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近年来西方儿童文学界对《绿山墙的安妮》的研究 ——中新网

句子大全 2011-11-08 13:53:10
相关推荐

2008年,时值《绿山墙的安妮》诞辰一百周年,西方儿童文学界乘势推出了一批以蒙格玛利和这部作品为对象的新的研究论著。除了重新编写、出版蒙格玛利的传记外,由加拿大学者吉恩·密歇利主编的第七届蒙格玛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风暴与异音:L.M.蒙格玛利与矛盾的冲突》于该年年初出版;同年秋季,《加拿大儿童文学》杂志刊发了“《绿山墙的安妮》百年纪念专栏”。

此后,研究热潮并未消退。2009年,随着美国研究者霍莉·布莱克福德主编的《百年安妮:〈绿山墙的安妮〉百年纪念研究》与加拿大作家、学者伊丽莎白·沃特斯通所著的《魔法岛屿:L.M.蒙格玛利的小说研究》这两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著作的出版,关于《绿山墙的安妮》的单篇研究论文继续出现在各种儿童文学研究杂志上。而2010年《狮子与独角兽》第2期推出的“《绿山墙的安妮》研究专栏”,则将对这一经典作品的当代解读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多学科视角 创新儿童文学批评

21世纪初,关于蒙格玛利的“安妮系列”的研究几乎已经涉及所有可用的文学批评理论资源,因此,仅仅挪用既有的批评理论及其模式已不能满足研究需求,于是,面对一个“说不尽”的经典作品,“如何说”的批评创新成为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2010年《狮子与独角兽》第2期上的“《绿山墙的安妮》研究专栏”共刊发了7篇研究论文。有心的读者很容易看出,这7篇论文并非随意组合,它们分别展示了针对这部著名儿童小说的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视角,其中还包括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审美批评与文化批评等不同的批评角度。可以说,这7篇论文以不同侧面展示了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文本的理论和批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特别是当我们把它们与此前“百年纪念”时发表的大量研究论文,尤其是2008年的《风暴与异音:L.M.蒙格玛利与矛盾的冲突》、2009年的《百年安妮:〈绿山墙的安妮〉百年纪念研究》中所收录的34篇研究论文放在一起考察时,会发现集中于这样一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研究,充分反映了西方当代儿童文学批评理论界对于经典解读的深入与丰饶。这些研究既涉及从作家生平到作品写作背景、从小说创作过程到其翻译影响研究、从作品内容到作品形式分析、从作品所来自的文学传统到其文化传统的研究以及从文学文本到文化文本研究等方面的内容,也涉及传统诗学、叙事学、符号学、精神分析、原型批评、接受美学、社会文化批评、性别批评、生态批评、后殖民批评等多种批评理论在儿童文学文本分析中的运用。

新视角切入 女性主义批评

从2010年《狮子与独角兽》第2期专栏收入的论文来看,一些文章的立论显示出研究者的独特切入视角与深透分析能力。

美国研究者凯思琳·米勒的论文《简·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和蒙格玛利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哥特式想像》,抛开了通常将《绿山墙的安妮》归为家庭小说、感伤小说或某种区域性写作的批评视角,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它放置于哥特式文学的传统中,并通过文本的比较细读,将蒙格玛利的儿童小说创作导入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作品中的女性哥特式成长小说传统,从而为这部百年经典的当代解读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角度。

美国研究者艾米莉·科密尔的《〈绿山墙的安妮〉与变动中的乡村女性》,援引女性主义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女性田园生活与同一时代加拿大乡村女性生存境况变迁之间的关联。她认为,小说女主人公安妮对自然的热爱和最后选择田园生活的决定并不是对传统女性角色模式的屈从,在19、20世纪之交的特殊经济背景下,它恰恰反映了加拿大乡村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这一批评即便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语境中,也具有独特的价值。

很显然,这些研究和解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批评富有创意,既深化了相关理论资源在其文本批评实践中的运用,也通过不同理论资源之间富于创意的借鉴与融合,使得对于一部百年经典的再解读仍然充满了批评的吸引力。

经典再解读 批评回归作品本身

经典是解读不尽的,这种解读,一方面需要理论的武器,另一方面也需要批评的智慧和勇气。西方批评界对于蒙格玛利和她的《绿山墙的安妮》所展开的研究之所以给人以理论丰富、批评深入的印象,除了它所取用的理论资源的多样性外,研究者对于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及其直言不讳的批评勇气,也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加拿大研究者莫妮卡·希尔德的《蒙养的伦理:蒙格玛利〈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归化性再解读》一文回应了常见的针对这部小说的女性主义指责,通过对书中马修这一男性形象的分析,指出了这部儿童小说中隐现的男权问题。而美国研究者克里斯蒂娜·莎拉的《“安妮系列”中作为精神成长之路的食物意象》一文则从一个特别的分析视角,提出了与希尔德不同的看法,认为小说结尾安妮朝向家庭生活的“归化”,恰恰反映了她对于生活的主导。

这种对于作品的率直批判与争论不仅是经典文本研究的一个特点,也常见于西方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中。然而,批评的自由并不意味着理论的空投。在“《绿山墙的安妮》研究专栏”的“导言”中,美国研究者米雪儿·阿贝特曾引用小说主人公安妮的话,开门见山地指出这样一部经典作品可能带给我们的无法穷尽的新的批评发现。而在结尾处,她同样借用安妮的话写道,关于作品的各种研究使我们发现了它的不同面貌,但与此同时,它们又始终属于同一个作品,属于那部“我们大家熟识、青睐和爱慕已久的小说”。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批评,不论在理论阐发上走得多远,归根结底仍然要回到作品本身。

从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出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界对于一部传世经典的敬意与缅怀,看到一部名著对后世深刻的文化和学术塑形,同时我们还会发现,来自当代批评界的阐释与解读,最终也可以为经典注入一种新的审美和思想活力。

(作者:方卫平 赵霞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