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对批评的批评:创造“复调”话语

句子大全 2012-01-10 09:14:14
相关推荐

内容摘要:对批评的批评:创造“复调”话语?筵王晓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单向的裁决—评估受到了强烈的质疑,文学批评面临着严峻的合法性危机。由此,倡导对批评的批评,将批评本身纳入批评的视野中来,就显得异常重要。与此同时,道德主义批评实际上已经被纳入批评的视野,文学批评则升格为自我观照、自我省察、自我矫正的话语实践。在中国文学界,对批评的批评虽然也已出现,但还远未成常规性的批评样式,未上升为自觉的文体建构。需要解释的是,按照一般的范畴分类法,对批评的批评会被归类为元批评(meta-criticism),但这种命名恐怕并不能完全表征其精神特征:“元”具有根本和始源之意,而对批评的批评不是为了推出新的权威,而是建立“善的循环”。

关键词:批评;柏拉图;裁决;视野;博弈;文学;话语实践;独断;质疑;道德

作者简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单向的裁决—评估受到了强烈的质疑,文学批评面临着严峻的合法性危机;如果不对批评进行批评,它将难以重获与其使命相称的尊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批评家们远未达成共识,观念上的博弈在所难免。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文学批评逐渐成为热点:一方面,随着话语实践日趋活跃,其总体重要性获得了普遍承认;另一方面,它似乎又缺乏类似学科规范的自律法则,时常演变为没有约束的话语狂欢,并因此受到质疑和解构。由此,倡导对批评的批评,将批评本身纳入批评的视野中来,就显得异常重要。

按照通常的理解,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和作品。这种理解虽貌似“中规中矩”,但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对待批评本身?批评家对批评是否享有“豁免权”?倘若批评本身不能被纳入批评的视野,那么其公正性和有效性又如何获得保证?如何约束批评家的越界冲动?批评是少数主体自我授权的游戏吗?

当然,有人会说:批评家具有自我反思能力,可以自我审视、自我矫正、自我规范。然而,如果寄希望于批评家的自我批评,那么批评依然是独白而非对话。更重要的是,它所依赖的仍旧是自我授权的传统模式——批评家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这等于把批评家当作不受约束的绝对主体,倡导僵硬而傲慢的独断论。事实上,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当下的文学批评时常显现为任性的话语实践:文本的质量往往被忽略,批评蜕变为“赠送桂冠”的仪式;当需要客观把握文本时,批评家喜欢将作品纳入自己预设的模式,甚至以漫长而随意的独白遮蔽了作品中的声音。长期如此,批评的声誉不可能不受到损害。

任性意味着独断。沉溺于独断的快感中,批评家必然忽略他者的存在,最终产生无限扩张的冲动。这种缺乏约束意识的批评可能会异化为“文学的敌人”。在文学史上,这种例子屡见不鲜,如道德主义批评本来是诸种文学批评样式的一种,但当柏拉图将它定义为排他的尺度时,“理想国”中的创作环境便不可避免地恶化了:“为了我们的灵魂之善,要任用较为严肃和正派的诗人或讲故事的人……他们会模仿好人的措辞,按照我们一开始就已经规定好了的类型来讲故事。”(柏拉图《理想国》)于是,描写世俗生活的诗人被驱逐,文学变成了单一的说教和颂歌。事实上,柏拉图并非没有进行任何反思:在对话中,他曾以辩论对手的身份探讨了自己犯错的可能性,但这不过是其自我授权过程中的小插曲——结论当然是证明了道德主义批评的至尊地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