐,夏鼐(1910 年一 1965 年)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有考古界“活字典”之美誉。

1934 年夏鼐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后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获考古学博士学位。解放前任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兼考古研究所所长等职。

1944 年至 1946 年,夏鼐参加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发起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甘肃从事考古和发掘。为了确定马家窑期与寺洼墓葬的关系,亲自到临洮实地考察,并发掘了临洮寺洼山遗址。这次发掘从地层上证实了甘肃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纠正了安特森的错误论点。解决了考古学上的重大问题。从此定为了马家窑文化。他又把马家窑文化分为三期:马家窑文化早期(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中期(边家林类型、半山类型),晚期马厂类型。

1958 年甘肃考古队在甘肃秦安县五营乡发掘了大地湾遗址。大地湾文化为中国陶器始祖。由此也打破了中国陶器由西方国家传播而来之说。大地湾文化早于仰韶文化,因此断定大地湾文化向东发展形成了仰韶文化;向西发展形成了马家窑文化。两种文化一脉相承,同属黄河文化。中国彩陶文化从大地湾文化伊始,经历了红山文化,半坡文化,大溪文化丨大汶口文化等。蓬蓬勃勃发展了四五千年,使中国的彩陶文化登峰造极达到了世界彩陶文化的顶峰。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原始社会考古研究室主任谢瑞琚 2002 年所著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甘青地历史前考古》一书对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及编年,经碳 14 数据测定最后确定:

大地湾文化(公元前 6200 一 5400 年)命名地:甘肃秦安县五营乡大地湾。

仰韶文化(公元前 4800 一 3500 年)命名地:河南渑池县仰韶村。

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公元前 3800 一 3200 年)命名地:甘肃武山县城关石岭下。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公元前 3400 一 2700 年)命名地: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公元前 3000 一 2500 年)命名地:甘肃广河县半山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公元前 2500 一 2000 年)命名地:青海民和县马厂塬。

齐家文化(公元前 2200 一 1900 年)命名地:甘肃和政县齐家坪。

著名考古学家戴春阳《试论马家窑文化的有关问题》,发表《西北史地》1988 年第 4 期

42 一 50 页“马家窑文化渊源于仰韶文化系统晚期自具特征的大地湾仰韶晚期的陇西类型”,从多种考古资料考证和陇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显示陇西暖泉山遗址东连武山县,西接临洮县是马家窑文化石岭下和马家窑类型的中间过渡期。又从暖泉山遗址出土的文物断层来看是马家窑文

化,石岭下等不同时期的新石器早期遗存。和齐家文化重迭关系。陇西暖泉山遗址文化是马家窑早期文化,距今年代约为 5600 一 4000 年,大约就是中国古代的“五帝”时期。可见暖泉山遗址是仅次于大地湾的一处重要新石器遗址。

陇西暖泉山遗址是陇西最早的古文化遗址。仰望绵延起伏的塔坪山,俯瞰奔流不息的渭河水,这天与地、山与水如此完美和谐、摄人心魄。不禁使人感慨万千,一种自豪和荣耀让我们沉浸在与对远古往事的回味中……

2019.4 .4

五千年遗址话沧桑-记陇西文峰暖泉山遗址(下篇)

史修身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彩陶委员会(陇西分会)暨陇西彩陶博物馆,在我和骆小武先生等三十多位马家窑文化热爱者的共同努力下,2008 年 11 月在我西部书画艺术中心隆重成立挂牌和开馆。彩陶博物馆内展览甘肃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陶器三百多件,精美典雅、丰富多彩。参加这次庆典活动的有省、市、县有关领导和两百多名省内外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马少青现场挥毫《心旷神怡》;省书协主席林涛挥毫《博大精深》;定西市文化局局长陆平挥毫《气吞山河》等墨宝。盛况空前。

是什么力量驱使我热爱马家窑文化?还得从前说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使我从农村步入了学做陇西地产药材生意行列。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摸爬滚打、一步一个脚印从办兴隆货栈到有限公司,经济逐渐宽裕。幼承家庭熏陶,喜爱书画艺术。千禧年国庆前夕,西部书画艺术中心艺术大楼竣工开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当时陇西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一次偶然的机会,出于对甘肃远古文化的痴迷和热爱,使我走近了马家窑文化。其精美绝伦的器形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我久久驻足,难以自拔……

在我研究马家窑文化彩陶之时,陇西文峰暖泉山遗址震撼了我的心灵。文峰-我的家乡,文峰暖泉山遗址是陇西远古先民聚集的地方;是中外驰名的马家窑文化早期重要发祥地之一。从此,我决定对暖泉山遗址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

2005 年起我把晨练的一部分时间不定期的对暖泉山遗址进行考察。我身着便装、运动鞋,每次一个地方。断崖、陡坡、荒地、沟涧都是去的地方。不辞辛苦,收集陶片、石器、拍照等。特别是一场暴雨之后,更是收集资料的好机会。

史修身考察、研究暖泉山遗址摄于 2007 年

2007 年春天的清晨,我和刘民相约来到了暖泉沟东铺砖厂,因上次我俩考察在此砖厂厂顶一级台地的断崖空地处暴露了一个约排球大残缺不全的齐家文化红陶罐,由于无法下去决定下次从砖瓦厂由下而上捡回这件遗存。

一天早上我俩来到砖厂,由于早年取土形成了很陡的山坡,野草横生高约 150米。我俩鼓足勇气,双手抓着野草爬到上面台地,捡到了这件遗存。欣喜若狂,但是向下一望,找不见来时的路了,没有办法下去了。我俩愣了半天,还是刘民年轻胆大,从台地西侧一手抓着可攀野草,用脚费力的蹬出一个落脚点,我俩手拉手小心翼翼的爬到了上层台地,至今想起心有余悸。

特别是 2008 年暖泉山遗址作为彩陶委员会重点考察项目。我会联合李氏文化研究会李世英会长、薛庆余,王宪成和我会罗克仁、刘民、骆忠,闫尕虎等人先后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和现场交流。收集了大量的彩陶、红陶、灰陶片、石器等。拍照了一些灰坑、白灰层等遗存资料。

史修身(左一)与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李世英(中)陇西统战部副部长罗克仁(右一)考察暖泉山遗址摄于 2008 年

2009 年 3 月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西北中心主任王伟,副主任礼冰带领六人摄制组专程从西安来陇西彩陶博物馆,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文化活动。精心录制以陇西彩陶博物馆展览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为主题,暖泉山遗址为背景的《神秘的马家窑彩陶文化》专题片。在拍摄期间录制组二次来到暖泉山遗址进行实地拍摄。王伟主任激动的说道:“陇西暖泉山遗址是新石器晚期不多的重要文化遗址,对遗址遭到严重破坏,很是惋惜。”并对暖泉山遗址今后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

《神秘的马家窑彩陶文化》专题片于 2009 年 6 月在甘肃台电视文化频道播出。该片制作光盘两千盒。

彩陶委员会和陇西彩陶博物馆先后出版发行《彩陶雅集》、《甘肃陇西古文化节》、《走进甘肃魅力陇西-彩陶篇》等多种刊物免费向社会发放。有力的提高了陇西知名度,扩大宣传了马家窑文化和陇西暖泉山遗址文化。

彩陶委员会、陇西彩陶博物馆先后出版的光盘、刊物

2009 年 2 月 19 日清晨,我和刘民惯例来到遗址山上,老远看见陇西砖瓦厂大型推土机在半山腰推土,于是我俩前去看是否有被推出新的遗存。走近一看,1963 年省政府文物保护单位暖泉山遗址竖碑和用青砖砌的台基整个都不见了。我俩当时惊呆了,不可能?不可能?是不是看错地方了。再仔细看周围地貌,没错!遗址碑基真的让推土机推得无影无踪了,我俩无言相对,半天说不出话来。

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彩陶委员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其后我和罗克仁、刘民关于遗址严遭破坏的事实情况专题向陇西县委副书记罗小平、县政协主席包志宏、副主席张敬元、文化局局长王国豪分别作了汇报,并提交了“关于积极抢救暖泉山遗址的书面报告”和照片资料。

2008 年至 2009 年期间关于“积极抢救暖泉山遗址”“暖泉山遗址今在何”作为政协提案,我和罗克仁,李世英,薛庆余,王宪成等八名政协委员联名“政协陇西县八届四次会议第 26 号提案”“政协定西市二届三次会议第 136 号提案”向县、市两级政协提交提案。同时通过信访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9 年 3 月 20 日,陇西县文化局关于暖泉山遗址保护问题的答复摘录如下: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彩陶委员会:

首先感谢你委员会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你们提出的关于暖泉山遗址保护问题的材料,由县政府转来责成文化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2009 年 3 月 12 日接到信访局转来的信访信件后,我们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博物馆专业人员对该遗址再次进行调查。两家砖瓦厂继续向遗址纵深开挖取土,多处灰坑及白灰面裸露在外遭到严重破坏,遗址中心已不存在,仅剩东部约 2000 平方米的遗址,长期保留在遗址台地上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被推挖埋于土下。根据调查结果,我们立即向县政府上报了《关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暖泉山遗址继续遭破坏的紧急报告》。3 月 20 日上午,县政府柴生芳县长在暖泉山遗址主持召开了由国土局、城建局、文化局、文峰镇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及两家砖厂法人代表参加的现场督办会议。对两家砖厂法人代表给予了严厉批评,并提出了处理意见:1、立即停止挖掘取土行为。2、在遗址挖掘最严重的三个点,竖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警示牌。3、将埋于土下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挖出重新竖立在原址。在遗址边沿区竖立界桩,界桩之间用铁丝拉封……

衷心希望你会继续关心与支持文物保护工作,为促进我县文物保护工作水平,提出更多的建议。”

陇西县文化局

2009 年 3 月 20 日

此后期间我和文峰镇监管文化的马永娟副镇长多次到陇西砖瓦厂询查深埋土下的遗址标志碑牌。经过两年多的苦苦寻求,终于在 2011 年 6 月在砖瓦厂二级台地西侧的屲坡上找到了这块珍贵的遗存(注:碑牌用水泥制作,面刻暖泉山遗址字样。长约 1.2 米,宽约 0.7 米,厚约 0.1 米)。当时我、刘民和马镇长及镇文化工作站的几名干事用木杠和绳子费力的抬到了附近广泉寺院内暂存。

2011 年新址“暖泉山遗址”碑牌摄于 2019 年

2011 年底县文化局把存放广泉寺内的碑牌重新选址,竖立于离早先遗址碑牌台基东低两阶台地(约 100 米)的台地上。这块暖泉山遗址碑牌历经劫难,饱经风霜,更显沧桑厚重。

背依桦林山承载陇西五千多年文化内涵的文峰暖泉山遗址,雄伟屹立的古老文峰塔,奔流不息的渭河水和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城镇建设相映争辉,装扮着美丽文峰,暖泉山文化将绽放着陇西远古文化新的异彩。

本人和马家窑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二十多年来对马家窑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艰辛的考察和精心的研究。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学术文章多篇其中《先民的圣器一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艺术价值及收藏意义》、《弘扬马家窑文化推动现代收藏》、《积极抢救丝绸之路古文化遗址遗迹迫在眉睫》、《丝绸之路彩陶之路》、《论陇西在古丝绸之路文化价值》等文章在《全国民办博物馆馆内刊》、《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大会论文集》、《马家窑文化渊源》和《定西日报》等刊物登载。

史修身荣获先进个人证书

2013 年和 2016 年本人两次被甘肃省文化研究会评选为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传播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等。2016 年 5 月 15 日记者王长华在《定西日报》“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史修身的文化情节”一文作过有关报道。

陇西文峰暖泉山遗址是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是陇西远古先民们在 5000 多年前开拓陇西、创造陇西、发展陇西的重要见证。弘扬马家窑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升华历史的重任。我们应当义无反顾。作为渭水源头马家窑文化发祥地的陇西人,我们应当更好的保护、研究、传承祖先遗留下的珍遗文化遗存,提升文化品位,实施开发建设,旅游观光,招商引资,使暖泉山遗址文化成为陇西一张新的文化名片,对推动陇西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019 年 4 月 15 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