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南极微访谈”越洋对话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员

句子大全 2011-12-12 06:59:08
相关推荐

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记者 黄小希、李响、娄辰、潘旭)2月25日,距北京12553公里。预报中的暴风雪没有如期而至,披着厚厚羽毛的贼鸥在窗外轻盈地掠过,远处千变万化的冰山清晰可见。

这是南极中山站再普通不过的一天,但因为有了互联网这座“桥梁”,“中国网事”记者从南极连线北京,和亿万网友一起对话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员。人们在重复着一个百年之问:在南极历尽千辛万苦、风餐露宿、无穷的痛苦与烦恼--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中国,向世界看齐

1911年,人类首次登上南极点,中国的五星红旗在1984年才在南极圈内飘扬。中国的南极科考是否赶上了世界的脚步?

@网友“网路马甲”:请问我们的南极科考在业内处于什么水平?差距如何?最大难题是什么?@李院生(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领队):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是有较大差距,首先开展南极科考较晚,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当时,对整个南极科考的支撑条件还是比较薄弱。此外,整个国内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表现在南极科考这个方面。

@李院生:为了追赶世界的脚步,近年来,几乎每次南极科考都带着数十项考察任务。第28次南极科考队的31项任务中,就包括了“南极昆仑站深冰芯钻探计划”,这意味着在冰川学领域,中国已向世界看齐。

@网友“肖磊涛V”问:“中国在南极科考方面,将来还会有哪些突破?”@安春雷(科考队员):在冰川学方面,正在实施的昆仑站深冰芯钻探项目就将是一个重大突破。冰芯是圆柱状的冰体,记录了过去地球的气候环境信息,通过研究冰芯可以了解地球的过去到现在。我国在南极仅钻取过浅冰芯,深冰芯钻探的开展,将使我国踏入国际冰川学领域的最前沿。将来,一切皆有可能吧。

网友对参加科考队工作兴趣盎然。然而,南极科考需要兴趣,更需要的是科学探究的精神。@网友“周成豪别浪费时间”:对于南极一直超级向往。请问,可以和你们随队考察么。或者通过什么方式加入你们团队,为我国南极科考出一份力。@赵勇(科考队员):中国南极考察站上的后勤岗位每年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取。

面对严寒、寂寞、危险

第28次南极科考队的成员中间,有的成员15次踏上南极,有的是“90后”,他们是在怎样一个环境里去完成繁重的科考任务?

@网友“黄二喜”:在南极吃什么?@网友多拉A梦1号:在南极怎么上网?怎么打电话?多久能跟家里联系一次?

@何勇(科考队员):我们有食堂,每天三餐,每餐三菜一汤。我们有大厨,主要炒菜,荤素搭配,有高热量的速冻食品,比如牛羊肉,鸡鸭鱼肉。

@赵勇:中国南极考察站通过网络接收天线、卫星与上海的卫星地面接收站取得网络连接,网速较慢,但能在南极上网已属不易。电话也是通过网络连接,打电话非常方便,基本每天可以和家人通电话。

@何勇:考察队员工作完成后,娱乐活动有打篮球、台球、乒乓球、扑克、羽毛球、看录像、上网、打电话等。

@网友“羽舞流蓝”:“有木有”看到企鹅?它们友好么?出现在企鹅堆中会引起它们的围观么?

@张林(科考队员):南极企鹅有很多种,中山站附近有帝企鹅和阿德雷企鹅。阿德雷企鹅的好奇心很强,圣诞节那天我们在冰上举行足球赛,就有一群阿德雷企鹅从很远的地方走来,闯进了赛场。

尽管条件已有改善,科考队员们仍要面对严寒、寂寞、危险……

@网友“重庆jiajia”:南极温度那么低,那么水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安春雷:在昆仑站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低温条件下,泼出去的水转眼间就变成冰。可谓泼水成冰。@何勇:站区的生活用水是从进步湖拉的水,交通工具是雪地车,车上装有油囊,一个油囊可装2吨的水,拉一次水需要3个小时。

@崔鹏惠(科考队员):我们去昆仑站的队员,肯定要两个月不能洗澡,由于条件限制,我们只有两个月以后返回中山站之后才能洗个痛快的热水澡,所以队员在出发前都剃了光头。

@网友“i微访问”:在南极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肯定遇到过惊险的情况,在您的记忆中,哪件事是您最难忘和最惊险的事?

@赵勇:3年前第25次南极考察时,在南极中山站冰面上卸货的时候,一辆雪地车从船上吊运到冰面,然后要从冰面上驶往南极中山站,刚开出去两三百米,碰上冰窟窿连人带车一起沉入冰海,还好驾驶员在水下从雪地车中逃出,从冰海中脱险。

中山站当地时间2011年12月8日“雪鹰”号卡-32型直升机在南极执行考察任务时损毁。幸好2名机组人员脱险。

@网友“新浪03”:“雪鹰”号飞行员目前伤势恢复得怎么样?直升机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可公布调查结果?下一步损毁直升机是否运回国内?

@刘刻福(第28次南极科考队临时党委书记):事故原因目前还在调查中,黑匣子还在船上。据掌握的情况,飞行员伤势恢复良好。24日,考察队克服各种困难,已将飞机损体放上雪龙船,完成任务后运回国内。

@网友“所罗门之蛇 ”:“雪鹰”号回国修理后,明年还能不能继续使用?还是购买固定翼飞机?@赵勇:雪鹰直升机已经无法修理。固定翼飞机正在采购中,可能明年加入到南极考察中。@李院生:像“雪鹰”号这样能力的直升机,在我国南极科考中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支撑内陆队出发方面。我想我们还应该再装备拥有这样能力的直升飞机。同时,我们也要装备固定翼飞机,拓展我们在南极内陆纵深大空间区域的科学考察能力。

在美丽和残酷中追寻梦想

南极是美丽和浪漫的,这里有蔚蓝的天空、洁白的冰雪、憨态可掬的企鹅、慵懒自得的海豹……南极又是残酷和危险的,这里有刺骨的严寒、干燥的空气、超强的紫外线、铺天盖地的暴风雪……

南极科考队员,是探索者,也是寻梦者。

@网友“茸茸的羽毛”问:艰苦、漫长、枯燥、残酷、危险,听说很苦,你们是咋挺过来的呀?@新浪i微访问:“南极气候恶劣不必多说,我想知道,队员们能坚持下来的勇气是什么,是真正的热爱事业,为国家奉献,还是生活所迫,待遇好,工作好?”

@何勇、崔鹏惠:也可以说是为国奉献,也可以说是为了生活。待遇可以,但是收入不高。拿到的是正常的野外工作津贴,并没有其他的南极工资。工作是很艰苦的,但是也是有南极精神支持着大家。@张林(科考队员):既有为国奉献的理想和对事业的热爱,也与其所承担的科研工作的需要有关。@窦银科(科考队员):事业心和坚强的意志。

@网友“茸茸的羽毛”:看一个新华社记者写的报道,你们中间有个南极爸爸?咋回事?能看见孩子吗?有没有愧疚啊~~~

@赵勇:越冬考察队员,要经历南极的极昼和漫长的极夜,在中山站的越冬考察队员考察一次需要17个月,对远离祖国、家人的考察队员是极大的心理挑战。@莫玉兵(科考队员):今年实际上有两个南极爸爸。在南极这个特别的地方喜获千金做了南极爸爸,很激动,爱人生产时没在家里陪伴她身边,内心还是很愧疚。

除了队员们所说的奉献、热爱、事业心、工作需要,还要豁达,会苦中作乐。李院生队长“四傻”的外号引发网友好奇。

@网友“共好不同情”问:想问下李院生队长,听说您在25次队里有个绰号叫“四傻”,很是好奇,这个绰号有什么典故吗?

@李院生:我是1956年出生的,这个绰号是第21次科考队的时候就有了,除了“四傻”,还有大傻、二傻、三傻……一直到“十三傻”,统称“冰盖十三傻”,顺序是按照年龄排列的。我当时年龄第四,所以排位是“四傻”。我现在工作是极地冰川研究,要做这项工作,必须要到南极来,可能来几次还不够,需要继续来。

两个小时,近千个问题,上千万网友关注……中山站小小的会议室里,键盘敲击声、欢笑声此起彼伏。网友五花八门的问题与科考队员精彩的回答相映成趣,令人感觉时间飞快。

访谈结束时,南极科考队队员向广大网友发出邀请。@韩德胜(科考队员):希望大家有机会来到南极欣赏极光。@安春雷:有机会请到南极昆仑站深冰芯钻探房喝用万年雪水泡的茶。

1984年中国的五星红旗首次插上南极大陆,圆了国人的“南极梦”。但这不是梦想的结束,而是开始,至今28次远征,还在继续……或许不久的将来,你也可以来到南极,经历不一样的“南极梦”。

微访谈揭开南极考察的神秘面纱 “雪鹰号”直升机损体将运回国内

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记者 毛一竹)24日,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克服困难,将去年年底损毁的“雪鹰号”直升机的损体运到了科考船“雪龙号”上,并准备在完成任务后把损体运回国内。这是科考队临时党委书记刘刻福在25日的微博访谈中透露的情况。目前,固定翼飞机正在采购中,预计明年加入南极考察。

25日下午,新华社“中国网事”举办了微博访谈“我和南极有个约会”。“中国网事”记者与中国南极科考队队长李院生带领的10名队员,在南极中山站与网友微博互动,讲述了极地生活的美丽与艰险。两个多小时的访谈,吸引了成千上万名网友围观、热议。

去年11月从天津出发,12月抵达南极中山站的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即将于今年3月10日离开南极回国。针对备受网友关注的“雪鹰号”直升机的处理,李院生说:“像‘雪鹰号’这样的直升机,在我国南极科考中越来越重要,尤其在支撑内陆队出发方面发挥了不少作用。我们应该继续装备拥有这样能力的直升机。同时,也要装备固定翼飞机,拓展在南极内陆纵深大空间区域的科学考察能力。”

访谈中,南极生活的“衣食住行”成为网友们关注的焦点。80后队员莫玉冰和队友耐心地解释着,饮用水是冰雪化的,食品是速冻的,去厕所前要带好降解塑料袋,或用饮料瓶自制的“夜壶”,去昆仑站的队员两个月不能洗澡,出门前还要剃光头……

一些科考队员回忆了南极生活的“精彩瞬间”。中山站升级卫星接收系统项目负责人张林说,“圣诞节那天我们在冰上举行足球赛,就有一群阿德雷企鹅从很远的地方走来,闯进了赛场,这群‘编外队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惊喜。”

在网友围观南极微访谈的背后,种种提问也折射出中国社会近年来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网友“怪物小王子”就向科考队员抛出了这样的问题:“科考队怎样处理生活垃圾和废水,燃烧取暖是否会污染空气?”

中山站第27任站长赵勇回答:“南极考察站有污水处理装置和垃圾焚烧装置。经过生化膜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的排放完全满足南极环境保护的要求。在南极不能焚烧的垃圾带回国处理,比如:塑料、玻璃、铁制品等。”而这恰好印证了中国政府在南极条约议定书中对环境保护的承诺。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把神秘的南极带入到网友视野中。“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网友“流蓝”兴奋地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距离一万多公里的即时访谈变成了现实。地球最南端的科考队竟然能与北半球的网友进行这样一场互动交流。”

访谈结束后,科考队员纷纷向网友表达了美好祝愿。昆仑站队员冰川及气象项目负责人安春雷说:“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有机会请到南极昆仑站深冰芯钻探房喝用万年雪水泡的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