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2018年高考考什么? ——系列之文言文

句子大全 2011-12-09 05:01:58
相关推荐

一、大纲规定考查浅易的文言文,也许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部分最契合这个要求,或者说,专家认为最契合这个要求,就课标卷来说已连续考了十一年了,为什么就不能改变呢?

二、我猜测专家认为,人们高中上过进入大学,学习专业知识,然后进入社会,开始人生新的生活状态以后,大家业余时间如果有对古诗文的爱好的话(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这样的人也许会变得更多),他认为你应该看的最多的是二十四史,即使看的是其他,也是以二十四史为基础,再看其他。也许我的认为有点极端,但如果他们不这样想的话,就课标卷来说已连续考了十一年了,为什么就不能改变呢?

三、高考试题关乎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出题必是很慎重的,不能是几个专家坐在空调屋里拍脑袋所决定的,一定做过充分的调研,我想他们也在想课标卷已连续考了十一年人物传记了,也该改变了。我想他们也想着改变文言文的选文方向。

四、其他省自主命题卷在改变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或者说已做了很好的尝试,我认为改变选文方向时候到了。

五、从版本看,我们学的是以人教版为主,而我们一直在学包括先秦诸子散文在内的名家散文作品,我们学的目的,除了是学习一些文言知识、结构手法,欣赏古人的作品,认识到文化的继承性之外,我认为最终总是要出题的,而这样也更体现了学考结合,少在这方面遭人诟病。

而一旦出题方向的改变似乎是突然性,其实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因为看看历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这一方面已做了很好的尝试。之所以没在全国卷上出,是因为高考试题注重稳定性,连续性,影响性。除此之外还有出游记、散文在具体的小题的设置上有一定的难度(但这都不是问题)。我想改变选文方向是一个趋势,即使今年不出,也会在两三年内出。大家要做好准备哦。好,下面我选几个题练习一下。

选文特点:本着变化以先秦散文为先的理念,前三篇为先秦散文。其中我比较喜欢北京的卷了,处处是素质教育的影子,好像你没有足够的语文知识就寸步难行的感觉。让你不得不学,也许这就是高考出题的重要参考吧,不过现在全国卷还不会这样出。《放鹤亭记》是游记散文,《东轩记》是记事散文,《贾谊论》是一篇政论文。总的来说给让同学们认识到高考除了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外,别忘了还有其他可以考,全面练习方能临“变”不乱。

2015山东卷高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5题。(每小越3分.共12分)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陈,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去。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千,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臣既受命于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目 目:条目

C.军皆定 次,次序

D.白刃始合 合:交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虚则进置杯焉则胶

B.是故智者为之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蚓无爪牙之利

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C.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D.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任命将军是,应该在太庙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

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

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本:农耕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B .载栗而之齐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D.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5.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分)

①桓公______②管子______③衡山之君______

6. 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5分)

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这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闻而悼之悼,哀悼

B.于是乃偃兵偃,停止

C.如审有机关审,确实

D.赍物具千数谢之赍,赠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飞之三日而不集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于凉州造浮图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3.下无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般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去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曷,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⑤⑥D.③④⑤

4.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这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3分)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3分)

(2)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②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B.①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②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C.①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②山人欣然而笑曰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②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第五自然段中“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这表面上是招鹤,实则表达了苏轼虽羡慕隐居之乐,但仍眷恋仕途的情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部使者府以居假:借

B.适皆罢去,事委于一委:交给

C.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圯缺圯:毁坏,倒塌

D.独幸岁月之久幸:幸运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表现作者对“仕、道关系的思考”的一组是()

①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②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③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

④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⑤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⑥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

A.①④⑥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历叙辟轩经过与有轩难安的无奈。先点明自己的处境与身份,而后叙写到达筠州后因大雨冲毁了治舍而不得不寄居在州郡官府那里,年底时才开辟听事堂之东为轩,作为宴休之所。

B.作者用自己的“勤劳盐米”与颜回的“箪食瓢饮”作对比,才知道颜回安贫乐道品质的可贵,对比之下,艳羡之意溢于言表。

C.作者认为读书人在他还没有达到最高理想境界时,就会沉溺在权势利益之中,为财帛子女经营,并以此为乐趣。等他有了人生最高的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

D.针对身处逆境,难行大道的现实,作者抒写了自己归休田里,修葺住所的情况,亦即孔子所说的大道如果不能推行,就乘坐着木筏子到海外去。

4.将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5分)

(2)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贾谊论

文/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①,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②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③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汉文:汉文帝刘恒。②昼:地名。③趯然:跳跃的样子。趯,同“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B.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C.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D.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夏”是孔子学生卜商的字,三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称“苏轼”为“苏子瞻”。

B.“玺”始于秦朝,是皇帝专用的印章。玺是皇权的象征,例如玺根据不同形态也分为:戒玺(皇戒)、权玺(权杖),国玺(御印),令玺(金牌)等。

C.汉文帝称的是谥号,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

D.“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用理论和历史事实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劝说人君遇到贾谊这样的人才,要大胆使用,不要错过时机;二是劝诫贾谊式的人,要自爱其身,要善于自用其才。

B.作者对贾谊的评价是“不能自用其才”,“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这与自《史记》以来许多史学家、学者对贾谊怀才不遇肯定是相反的。

C.文中作者列举了孔子、孟子、绛侯、灌婴及屈原五个历史人物为例,论证有才能的人要得到君主的赏识就要能忍耐,等待时机。

D.文章立论新异,识见高迈,感情充沛,雄辩折人,既对贾谊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又否定其行事为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

(2)是厂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参考答案

2015山东卷高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 C 行军途中止宿的处所。对文见义,“次”与“舍”同义。

2. A 【解析】A皆为“就”之意。B介词,替/介词,被。C助词,的/助词,定词后置的标志。D副词,才/副词,于是,就

3. C 关键是对“卜、斋三日”处的理解。

4. B “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是太公之言,而非将军请求君主之语。

5. (1)国家安危,全在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2)士兵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仪式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道:“凡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安危,全在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主将接受命令后,国君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选择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处置。’然后又亲自拿着斧柄,将斧刃授予主将,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并接着申明:‘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拚死,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部下,不要认为自己意见独到而违背众意,不要由于能言善辩而自以为是。士卒没坐下,你不要先坐;士卒还没进餐,你不要先吃。冷热都要与士卒相同。这样,士卒就会尽死力作战。’

“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牵制而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一志去对付敌人。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利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若不允许,我不敢担此重任。’

“国君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主将就能上不受天时限制,下不受地形牵制,前无敌人敢于抵挡,后无君主从中掣肘。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画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从而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

太公答道:“将帅有三个克敌致胜的要领。”

武王说:“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

太公说:“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同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攻打高城深池时,即使面临箭石如雨的危境,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对,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士兵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

1.【答案】C

【解析】“赋”在这里理解为“取财”,是向百姓收取赋税,而并非“给予”。

2.【答案】B

【解析】A选项“之”均为动词,意为“到、去”;C选项“果”均为副词,意为“果然”;D选项“以”均为介词,意为“用、凭借”。而B选项中第一句中的“其”为代词,在文中代指“楚国”,第二句中的“其”为连词,意为“如果”。

3.【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其”的用法,“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中“其”是代词,意思是“他们的”,指前面“燕、代、秦、赵的”,这句话的意思是燕、代、秦、赵四国(从衡山)召回了他们的使者,不是带领衡山的使者回归。所以D项错误。

4.【答案】

①楚国百姓便立刻放弃他们的农业而从事猎鹿。

②(衡山国)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应对两大敌国,便奉国而降齐了。

【解析】①重点词:释:放弃畋:打猎即:立即、马上

其:代词:他们的而;表顺承

②重点词:内:内心,指自己以:表目的,翻译为“来”归:归附、归属

这是一个省略句,需要补充主语衡山国。

5.【答案】

①桓公:善于纳谏、从善如流、知人善任(其他符合人物的成语、熟语也可)

②管子:目光长远、足智多谋、鞠躬尽瘁(其他符合人物的成语、熟语也可)

③衡山之君:舍本逐末、目光短浅(其他符合人物的成语、熟语也可)

【解析】桓公要抓住他善于听从管子的建议并及时采纳的特点,管子要抓住他能从全局角度出发,善于分析敌人特点,审时度势进行长远打算的特点,衡山之君要抓住他只顾眼前利益,不结合国家具体情况进行长远打算的特点。

6.【答案】

(1)做事要主次分明。古代农业是国之根本,楚国驯养鹿而舍弃农业。没有分清主次,舍本逐末,最后导致楚国失败。

(2)做事要目光长远,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以后,衡山国因为不顾眼前而舍本逐末最终导致灭亡,所以不能只顾眼前。

(3)做人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桓公知人善用,从谏如流,认真听取管子的建议,最终获得了成功。

(4)从管子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审时度势,有全局观念并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

【解析】从文中出现的不同对象去分析,尽量多角度,写三个方面以上。注意:每一个启示后面要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桓公向管仲问道:“楚国,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娴熟于战斗的方法。(如果)派军队攻伐它,只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它,会兵败于楚国,这应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向民众求购,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派左司马伯公率领壮丁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活鹿。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钱币是人们看重的东西,国家靠它维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赏赐功臣。禽兽,是一些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当抛弃驱逐的东西。现在齐国用珍贵的宝物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这样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您通告百姓赶快去寻找活鹿,来把齐国的财宝全部换来。”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这样楚国不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了。”

楚国人民都在外面找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活鹿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楚国可以攻克了。”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国贮藏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和楚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但是几个月都买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齐国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十分之四都投降齐国。几年(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于齐国)了。

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国的办法,这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以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必然会价格翻倍。(如果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国兵器必然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到衡山寻找、收购兵器,不敢同他们付价还价。齐国实行购买衡山过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果然派人去衡山过买兵器。

燕、代两国实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一消息,果然也派人去衡山国购买兵器。衡山国君告诉宰相说:“天下各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让兵器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都放弃农业,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食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天下各国听说这一消息,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使用了十七个月的购买兵器的策略,使用收购粮食的策略五个月,然后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通使节(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赵四国也把自己的使者从衡山带领回国了。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衡山国或衡山国王)内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招架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

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天津卷

1.A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虚词的理解判断能力,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归纳,考场上注意知识各迁移。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能力,考生可通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总结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A

试题分析:本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注意结合全文总结。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8分)

(1)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2)如果木鸾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

(3)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答时要注意对重点字词、句式的落实。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过去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哀伤,就从鲁国出发赶路十天十夜,脚上打起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又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马上拜会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兴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后才决定攻打的呢?还是要使民众劳苦、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仍还进攻的呢?”楚王说:“如果必定占领不了宋国,又要蒙受不义之名声,我为什么还要进攻呢?”墨子说:“我看您大王一定是既得不到宋国又必定是名誉受损的。”楚王又说:“公输现在是天下有名的工匠,由他来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攻宋城,为什么不能取胜?”墨子回答说:“请让公输假设来攻城,我来防守,演习一下。”于是公输般摆开器械来攻城,墨子也摆出守城的阵式和装备,公输般连攻九次城,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终攻不进城内。这样使得楚王只得息兵,停止对宋的进攻。

儒者的书上称赞:“鲁般和墨子技艺高超,用木头雕刻成老鹰,飞了三天不会落下来。”说他们用木头雕刻成老鹰会飞,是可能的;说它飞了三天不下来,就是夸大。

用木头雕刻成老鹰,就因为仅仅像老鹰的样子,怎么就飞上天不下来了呢?既然会飞翔,怎么能达到三天之久呢?如果真有机关,飞上天就一直翱翔,不会再落下来,那么该说终于能一直翱翔,不会再落下来,不该说三天不落下来。像社会上流传的话说:“鲁般技艺高超,丢失了他的母亲。”只是说巧工鲁般为他母亲做木车马、木车夫,机关完全齐备,那上面坐着他母亲,车一跑就不回来了,鲁般终于失去了他母亲。如果木鸾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实际上,机关只能在短时间内起作用,不会超过三天,那么木马车一样也该三天内在路上停下来,不会一去不回因此而丢失鲁般的母亲。看来这两件事一定都不符合真实情况。

鲁般,是肃州敦煌人,没有人确切知道他出生的年代,技艺的精巧与自然并驾齐驱。曾经在凉州建造寺庙,作了一只木老鹰,每次击打机关几下,就可以乘着它回家。不久,他的妻子怀孕了,父母责问她为什么,他的妻子就详细地说明了原因。他的父亲后来伺机得到这只木老鹰,击打机关十几下,乘坐它就到了吴会。吴人认为他是妖怪,就杀了他。鲁般又作了一只木老鹰,于是得到了父亲的尸体。心里怨恨吴人杀死了他的父,在肃州城南作了一个木仙人,举手指向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吴人找人占卜,)卜者说:“这是鲁般做的。”吴人向鲁般赠送了千金的物品来谢罪。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立国初年,当地人还向那个木仙祈祷。

放鹤亭记

参考答案

1. B 【 “和”读hè,应和,跟着唱。】

2. C【 “而”都表修饰关系的连词。以,①介词,用;②动词,认为。焉,①语气助词;②代词,它们。于,①介词,在;②介词,引出对象,对于。】

3. D【此句寄寓了苏轼厌倦仕途,羡慕隐居之乐的情丝。】

4.(①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②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③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参考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洪水漫到云龙山人张君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像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换到这种乐趣呢。《易》上说:‘鹤在幽深的地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鹤这种动物,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的东西,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也不会有什么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

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释词】傃:(sù)向,向着,沿着。挹:(yì)通“揖”,作揖。陂(bēi):水田。狎(xié):亲近。

【题解】这篇记有明显的出世思想。文章指出,好鹤与纵酒这两种嗜好,君主可以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因之怡情。作者想以此说明: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东轩记

答案:

1.D【解析】幸:希望。

2.C【解析】①郡吏答应作者的请求;②作者的疲倦情况;⑥作者对自己不能免于罪责情况的分析。

3.D【解析】“写自己已经归休田里的情况”错,应为“向往归休田里”。

4.(1)晚上归来,我已筋疲力尽,常常昏昏沉沉地入睡,不知不觉黎明已经到来。(“莫”1分,“辄”1分,“既”1分,句意 2分)

(2)这样以后才知道颜回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俸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那样对学习有妨害的缘故啊。(“然后”1分,“所以……者”1分,“害于学”1分,句意2分)

译文:

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谪监察筠州的盐酒税,没到那里,天下大雨,筠州的大水向四处溢出,淹没了南市,漫上北岸,冲毁了刺史府门。盐酒税所的房屋下临江边,水灾特别严重。我到了住所后,看到房屋损毁得不能居住,就向郡府报告,请求借户部巡察使的府第来居住。郡府怜悯我没有归处,答应了这件事。这年的十二月,才能支立那倾斜的房子,修补那倒塌缺损的墙壁,开辟听事堂的东面,盖了小屋,种杉树两株,竹子一百棵,把它作为宴乐休息的场所。然而盐酒税的事务过去用三个官吏一起去做,我到这里,其中的两个人正好都卸职离去,事情都交给了我一个人。我白天就坐在市场上处理卖盐、卖酒、交易豚鱼的税收事务,与市场上的买卖人争尺寸的小利,来尽自己的职责;晚上回来,筋疲力尽,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不知道夜晚过去白天已经到来。早晨就又出来尽自己的职责料理工作,最终不能够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生活。每天早晚从它的旁边出入,看到它,没有不自己哑然失笑的。

我从前年纪小的时候读书,私自曾经奇怪颜回用竹器盛饭,用瓢饮水,在简陋的街巷居住,别人不能忍受那种苦难,颜回不改变自己的乐趣。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做官,然而做个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养活自己,而且对学习也没有妨害,何至于困窘受辱贫穷自己吃苦到这种地步呢。等我来到筠州,每天为盐米这些琐事辛勤操劳,没有一天的休息,虽然想抛弃尘俗的琐事,摆脱繁杂事务的束缚,回到那能修养道德品质的场所去,却每每被事务缠绕而不得不这样,这样以后才知道颜回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俸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那样对学习有妨害的缘故啊。

唉!读书人当他没听到深刻的道理,沉迷于权势利益之中,就会把财帛子女看得很重,并以此为乐趣。等到他按照义理去追求道义(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就会做事从容,得心应手,连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顾,更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他的快乐,足够因此变得贫穷饥饿却不怨恨,即使南面称王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我正诚心实意地想磨掉、洗涤污秽,仰慕圣人贤者的各种品德,希望达到他们的万分之一,我自知我有缺陷,而想差不多达到颜回忧道不忧贫的快乐,应该达不到那样的境界吧!

我已经因为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受职事的束缚按情势不能离开,只希望时间长了,世人或许哀怜我,让我能够回归田园,修缮前辈的破旧的房屋,修建小小的房屋居住在那里,这以后追求颜回安贫乐道的志趣,实现所向往的东轩之乐,优哉游哉以至不知老之将至。然而这不是我现在所敢奢望的。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写。

贾谊论

1. 【答案】B

【解析】根据语意完整来判定停顿。原标点为: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2.【答案】C

【解析】谥号不一定是皇帝专用,大臣也有。

3.【答案】C

【解析】列举孔子、孟子的事例说明“要是天下没有像尧、舜那样贤明的君主,也是能有所作为的:列举绛侯——周勃、灌婴的事例说明“默默地等待情势的变化”——要有长期与君主共事的思想准备,取得君主的理解与支持,而文中没有引用屈原的事例,仅是在说明贾谊心境不好时提到屈原;列举苻坚的事例说明有高出世人的才能确实需要明君的理解和支持。

4.【答案】

(1)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

(2)所以若非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译文:

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表露出退隐的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没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呀,谨慎的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世啊!

**********

ID:stdaku

本文由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原创投稿,打赏全归作者,阅读量大另有稿酬。

投稿邮箱:120156131@qq.com,请注明“原创”字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