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专访思第未来学园创始人赵言力:STEAM教育要像语文一样天天学才能做好

句子大全 2012-01-16 19:16:28
相关推荐

其实,他的艰苦努力和执着付出,记者认为就像当时小区外正在修的路一样,他也正在修一条自己的STEAM教育之路,和国内千千万万正在探索STEAM教育的老师和从业者一样,希望自己修筑的道路能让孩子们在上面自由的奔跑、学习,最终通往创新成才之路,有能力迎接未来时代的各种挑战。

放弃金融行业,投入教育事业

赵言力出生于1988年,本科毕业于暨南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数理金融专业。2012年回国后,在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担任高级分析师,独立开发了公司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卡资产证券化、REITs、融资融券资产证券化等多个ABS评级模型。“当时国内在金融领域懂建模的人不多,基本上像当时证监会、上交所过来,到我们这里来检查,都是直接要求要看我的模型。公司很器重我,而且待遇也不错。”赵言力说。

2014年由于父亲胰腺癌病故,赵言力受到很大触动,一方面要回老家安徽照顾家人,另外也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之路。他觉得人生很短暂,应该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然后就想到了教育。因为在国外接受的教育经历,就想到了STEAM教育。

当时在国外读书的时候,赵言力有一门课,老师只讲最基础的理论,然后布置的作业却是可以拿诺贝尔奖的大题目。对于习惯标准答案的中国学生来讲非常痛苦,因为书本上根本找不到答案,老师只给学生介绍很多的阅读材料,不要求你做得怎么样,但是希望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

赵言力介绍说当时每天写小论文写到夜里2点钟,早上6点起来继续写,一直写到上课,因为作业本身是开放性的,没有说你做到那里就做完了。每次交作业上去,根本不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也不知道老师是以什么标准去评判,非常痛苦。

但一个学期下来,他发现那门课对他帮助最大。它不是教技术或知识,而是教遇到困难问题时该如何去解决。包括回国之后,他发现自己学会了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再抵触,不再抗拒,知道该怎么去解决问题。

这门课,善于应试的中国学生普遍成绩较差,而美国学生成绩很好。当地同学介绍说他们从小到大就接受这样的教育,老师不给你答案,就让你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他们说这就是STEM。

赵言力觉得做教育就应该做这样的,让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富有创新性、积极自我学习的教育,因为这对于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状态的中国学生意义尤其重大。

主攻课程研发 实现STEAM与多学科联动

在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前期摸索之后,赵言力于2016年创立了思第未来学园,走上了探索STEAM教育之路。三年来,他带着自己的团队陆续开发了200多个项目课程,接近一千个课时,覆盖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包含医学、农业、建筑工程、航天、艺术、生物生化、编程、新能源、社会人文等多个领域学科,与中科大、安农大、安医大的一些科研团队建立了合作。目前,思第未来学园的课程已经走入上海、合肥、长沙、威海等地多家教育机构。

刚开始设计课程的时候,赵言力团队是用国家标准实现学段的分类,有点被动地靠课标;做到现在,他们会更主动地去往学科类的方向去实现联动。

“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做STEAM而做STEAM,而是真的想让学生提升能力,要让他们从STEAM当中获得成长、获得成果的东西。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的话,STEAM就要跟多学科联动起来,不能只是围绕一个项目做,而是要跟同学段的数学、艺术、英语、语文等学科联动起来,实现联动之后,学生们发现平时上课的内容能很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去,然后在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又能激励他去更好地去探索学科内容。”赵言力说。

虽然课程涉及学科很多,但还是按学段划分,每个大学段接触不同系列的课程,根据每一个课题,可能会有很多延伸性的东西,激发学生想去继续探究。“我是希望大家都能走自己的方向,而不是要做一个东西,就是按老师的来做,然后每个学生做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所有学生最后出来都是搞编程,或者都是搭桥等等。那就失去了STEAM好的东西,或者说最有趣的地方也没了。”赵言力说。

STEAM教育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谈起当下的STEAM教育行业,赵言力认为很多机构还是靠概念来经营,很多做的比较浅或者是思路很单一,只是在编程、机器人方向,或者是做一些简单的小科普,没有把STEAM真正最有价值的东西拿出来,这样就很难持久做下去。

“在国外,金融也能做成STEAM,历史也能做成STEAM,我们学生应该有自己的一个兴趣方向,不能所有的孩子都去学编程,所有孩子都去学这些东西,这就违背了STEAM本身跨学科的概念。”赵言力说。

在他心目中,好的STEAM课程至少要满足三个要素,真实问题、项目制和跨学科,只要满足这三条,我们都可以叫STEAM。因此STEAM本身就是一个很广的概念,但现在国内很多的课连这三条都做不到,跨学科勉勉强强,很多项目制教学却又做不到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传统教育的教师授课,项目课程更多是脱离于真实生活的,不仅让课程意义价值大打折扣,也不能更好的实现跨学科和项目制的教学效果。

像现在很多学校或者很多教育机构,STEAM就是一个兴趣班,或者特色班、特长班,完全是我们国家传统教育体系当中一个孤立的存在。但是STEAM在国外,在其他国家全部都是普适性教育,所有学生都要学的,不管男生女生所有人都要学的。这是STEAM的特点,而且这是未来一定要走的路,要这样走的话,就是得跟传统学科结合在一起,就进入到教育体系当中去,不能再单独、孤立地把它做一个兴趣的东西做。赵言力说。

对于STEAM教育学习效果,赵言力团队曾对一个小学做过长达两年的跟踪,发现学生们并没有实现有显著提升的。在做了相关调查研究之后发现最大的问题是课时太少。

赵言力解释说,小学一个星期一个课时,初中一个学期可能就只有十个课时,高中一个学期6到8个课时,时间特别短,有些小学生甚至到上到学期半连书都找不到了。你像这种环境下学习你学什么东西能学好?而且更何况STEAM本身就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东西,就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它不是像英语和数学很快能突击出来的一个东西,STEAM教育的价值没有释放出来。

在另一学校,赵言力问校长一周要五个课时,一个学期下来,平均进步三十多名。刚开始上STEAM课三个星期,80%的孩子想退班,他们害怕,他觉得别的班的学生都在做题,刷题,你带我们在讨论,在研究,在搞科创,在锻炼身体,你这不耽误我们吗?他们很害怕,很有危机感,就觉得这样下去,我后面万一考不上好高中怎么办?

但是突破那个时间之后,他们发现自己的学习效率提升了,学习更主动、更积极了,专注力更强了。他们是自己主动去学,而不是被老师强迫着告诉你怎么做,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升。

如果真的要把STEAM做好,赵言力建议,从学校这一块,一定给充足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去做这个事情。不能一个星期一次课,浅尝辄止。这样不行的,STEAM就得像语文一样,你天天得读,天天在看,天天琢磨才行。

更多精彩请看访谈实录

1、怎么看待STEAM教育行业?

现在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很多机构还是靠概念在经营。国家有政策其实也不是强制性的,概念的话就有点炒热度的感觉,但热度可能过个两三年就没了。你想一直长久做,靠什么来继续支撑?

我们如果去跟语数外那些学科类比的话,它们是长久以来跟考试挂钩的东西,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然后去跟一些像书法、美术、舞蹈、钢琴这些艺术类比的话,它们是有一个技能的获得,最后即使不去参加比赛,家长也会觉得我学这东西能有一点技能,有一个艺术的傍身也是不错的,那我们STEAM有什么东西呢?

我们STEAM一直灌输的理念,就是我们教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一些思维方式,包括批判性思维,可能还有一些团队协作、演讲等等,但是这些东西都很飘。

外化的效果大家看不太清楚,这些东西对于很多学校、家长,他都会觉得后面初中、高中也会学科学,我干嘛一定要通过你STEAM学呢?所以现在STEAM为什么在幼小这一块做得好,是因为幼小没有相关课程,但一到小高、初中,你发现STEAM就很难做下来。

因为他觉得你这个很容易被其他东西替代。所以现在我走下来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STEAM的同行,一定要要抛开STEAM本身的东西,我们不要为了STEAM去做STEAM,而是要真的把STEAM的价值给做出来。你不是在做STEAM,而是要通过STEAM去实现某一个目标才行。这是我觉得接下来大家都要去做的一个事情,否则大家肯定走走,就像之前的3D打印什么之类,做两三年就没有了。

2、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行业?

我接触STEAM很早,因为我当时在暨南大学毕业之后,就出国学金融。我不是像很多从事教育行业,或者从事一些相关领域去做这行的。但是我到国外读书最大的感受是国外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跟国内是完全不一样。当时上了一个课程对我冲击特别大。

那堂课老师其实就简单讲讲最基础的一些理论,但是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全部都是那种,你只要是能做出来,基本上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当时对于我们很多中国学生来说,这个课程很痛苦。因为书本上找不到答案。老师也不告诉你怎么做。老师只会给你说,我给你介绍很多的阅读材料,然后我不要求你做得怎么样,但我希望你有自己的思考,我希望你有自己的创新点在里面。但是对于很多中国学生来说,就觉得没有标准答案,实在是太痛苦了,你不告诉我具体怎么解这个题,我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的。

那一个学期属于上完课之后就回去做作业,每天写小论文写到夜里2点钟,早上6点起来继续写,就是一直写到上课,因为你不知道到底怎么样,所以你就只能写,因为作业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它没有说你做到这里就做完了。你花更多时间你可以做更多东西,你看更多东西,你可以写更多东西出来,所以每次都会写到上课前,然后交上去,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做怎么样,也不知道老师是以什么标准去评判这个东西,很痛苦。

但是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那一节课对我的帮助是最大的。回国之后,包括我在国外时候,我发现我学会了尤其是遇到新问题、困难问题的时候,我不再抵触,不再抗拒,我知道该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

我回国之后是做abs这个行业,就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评估建模,那时候资产证券化在国内市场还是刚起步的阶段,现在是已经很火了,但刚起步阶段很多新的模型需要自己独立开发。

我发现这个课对我帮助很大,它不是教我什么技术,或教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它其实就教会我遇到一些困难的问题时候该如何去解决。

然后我就感觉我的天呢,美国人他从小到大都是接受的是这种教育,当时我去跟一些当地的同学们聊了,就只有那个课,唯独就中国学生是班里成绩是最差的,其他的课就是所谓的答题,中国学生都绝对是成绩最好的。那节课中国学生比不过本地的学生,就跟他们聊,他说我们从小到大就接受这种教育,就一直老师不会给你任何的东西,就让你去解决这些问题,他们说这就是STEM。

然后我觉得怪不得人家始终能保持这么强的一个创新性、创造能力,而且在整个全球领域保持比较领先的地位。因为我们当时学金融,知道中国的金融跟美国金融差距很大,就觉得这个STEM是很好的,但刚回来时候还没有想着去把这种教育带到国内,只是觉得这种教育对我帮助很大,尤其是我自己从业之后,我在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现在他们用的一些EM,资产证券化的一些风险评级模型就是我当时做出来的。

然后因为我家庭的原因,我父亲因为胰腺癌去世了,当时对我的触动很大。一方面我需要回合肥照顾我母亲。另一方面我也觉得人生是很短暂的。我父亲生活习惯很好,很多人都来问是什么原因,会说这个东西是不是因为抽烟喝酒?但是没有,而且父亲很养生,很注重锻炼,但你就摊上了。要是知道原因的话,这个病就可以治了,现在所有的肿瘤癌症,很多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所以就没得治。

我当时觉得人生很短暂,应该去做一些更能留下来的一些东西或更有意义的东西。然后我立即想到了教育这一块,因为这是未来的一个东西,然后我就想到底往哪个方向。学科类的教育,我本身学了这么多年,对于学科类学习有一些经验和感悟,但是我并不想往那个方向去走,因为我觉得现在的中国学生在这一块已经非常牛了,而且已经学了很多没用的东西了,不需要再加强了,然后我就想到我在国外的这些经历,我就想做STEAM这一块。

决定做STEAM之后,我就想究竟做什么样的STEAM,当时我也调查了很多,在国内接触了很多的STEAM机构。我发现国内大部分做的是很浅的一层或者是很单一的思路,只是在编程方向,机器人方向,或者是做一些简单的小科普,没有把STEAM真正最有价值的东西拿出来。

你像我在国外,它把金融的课也做成STEAM的课,他把历史课也做成STEAM,国内是没有,国内只有编程,只有一些小科普,所以我就想了,我们学生应该是有他们各自特色,各有自己的一个兴趣方向的,你不能给他所有的孩子都去学编程,所有孩子都去学这些东西,这就违背了STEAM本身跨学科的概念,给它弄成单学科的就不是STEAM了。

我要做一些真正的,更好的或者更更全面的一个STEAM的东西,我们认为好的STEAM课程要满足三个要素。第一个它必须是项目制的。第二个它必须是真实生活问题。第三个是跨学科,只要满足这三条,我们都可以叫STEAM。

因为STEAM本身是一个很广的概念,但现在很多的课连这三条都做不到,跨学科勉勉强强,很多项目制教学却又做不到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传统教育的教师授课,项目课程更多是脱离于真实生活的,不仅让课程意义价值大打折扣,也不能更好的实现跨学科和项目制的教学效果。

你像很多做乐高的,它不是真实项目,做编程的也有很多不是真实项目。所以这三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国内很少有机构能够做到。

因为我自身的经历,我就更偏向于医学类,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去帮助、培养更多学生往医学方向,或者往农业方向,能够真正解决人的生命、生存这些大的事情。

我们的理念是小智慧大问题,所以我们所有课题尽量往最前沿、能解决一些大问题的方向去拓展。

3、你是什么时候大学毕业的?

我是2010年暨南大学毕业,学的金融工程。然后就去美国,在芝加哥。我算是一个野路子了,在这个领域里面应该算是很少有。很多都是做计算机的,或者做工程或者做纯教育这一块的,做金融的少一点。我的一些朋友,做金融的,基本上现在都做得都挺好的,在券商、银行、投资机构。

大家的追求不一样,我觉得并不是说一定是某一个专业才适合做教育。其实我觉得如果把教育做好,其实完全就是在于你自己的内心,你想怎么样?你对这项事业多有热情。我也接触过一些背景很好的,但是不愿意在这上面花心思,挂羊头卖狗肉的也都有。所以我既然决定要做这个事情,我肯定是要努力要把这个东西做到最好。

4、你去美国是在哪个学校?

在伊利诺伊理工,现在好多中国人在美国上学,也是看个人,当然教育资源、理念肯定都不差的,就看你对自己的要求有多高,一个学校有很优秀的学生,也有混混。我觉得出国的那两年对我帮助还是很大,尤其是我刚才讲的不只是专业能力的提升,而是人家就教会你,真正社会上你遇到所有问题都是新问题。你既然做在这个行业最前面,你遇到的问题很多是你找不到可以参考的东西。你怎么办?你总不能把问题搁着不问,所以我觉得这是对我帮助最大的这一块。

从事教育这几年,我感觉最深的是,教育也像搞足球、篮球。不能指望着突然就冒出来一个C罗,梅西,或者姚明,得所有的孩子都扑在上面,一层一层的才会有一些出类拔萃人出来,所以现在尤其想做的就是要把这个基础打好,不然不可能有这种优秀的人出来。

5、2012年回国之后就马上做这块了吗?

我是先做金融,在中诚信证券评估做资产证券化的评级做了近三年。当时是做得很优秀的公司,也蛮看重我的,但是父亲去世影响很大,很多人都劝我不要离开上海,觉得你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公司又很器重你,而且你在这个领域的名气也不错,因为你懂建模,当时国内在金融领域懂建模的人不多,基本上像当时证监会、上交所过来,到我们这里来检查,都是直接要求要看我的模型。

当时国内做这一块很少,你做出来就相当于你是最权威、最有话语权的人,所以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我是想这人生不能只是有事业,你不能只是为了工作,父母把你养这么大,你还是要尽一定孝心的。离开上海之后,我本来想有这样的经历、学历和能力,应该不会差。

但发现做金融还是得在上海。可能会有朋友,包括上次有一个加拿大朋友来问我,你难道不会后悔?假如当初没选择离开上海可能会更好。我说第一你不知道到底会不会更好。第二个,你既然已经做了选择了,就不需要去后悔。你需要做的就是坚持,就是在你现在走的路上继续坚持下去,继续往前走,再后悔也没有任何意义。虽然现在收入这方面远不如在上海。

但我觉得其他方面的收获是很大的。我有时候跟小伙伴们或者家人一起聊的时候说,觉得以前工作很累,压力很大、很辛苦,你都会想着去放弃,而且负能量会很大。现在虽然很累,压力也很大,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去放弃,因为真的是很喜欢这样的东西,而且你觉得这项东西能给你带来很多的正能量,很有意义,然后会推着你继续往前走。

当时开始也没有一开始就做STEAM,而是做很多市场调查,还有做了一些课程方面的探索,国内、国外一起去跑。因为自己不是这个领域的,之前没有任何基础,所以刚开始要学很多的东西,需要看很多的东西,需要想到底做哪一块,因为STEAM本身也很大,你到底往哪个方向走,当时接触很多,还做了一段时间的研学旅行,积累一些教育资源,之后才开始做内容这块。

6、现在团队有哪些分工?

现在就五个人,基本上大家什么都做,没有所谓的明确分工,包括课程、研发、上课,我也是身兼数职去做,只不过市场这一块可能现在就我一个人在跑。其他的就是做研发,还有老师。

但是我们有很多的合作伙伴,我们在合肥跟中科大、安农大、安医大的一些科研团队都有合作,因为我们的课程理念是小智慧大问题,什么是大问题,就是比较前沿、比较新的一些东西,来源于真正的生活,真的能解决什么人类的疾病或者人类的饥饿,这些可能会给学生们带来更大的收获感,或者他们动力会更强一点。

但是这一块的话,你就得有一定的权威基础。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说你得知道你教得对不对,你这个课程安排得合不合理,所以你必须要跟一些这方面专业的团队合作,我们把课程设计出来之后,要跟他们进行研讨。在方法论上面,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面,有没有一些问题,他们在真正做实验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是不是按照这样一个过程去做的?

举个简单例子,我们之前做了一个叫基因设计师的课程,其实就是农作物的转基因课程。当时就去了安农大的一个做小麦转基因的团队,去跟他们聊,包括看他们的实验室,把我们的课程、理念传达给他,然后我们会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转基因到底是怎么样子,是怎么样通过他们,再返回到我们课程上面去。其实就是这样,返回到课程之后,我们就能把最新的、最前沿的一些东西给到学生,同时我们也对自己也更有信心,相信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不是从网上随便哪里摘来的,你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对的。

这样的合作团队还蛮多的,因为我们有个理念,就是教育属于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但它的风险不在于说它会死人,或者是会有生命的危险,而在于你承担着对于下一代的一些引领。如果你把一些错误的或者不正确、不端正的理念或者东西传递给他,你可能会误他一生。所以我是觉得我们做教育、做老师一定要谨慎,对你说的每一句话,你做的每一个行为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你都要想得更远。

你这样说出来,这样做了之后,你对他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小时候,一个班几十个孩子,老师在孩子眼里,就是一个标杆,好的老师不在于他能够教得多好,而是他能够把一些自己好的东西带给孩子。当然有时候不好的,像有时候在班里面,老师对你不管不问,或者他对你有些瞧不上,这对孩子冲击都很大,让孩子对学习没有热情了,或者是很厌恶了,这都有可能的,所以我们对这一块还是很在意的,更何况我们强调的就是学生们的一个成长和能力的锻炼。如果这一块有问题的话,那可能教育的一个成果就更出不来了。

7、目前开发的课程主要有哪些方面?

我们现在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课程都有,当时在金山开会的时候带来是一个小学阶段,但那个课程其实一系列的,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一系列的课程,从小学是研究这个去找到材料,到初中的话你要把药丸做出来,要设计,因为它这个药进入人体的话,它有释放的过程。

你到底在哪一块吸收,哪一个消化系统吸收,你就得到了某个地方才能释放,你在之前释放是没有用的,这就是延时释放;但释放之后你要有个长期释放的一个过程。你怎么样设计这样一个装置来让它达到这样一个实验效果。

到高中阶段的话,肾结石可能就是真的去探究这个药,真的找这样的一个材料去做一个真的东西出来,需要拿高倍显微镜去观察这个晶体,就是肾结石结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然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它能够抑制生长。

我们课程大概有200多个项目,接近一千个课时,包含医学、农业、建筑工程、航天、艺术、生物生化、编程、新能源、社会人文等多个领域学科。因为我们的课程都是来源于生活和真实的问题,如果真正问题你只是集中在某一个领域的话,他就不是很全。

这几年基本上把时间都放在研发课程上面了,而且我们目标是从幼儿园到高中全覆盖,所以你如果只有十几个,20个项目,你怎么实现全覆盖?

我们刚开始也会觉得你做这么多课程,给人家一看就觉得你这么多,我到底怎么看,而且到底有一个什么依据,或者你有一个什么体系,我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后面发现其实是我们怎么看STEAM,我们现在所有STEAM课的目标就是一个,就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我们现在新中考、新高考所说的综合评价这一块,最终结果是什么?就是学生们拿到一些新的问题、新项目,他自己有独立的研究能力,他能够做出来一些成果。

我们所有的这些课程,就是培养他这些能力基础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要给学生们一个更广泛的空间,或者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到更多的新东西,这是有必要的。你不能说你就只是那几个来回,那样学生们思路打不开,接触的东西很少,受到锻炼的机会很少。

所以我们现在的课程涉及的学科很多,但是我还是按学段分的,每个大学段大概有这么多系列的课程,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很多种类型,根据每一个课题,他可能会有很多延伸性的东西,他可以想去继续探究。我是希望大家都能走自己的方向,而不是要做一个东西,就是按老师的来做,然后每个学生做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所有学生最后出来都是搞编程,或者都是搭桥等等。那就失去了STEAM好的东西,或者说最有趣的地方也没了。

8、设计的时候是不是依据我们国家的课程标准?

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们是用国家的标准去实现学段的分类,其实有点被动地去靠课标;做到现在,我们正在做的一件事情是更主动地去往学科类的方向去实现联动。

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做STEAM而做STEAM,而是真的让学生提升,要让学生们能够从STEAM当中获得成长、获得成果的东西。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的话,STEAM就要跟多学科联动起来,不能只是围绕这个项目,就在这个项目上做,而是要跟同学段的数学、艺术、英语、语文等学科都要联动起来,实现这种多学科联动之后,学生们能够发现他平时上课的东西能够很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去,然后在生活当中又能够激励他再去更好地去学学科的东西。

我希望我们的STEAM能够实现综合能力培养,学习能力、知识积累、解决问题能力都能得到提升,最终就是学生们能够自己出成果,自己成长,就能够面向我们未来新中考、新高考的选拔标准。因为新中考、新高考要求40%是综合评价,学生们学期末是一定要有自己的一个成果。是每个学生都要有成果,而不是说一个兴趣班有个成果。

但现在的教育环境和模式很难支撑学生们出这个东西的,所以你就得有好的一个教育模式来支撑它。所以我们现在不仅是跟科学课标去比对,包括跟语文、数学、艺术等等,我们都要跟它们结合在一起,实现一个合作和匹配,然后实现联动,让整个STEAM能够很好地融合到现在的基础教育当中去。

我们现在就想做这样的事情,课程也在做这方面的调整。我觉得也就是不能让STEAM孤立,像现在很多学校或者很多教育机构,STEAM就是一个兴趣班,或者特色班、特长班,完全是我们国家传统教育体系当中一个孤立的存在。但是STEAM在国外,在其他国家全部都是普适性教育,所有学生都要学的,不管男生女生所有人都要学的。这是STEAM的特点,而且这是未来一定要走的路,要这样走的话,就是得跟传统学科结合在一起,就进入到教育体系当中去,不能再单独、孤立地把它做一个兴趣的东西做。

而且现在新的教育改革也在强调,包括加大语文的提出,理念就是语文不能单纯只是语文,它要跟其他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历史什么都要有一些阅读能力,语文都要串进去。这也是教育未来的一个方向。

9、小朋友在上你们课之后有什么变化?

我们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整理研究,我们合作的学校都有传统学科成绩的整理,我们会去比对,就是说我们这个课上表现和他们传统课上的表现,去整理一些成果,我们想了解究竟对学生有什么帮助?经过两年的一个积累,我们发现,横向比较起来有关系,就是说在我们这课上表现好的,在其他课上面表现也都挺好的,成绩也都挺好的。

但是这种纵向的,在时间序列方面、成长性这一块,没有明显的一个变化。这也是一直困扰我们的,很让我们苦恼,就觉得我们经过一年或者两年的培养,学生们应该是能够实现有显著提升的。但是这方面我们没有看出来。

我们做了相关调查研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学生没有真正的接受到,STEAM教育的价值没有释放出来,就是因为课时太少。我们在所有的学校,小学一个星期一个课时,初中一个学期可能就只有十个课时,高中一个学期6到8个课时,时间特别短,有些小学生甚至到上到学期一半连书都找不到了。像这种环境下学习你学什么东西能学好?更何况STEAM本身就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东西,就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它不是像英语和数学很快能突击出来的一个东西。

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我可以很负责任讲,还没有很大帮助。他可能就是简单做了这样一个东西,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就这么多。对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没有明显的提升。但是我们课不都有演讲讨论吗?以前他们所有课都不可能有什么演讲讨论的环节,但经过一些演讲讨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提升。

但是真正能帮助他们提升自己学习力的,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提高的话,他们的提升就很有限。

我们现在有一个合作学校,有点颠覆传统教育,是一个私立初中。因为校长觉得现在新中考、新高考出来了,传统教育如果再这么走的话,他们作为私立中学,后面更难,因为他们教育资源没法跟公立学校比,尤其是做探究性的课题、研究性项目,他们没有这样的好老师能做这个东西。

他还是比较有忧患意识的那种。本身私立学校在当地已经很好了,成绩已经抓得很高了,但是他想不行,因为只是靠成绩,后面可能走不远,他就想要做STEAM这一块,我说既然做的话,我就有一个要求,你得给我多课时,他就给我每天一个课时,再加一个小时的自习时间,相当于一周的话大概有十个课时的样子,能够让我去做STEAM相关课程,我就可以把整个课程的体系做得更全了。

我的课程就不只是涵盖科学类,包括人文、能力、实践类的,还有身体的,我觉得身体健康也很重要,我都加了进去,成果就出来了。

一个学期下来,我就不说学生做项目有多牛了,或者演讲有多厉害了。他们当时两个实验班选出来的学生,我们也都是经过面试,但不是说都挑好学生。当时挑出来的学习成绩平均是在年级排150名,肯定不是尖子生。

一个学期下来已经进步到一百二十名,平均的一个名次。有一个很好玩的情况?咱们初中一般学习就做卷子是吧?刚开始上了我们STEAM课三个星期,80%的孩子想退班,他们害怕,他觉得别的班都在做题、刷题,你带我们在讨论,在研究,在搞科创,在锻炼身体,你这不耽误我们吗?他们很害怕,很有危机感,就觉得这样下去,我后面万一考不上好高中怎么办?

但是突破那个时间之后,他们发现自己的学习效率提升了,单从学科类,他们发现自己学习更主动、更积极了,专注力更强了。他们是自己主动去学,而不是被老师强迫着告诉你怎么做,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升。为什么同一个班,有些学生成绩不如那些好学生,好学生时间并没有花多长时间,其实就是你到底一个小时你能做多少东西,有些人一个小时能看完一本书,有的也就看十几页就看不下去了,这就是差距。

我们STEAM教育,它不仅能够提升解决问题能力,而且会使你整个学习力有很好的提升。所以这样培训下来,现在进入第二学期,效果就很好。我们当初也不是想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当然学习成绩也不仅没有掉,而且往上走;其他能力更不用讲了,他们自己去创造、创新,去写一些东西去演讲,基本上就处于碾压其他人的态势,因为别人都不做这方面的培养。

所以如果真的要把STEAM做好,从学校这一块,我觉得需要给充足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去做这个事情。不能一个星期一次课,浅尝辄止,大家喊一下,你像我们在学校一个课时40分钟,从维持纪律、安排一些东西到知道些什么,其实真正能够上的也就20分钟,时间太短了,学生们都不清楚自己在干啥,一个学期下来都还不知道到底STEAM是什么东西。

你就觉得很可惜,我们可以不挣钱,但最起码要能实现学生们的一个成长。我相信很多,包括做教研,或者研究学者,还有一些市场机构,我估计大家都还存在这个问题,你发现教下来学生们没有成长,真没把STEAM给教出来。我们还在拿传统的教数学、教英语,教其他东西的理念去教STEAM,就觉得一个星期上一两次课,突击一下就可以了。这样不行的,STEAM就得像语文一样,你天天得读,天天在看,天天琢磨才行。

10、会带学生参加一些比赛吗?

我们在做的这两年,遇到很多学校给我们这样的需求,学校提的需求甚至都非常露骨了,我就是要出成果,我就是要拿名次,而且我就要这学期就得有名次。然后我就跟学校提,你既然要这样的话,那你要多给我课时,因为我要做,就要玩真的,就要做课时,要有充分时间去做,学校根本满足不了我这样的条件,公立学校做不到的,因为他们课时都是严格按教育局安排好的,而且教育局的督学都要去查的。

其实现在竞赛这个领域做假的太严重了,很多都是买的、教的、带的、帮着做的。有意义吗?你现在教孩子这样做,孩子长大了,再去靠你,他不还是在作假,想着买东西吗,都想用钱去解决问题。这个就违背我们教育的一个初衷了,所以我们也失掉很多客户,因为我们的课程理念是千万不能误人子弟,不能作假。

如果你帮着作假的话,可能是多挣些钱,但是你坑了孩子,给他带来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者在他人生道路上让他觉得是可以作假的,你的罪过就大了。像我们现在合作的这个学校,现在全员都在做项目,肯定能够挑出一些优秀的作品去参赛的,我们的理念是这样,优秀的人或者优秀作品肯定是从大的一批人当中脱颖而出的,而不是你集训培养出来的。

你可以联想到现在做很多事情都是挑一些人集训出来,足球,篮球,挑一些优秀人,一起弄三四个月,那是培养不出来梅西、C罗的。梅西和C罗就是在一个大圈,大家都在做这样一个事情,慢慢地一层一层刷是能刷出来这样的人,否则你是培养不出来真正的好项目、出色的人,而且你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孩子究竟擅长什么东西,他究竟兴趣点在哪里?你最终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作品,也不是孩子自己的作品。

所以我们的生存压力也是非常大,简单地说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候一两个月感觉不行了,可能撑不下去了,然后突然又冒出来一个客户要我们去走一走,跑一跑,要去聊一聊,我就感觉又冒出来一丝希望,那就再坚持一两个月,真的非常难,当然大家都不容易,但我感觉我们应该是最难的。

为什么?一方面我们做的很小众,另一方面别人对这个价值认可度又不高,就是说白了,人家的这一个项目一套东西出去,他可能能卖个几十万上百万,我们一出去,你卖一两万块钱人家都嫌贵,人家不认可好的课程具有更高的价值。现在人更喜欢看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之前在宁波跟一个厂商在聊,就是说如果你需要我做课程的话,是需要你的产品配合我的课程,而不是我的课程去配合你的产品。

因为我认为未来的STEAM教育是上课配套用一些材料,而不是我去拿材料按着说明去玩这些材料。所以主体始终是在课程,而不是在材料。这是我设计课程的一个理念。但是现在主体还是在材料这一块,在硬件这一块,所以大家对于课程就不是很看重。我们就很难能卖出价格。即使有业务,我们也都是属于比较饥荒的状态。

教育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没有情怀你是走不下去的。因为它是面向未来,培养下一代。你没有情怀肯定做不好产品,现在其实我们不是情怀,而是一个正道的东西。你不能让教育也跟着其他东西走一些急功近利的路子,教育是最应该静下来,慢慢积累的一个东西。我不觉得这是情怀,我觉得这就是正确的事。

现在很多机构急功近利,因为很多人都急功近利,你像我们培养好的球员,我们就一定要短期内要出来,当时有些学校直接就跟我们这样讲,你最好直接就卖一些项目给我们,然后我们就获奖。他连花一个学期的时间都不愿花,我觉得你们从事教育这么多年,难道不知道教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是这么快能出成绩的吗?像前一阵子出的那种量子读书,我有时候想我们这种东西都卖不掉,量子读书这种明显大忽悠的受到追捧,其实就是大家都觉得会有一个好的方法、捷径可以走,是能够很快出成绩的。

但其实教育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就是花时间。你火候不到那就出不来。任何东西也是一样。我们能做的就是做我们觉得正确的事情,能走多远就看看缘分,看天。

11、我们的课程是怎么输出到学校、机构?

我们有教师用书、学生用书,有课件,说课的视频,我们可以提供线上的教学,线下的培训,包括到校内去上课。只要我们能做都去做。

我们的合作学校在合肥的小中高大概20多家,此外在上海、长沙、陕西和山东都有一些合作学校。感觉量不少,但其实是入不敷出的状态。第一我们收不到什么钱,因为一个学期就开那几个班、几个课,而且有些是培训类型的,短期的,也没有太高的收入,因为学校对于培训费用也是有严格限制的。所以只要是对我们有兴趣的,我们愿意去。

12、现在有融资吗?

我本身做金融的,其实投资这一块资源我还蛮多的,我很好的朋友就是做风投的。因为我自己做金融我很清楚,我只是觉得这个事情是对的。但是如果要告诉投资者,这个东西未来会很挣钱,我很难能保证。所以我也不费这个心思,我觉得现在对于我们团队所承担的一个责任,就是一定要把STEAM成果给做出来,把它的价值体现出来。你不做出来成果和价值,别说我这一家活不下去,大家都很难生存下去。

你看我们现在做的都是什么?在学校里面设教室,搞一个兴趣班,有些学生感兴趣的,去那里玩一玩,有几个学生表现很出色,这样的成果我这边多的是。有几个学生,说话思路非常好,非常清晰,做一些课题做得很出色、很优秀。我这有的是这样的成果,但不够,这个是形成不了多大的影响,多大冲击力的,我们得做出来什么?

比如全校的学生,或这一个片区的学生都这么优秀,让其他学校发现你不做不行了,你不做的话,你后面你根本就没法跟这样的学校竞争。未来新中考、新高考,他可能又会输送更多的学生,他学校大部分学生都能进很好的中学、高中或者大学,你这边的学校上不去,我们得做出来这种成绩才行。但这种成绩就没有这么快了。这个不像获奖这么快,但是你只靠一两个学生获奖的话,那又会走上老路上去,就是走到不是STEAM该走的路,不是STEAM真正做出来成果,这相当于饮鸩止渴。

你只是为了短期能生存下来而已,你就不想这两三年之后的事,我们现在想着五年十年之后的事,我们要通过五年、十年,STEAM要真正做成一个普适性的教育,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开个兴趣班,大家去乐呵乐呵,然后突击培养一两个学生,能够获一些奖项,这个STEAM肯定做不长。

13、做课程研发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现在这个领域也没有什么所谓的专家,那些专家,也就是做了四五年相关的一些研究,而且他可能在STEAM上面放的时间也不长,可能就是研究了一两个这样的课题而已。我觉得现在这一块没有所谓的特别权威的专家,特别大牛的人存在。

我们现在的团队基本上都是接触STEAM之后就很喜欢,然后大家按照一个理念和标准去做课程。做这个东西对学历、能力要求还蛮高的。基本上都是硕士以上的学历,然后理工专业偏多一点。但我觉得最重要不是专业性的东西,而是你对STEAM的一个执着,对你自己的要求,这是最基本的。如果你觉得做到这样已经可以了,那是做不好。

你要不停地发现自己有哪些不足,有哪些可以提高的。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要有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探究能力,对探索未知很感兴趣,这是我要求最高的。学什么专业学科的话其实都还好。因为本身STEAM不强调我一定教你多难、多专业的知识,因为这些东西都可以自己学的。

更重要的就是你的教育理念,你如何能够调动学生去探究。而且在研发过程中,老师也在学习,你是不是能够充分把自己的一个兴趣调动起来,你去了解更多的东西。我们去做一个课程的时候,你可能看到课程上面涉及的内容不多,但是一个老师你要读更多的东西,你要涉猎非常广,你要找很多的资源和材料去做这个东西。所以你要说专业能力或者学科背景的话,我觉得这都不重要,最重要就是你自己对这个东西有多感兴趣,你自己愿意花多少功夫和精力去探究这一块。

14、设计开发一套课程有哪些基本的流程?

首先就是立项,你要定一个目标、方向和主题,然后针对这样的主题,我们是有一个标准的,最基本的三大标准你要满足,就是刚才说的以学生为中心、项目制和跨学科。你要依靠这三个标准去做课程,课程初稿出来之后,我们先要说课,其实就是去简单磨一下,把这个课程给大家讲一下,自己小团队先做一遍,然后会提出来非常多的问题进行修改,修改完之后,我们会到相应的合作机构一起去磨课。

因为我们都是项目制,其实是跟大学里面专业很相关的课题类型,去找相应的课题,做建筑类型的,我们就去设计院,去跟他们一些工程师去探究这个课程,做生物类的就去农学院,做医学类去医学院,做其他的去中科大。这样去磨第二遍,磨完之后,第三遍就是上课试讲。课堂试讲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试讲成熟之后才真正的能拿出来到市场上去推。

不同项目研发时间不一样,有些像幼小、小高的课程相对快一点,可能一两个月就能完成了。像初中、高中有些很复杂的,我们现在做的课程,一个是叫智能手术机器人,还有一个叫光刻术,都是高中的课程。做了大概一年多还没做完,而且我估计未来也很难推向市场,因为支持性的材料没有。因为比较复杂,要求又很高,而且需要配套东西也很多。

平均下来的话,最起码要三四个月的时间研发一个项目。但我们是多个项目一起推进,配套的器材大部分是网上买,我们的理念就是真实,不是来源于生活的东西,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所以最明显体现就是我们所用的器材都是生活中可取的,常见的。

因为我们的方向就是普世性的,你就不能有太高的成本,而且你一定要让它来自于生活,学生们会更有兴趣,他觉得这是有意义的,能够应用到平时生活当中去,否则不会跟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你像做乐高的,我们有一个重力赛车的课程,这个课程很有意思,但名字很普通,当时班里有个学生就跟我讲,我上乐高我都会拼,什么军舰大炮,你让我做小车,太简单了。最后全班就他没有做出来。你看乐高是培养空间思维、动手能力,但只是停留在乐高上面,真正让他用生活中材料去做,他做不出来了。这也是这个教育最大的一个缺陷,就在于它是没有用的。我们生活当中有哪种东西是用乐高做的呢?

没有任何东西是用乐高做的。所以没有真正帮助到学生们提升他们的这些能力,他也就是在玩乐高而已。

所以我觉得用生活中可取材料是很重要的。但是初中高中有些东西,像我刚才讲的光刻术、光刻机,它是要做芯片,现在不是要求,国家不都是要强调要对芯片研发。芯片的话其实就是印上去的,叫光刻印刷术,但它不是像咱们简单打印这么简单,它那一套流程是很复杂的,用的材料也很专业。

具体技术我就不多说了。然后我们就很想把这个课带到高中去,因为我觉得国家也需要这方面人才,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往这个方向去走对未来有好处。课程基本大概都出来了,整个架构也都出来,内容也都填充出来了,就卡在没有教具。没有材料,像显影剂、光刻胶,你要买人家都是大批量采购的,没有专门给我们做教育的,做零星一点点,你要买这个成本又很高,我们已经穷得快揭不开锅了,就支撑不了这个东西。

这个课程就卡在这里。但是这个课程我一直都很想做,这个非常有意义,我们课程教的内容现在企业就这么做,做集成电路板就是这么做的,只不过我们不可能像他们做到这么高精度纳米级的一个水平,现在的芯片都要求十几纳米级,甚至要突破十到十以内的纳米级,我们可能都根本到不了纳米级。但整个过程是一样的。学生们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了解这个过程,了解到它的优势和缺陷,他有兴趣的话会更加深入学习,甚至上大学会往这个方向去走。

我们真的想为中国芯片行业去培养一些储备人才。但是条件有限,国外就可以,需要的材料都有。其实也不贵,加在一起可能不到一百美元。国内肯定更便宜,但是我们买不到。这些东西多半都是从国内生产的,但都是出口企业,它们不面向国内市场,我们这么一个小机构不可能去找大企业去谈这个事情。

我们就是一个课程,他问你要多少万套,我都不能保证有一百套。所以就比较可惜,有好的课程没法进入学校,但现在高中也没有时间上,小学也上不了这课,太难了。像我们合作的高中这个学期都没法开课,说课时都被占满了。

我们在合肥当地合作两所高中,听课的老师比学生还多,学生每次来可能不到十个人,老师都来20多。老师很感兴趣,物理、地理、生物、化学的老师都觉得总算来一个专业讲STEAM的,看看到底是怎么上的,反应都很好,但学生就来了七八个,然后有时候还这节课来下节课不来,还有在课上做作业的,尤其是女生都在写卷子。

15、能不能从师资培训这块来去推广课程?

师资培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就是你都没有学生上,你培训老师干什么,他没有这样的需求,而且很多学校都是在应付政策方面的东西,不会投入太大的精力和金钱做这一块,像我们安徽省最好高中的老师。我们当时听他自己做的一个STEAM课程,他就是把自己研究生的一个论文拿出来,改了一下,拿到班级里上。老师就觉得反正不给我钱,那我就简单弄一下,敷衍一下就好了。

所以现在总结下来根源就在于STEAM的真正价值没有培养起来。其实现在就需要寻找一个内驱力,把这个东西做起来,内驱力来自于哪里?就是学校、教育机构、家长发现你不学不行了,你不学就要落后很多。但这需要时间,另外你必须把它做对了才行,你接着花三五年,但是你一直走在错误的路上,你也出不来,你就是开十年的实验室,也出不来成果性的东西。

16、未来1到3年有什么规划吗?

我们现在就是想找一些合作的机构,能够接受我们的理念,按照我们的方法去做这个事情。这是我们未来计划去做的事情。但是究竟能不能做下来,我们也不清楚会是什么样子。做好自己现在能做的事情,就是我们接下来的一个计划。

大家都在研究到底问题在哪里,或者方向在哪里。大家都会找出很多的问题,有说是宣传的问题,有说是理念的问题,有说是体系的问题,体制的问题等等。其实说实话,都有问题。它不是一个问题,两个问题的问题,是综合的一种问题。所以如果我们做这个事情只是解决一两个问题是改变不了什么现状的。

只有整个去改变,把整个东西都给调整过来。你真正的要做STEAM,你不能只是做一个概念,做理念,而是真正要把STEAM的价值释放出来,做一个更大、更全的STEAM才行。

当然了,如果政策突然变得很强,支持性很大,那不用你这样做,就有很好的市场。但是即使有政策的话,你可能要做对了才能够往上走,但是我们判断可能我们公司不一定能撑到那个时候。但是我觉得未来是往这个方向走的,最明显就是高考改革。

对于综合评价的一个要求,就是高校招生的方式改变,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对于学生们自己独立探究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这么高了,他必须要有相应的课程和配套的师资,这些要支持起来,而且像上海、浙江这边有些好学校可以自己做,像我看到华师二附中,他们自己做这种类型的课程已经很多年了,他们师资非常丰富。但是相对于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学校来说,甚至更差一些地方来说,学校根本就不会做这个东西。

没有相关的课程,没有相关老师,但是也有很多学生需要去升学,需要去培养。所以就需要我们这样的,不只是说研发课程的,我们整个STEAM行业所有的人都要投入进去,为学校提供这样的支持,就是因为未来你要培养这样的人,这正是STEAM要去解决的问题,就是提升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新高考、新中考未来的方向,我觉得方向肯定是往这走的。

现在还没有很明显的改变,因为本身新高考现在也处于一个试点阶段,开展得不多。第二个大家可能还没有看到真正做得很出色的学校,就是用这种新模式在新的游戏规则下面变得很厉害,就像之前的不管是启东、黄冈,还是什么毛坦厂和衡水,有一两个民营学校出来之后,大家都会学。我们现在就很想培养出这种标杆学校,让大家都跟着过来学,他的这种新模式是非常适应新游戏规则的。

如果大家都还是按老规则来的话,其实没有什么变化,因为综合能力大家都很差,所以也都一样。但如果有些学校很适应游戏规则,他知道该如何去培养,能在这方面很突出的话,肯定会有很多学校去学他们,因为别人竞争不过他。我了解上海有民办学校,全校都在做PBL的课程。像国外就很多了,国外有学校是专门教STEAM,全部课程都是STEAM课程,国外也是从六七十年代才开始,美国六七十年代开展STEAM课之前,他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最早之前都是教学式的,老师告诉你该怎么样学习。

美国大学选人像考SAT或者考GRE,那些都很简单,门槛都很低。但是美国要求你要写个人陈述,然后推荐信,还有面试什么的。当时美国就有一个高中,它说我就只教STEAM,具体记不清哪个高中,然后我也不挑你好学生,我就是挑一些差学生,它的理念就是说这些学生只不过不适应现在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不代表人家真的差。

全都是这种项目制的STEAM教学,然后三个学期,其中两个学期全STEAM,一个学期补一补文化课,因为那毕竟还要考试。后面发现根本不用补文化课,他们自己通过STEAM已经跟学科联动得很好。

第二个美国的高考也不难,他们学生因为本身素质很差,在知识这一块不能算很高,但是只要他们学生拿到面试机会,基本上肯定能进学校,因为他们每个学期基本上七八十个课时都是要去演讲、去表达自己,去锻炼思维等等,入围之后就是碾压其他学校的学生。

后面那个学校就只能摇号了,大部分当地的学生都想进那个学校。但他们现在还是摇号,我不挑好学生,什么学生来都可以。中国就需要这样的学校。

我们中国传统理念就是什么,你要想学得更好,你得花更多时间做更多的题,做更多的卷子,其实已经有很多科研发现适当的休息,换一种学习方式更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大家都害怕,怕自己这样做有不好的效果,怕再多睡一两个小时,结果就比别人少学一两个小时,会有这样的一个担心、焦虑在,但其实没必要,你用更好的方式提高效率,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觉得大家都努力培养几个明星机构、成果性的学校出来,一看这个学校,他学校整个的主题就是STEAM。这个学校做出来之后,它的成绩非常好,不是好到就是大家过来参观一下。现在很多停留在,大家去看一下实验室,去参观下,觉得很优秀,我那个学校回去也买这些仪器,这个是不够的,不长久的。

但是对于卖仪器的是可以的,但是他也不长久,真正能够持续下去的,就是学校在做STEAM中得到非常大的成长,学生进步很大,在整个教育成果方面,学生的成绩各方面都能够有显著的提升。那学校就真要花功夫去研究了,去做这件事情,我们这个行业就起来了。我们去一个高中,当时学校就说,我们非常希望你能把我们的实验室都盘活,有三层楼,我就说只能尽力而为。说实话,我都不知道这些东西还能不能用,资源浪费得很严重。

你会发现可能短期有一些利益获得,但是后面再想合作,做其他东西,你就会更难了,因为他觉得这个没用,你又是骗我钱的。还有就是你给学校不懂的人灌输错误的理念,很多人觉得STEAM就是编程,就是高端仪器设备,这就是一个错误的方向和理念,从根本上不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既然国家还没有出更强硬政策出来,那我们就得把一些品牌搞出成果,就像之前搞奥数或者机器人,它有大量的优秀学生出来,成果性的东西出来。

现在没有所谓的STEAM比赛,其实STEAM可以参与很多的比赛。像国家的青创赛,还有一些创客大赛,做STEAM的都会去参与。但现在有些比赛作假得非常严重。而且参与的老师都很清楚,一看就知道不可能是学生做的,一看就是从高校里买来的一个项目。但是大家都不去追究这个东西,只要是原创的,不是抄出来就行了。

像我们培养一些孩子去参与这样的比赛,得表现多优秀,才能比人家研究生、博士生做得好。我们也认识做竞赛的老师,做得苦不堪言,基本上是又爱又恨,他是很希望你能别进这个圈子,就别进这个圈子。

我觉得这走得不是正确的路,带来的不是正能量,即使挣钱,但对于你个人的发展、自己身心的成长都是不好的。所以他就跟我讲就做得非常痛苦,又爱又恨,就变成了老师在做,出的成果其实是老师的成果。学生就是突击训练一下,练习讲这个东西。然后有些老师就问我们有没有什么项目、课题库之类的。你看课题都要从课题库里挑,那能有什么创意的东西。

现在的高中生,根本就没什么自己独立的时间,我们那边的初中生一星期上五、六天课,每天写作业到晚上十一二点钟,你让他做什么探究?做什么科研,做出来的,我相信很多都可能是作假的。因为他没有时间和机会做这个东西,怎么出成果。

所以我为什么要问学校要这么多课时,有一半是给他们自己去探究的,自己去做自己的东西,因为他平时要做其他的作业,他没有这样的一个空余时间,就得我们给他们创造点时间,学生自己很忐忑,他怕别人都在学习,而他搞这些东西,他成绩掉下去。我们一直讲很多事情是联动的,你这方面鼓励他在做这样事情,另一方面你发现其他的东西促使他没法做这个事情。你不是改一个东西就能变的,你要整套都要跟着变,他才能够实现。

我觉得国家现在正在改,像新高考在之前上海和浙江刚出来的时候都怨声载道,因为不知道怎么弄,学校也不会教了,但国家都没有变,就得搞。其实是应该这样,原因很简单,国外人家就是这么玩的,不然竞争不过人家。

中国虽然这几年出现像华为、大疆、字节跳动这样优秀的公司出来,但是你不能期望突然冒出一个姚明,突然冒出一个谁,你如何保持持续的人才输出,就得从娃娃抓起。

17、平时有什么爱好?

我本身喜欢打篮球,踢足球,跑步,现在慢跑也少,主要就是快走了,然后平时就是多看多读,因为搞课程研发,不像他们搞产品,我们课程内容性的东西真是要看的非常多,各个领域、各个专业的东西都要看。

日常我不出去的话,每天光读英文文献,就要读大概上万字的英文文献,直接去国外网站去看,要涉猎非常多的东西,然后像国内课标不讲了,现在就是烂熟于胸那种程度,你必须要看这些东西!

像各个国家地理、人文的什么东西都看。这是做课程基础的东西,有些好的创意和好的理念不可能是冒出来的。所以为什么我们团队能比一些在做研究的学者,包括像一些公立学校的老师,做得更好,其实不是我们有多专业或者能力多强,我们一年花365天在这上面,你一年可能最多就花一两个星期或者一两个月在上面,那就没法比了。我们一直在琢磨怎么做STEAM,你可能就是学校要求你做STEAM,你花两周时间琢磨一下。

像我们合作的一个长沙公立学校老师,他因为学校有课程比赛,发一个课程让我们提意见,我修改发过去,人家就说你基本上把我课程全改完了,你给我做出来一个全新的课程。因为我读的东西多,知道的东西多,我花的时间多,我自然就比你做得会更完整,更优秀一点。

所以有时候我会跟一些伙伴讲,我觉得别人不如我们专业,甚至一些高校专家都不如我们专业。倒不是我们自夸,觉得自己能力多强。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们花的时间比人家多。高校的老师学者他没有实践的经验,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没有我们实践经验多,同时也没有我们这么多时间去做这个东西。所以你要说拿课程,我们是绝对是非常有信心的。

(声明:除STEAM在线原创文章外,STEAM在线分享和转载的文章皆为促进STEAM教育在中国的传播,非商业用途,都会注明来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