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杜甫很感人的一首诗 短短4句构思如神 写尽两个文豪的人生悲剧

句子大全 2011-10-14 16:31:18
相关推荐

今天突然想起了庾信。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他在我国魏晋文学的历史上,有一个很特殊的贡献,就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将南北朝割裂很久的南北方文化重新结合起来,为后来的唐朝诗歌巅峰做好了铺垫。

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一点?说起来其实挺悲催的,本来在南朝当官当的好好的,皇帝对他也是特别的看重,歌舞升平了几十年,结果42岁去出使了一趟西魏,刚到长安,自己的故国就被西魏攻破。

忽然之间,自己就成为了无家可归的漂泊之人,紧接着就被西魏扣在了长安,文人的软弱显现出来,接受了西魏给他的官职,以后余生也就一直在北方当官了。

他在北朝的官运也好,因为文名卓著,只有一个王褒能与他媲美。只是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剧,他后期的作品中经常有乡关之思和感慨自己软弱的作品。这样的特殊经历,给了他融合南北方文化的底蕴,也最终使他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也算是对他人生不幸的一个补偿。

【临其诗境】

后世的伟大诗人杜甫,对于庾信可谓是推崇备至。

表现在诗句里,是“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是“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这两句都气魄雄浑,表现了杜甫对庾信的高度认可和欣赏。

还有一句诗,更见杜甫推崇庾信的力度,他用庾信的诗风来形容自己现世的偶像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鲍参军是鲍照,也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人。

其实,庾信能够得到杜甫这样不遗余力的推崇,也不仅仅是作品风格和才华的缘故,还有一点,是两人的生平非常相似,甚至于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也十分的相似,估计老杜在读历史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就把庾信当作是自己的知己了。

老杜的律诗写得好,这大家都知道,他写律诗最大的特色,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话来形容,“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别人写律诗,字字推敲琢磨,老杜写律诗,对仗工整,练字精妙,可是却依然浑融一体,看不出雕饰的感觉。这就已然达到了律诗的最高境界,后世的诗人无可超越,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诗的衰落。

当写到一些较为复杂的事件,或者较为宽泛的话题时,杜甫还会用组诗的形式来表现,最著名的是《秋兴》八首。上文提到推崇庾信的诗句,则出自《咏怀古迹》五首。

这五首诗写作于杜甫从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的历程,以咏史抒怀为主,而第一首就是庾信,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吧。

【经典原文】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唐代: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条分缕析】

前面两句,写的是杜甫自己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人生轨迹,一个东北,一个西南,杜甫在苍茫乱世流离狼狈的感觉就全出来了。杜甫初期在长安附近折腾,辞官之后则漂泊西南。第二句继续写自己漂泊西南的见闻,这里的居民多半是五溪蛮的后裔,与汉人的风俗不同,他们的住处层次盘旋,遮天盖日,他们的衣服则华彩多姿,五颜六色,与当地云山景色相合。

三四句,是杜甫与庾信人生重合的地方。羯胡泛指少数民族,安禄山是胡人,背叛了唐朝,南北朝的侯景是羯人,背叛了梁朝。两人都是词客,都无法再回返故地了,一个回不去长安,一个回不去江陵。

这一句真的很巧,将两个人的遭遇结合在了一起,语意结构上却仍然晓畅淋漓,将两人生命的厚重感叠加在了一起,使整个诗篇的力量也更上一层。

第四句,主角悄然从杜甫变成了庾信。庾信虽然一生才名卓著,仕途显达,可是他的内心是萧瑟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萧瑟作为基础,他才能够融合南北文风为自己所用,终成一代诗赋大家。

不知道为什么,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总会莫名地感动,古人,尤其是伟大人物的人生悲剧,总是让人感慨的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