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反家庭暴力法》出台四周年:家暴 一个无法回避的沉重话题

句子大全 2011-10-03 15:02:33
相关推荐

今年3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四周年

家暴,一个无法回避的沉重话题,无数名人明星“前赴后继”,不断被爆出家暴丑闻。

更有甚者,屡教不改、屡禁不止,处一个对象打一个对象,丝毫没有收敛。

这还只是被曝光的,广大普通中国家庭中没有曝光的家暴事件又有多少呢?

什么是家暴?

第一章第二条规定:

家庭暴力:

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性暴力具体表现为:

经常以暴力强行与配偶发生性行为,造成伤害后果的;酗酒后以暴力强行与配偶发生性行为,致对方不堪忍受的;

以暴力方式强行对配偶实施变态性虐待的行为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反家暴法还强调,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也参照该法规定执行,这意味着“同居暴力”也纳入其中。

比如说同居的男女朋友,也同样有效。

家庭本是和谐温暖的港湾,情感是其组建维系的基本纽带。

正因此,有人质疑,引入生硬的法律条文来处理家庭矛盾,是不是与家庭的情感功能相悖?还有的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怎么能将这个条文纳入其中?

如今,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遭遇婚姻不幸,继续强忍着丈夫的暴力行为。

家暴就像毒瘤一样侵蚀着她们的身心。

家暴就是暴力,和家无关!

家暴就像是一部非常接地气同时又是现实主义的家庭灾难。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我国,家暴的发生率是29.7%-35.7%。

换言之,10个家庭里就有3个家庭存在家暴行为!

家暴者大部分是男性,在这部分男人心中,他们信奉男尊女卑,陈旧封建那一套,并将家暴当成是正常的家规,或者当成逼迫女性言听计从的有效手段。

她们为什么不走出来?

为什么不求助?

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遭受家暴的女性,对她们无疑是二次伤害,她们感受到的是指责,是抱怨。

而此刻的支持,无比重要。

当一个家暴受害妇女出来求助时,得到的不是反抗家暴的力量,而是强化对家暴的忍耐。

这无意中为家暴制造了“合理性”,只会让家暴继续下去,越来越重,一代接一代。

人们反而成了家暴的“合谋”。

家丑不可外扬,一切都会变好的。

大部分的受害者都羞于公开其曾经/正在遭受家庭暴力,因为,他们甚至可能因此遭受社会的负面评价。

据全国妇联统计,在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女性曾遭受家暴。

庞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一个个为爱隐忍,为家庭羁绊,被恐惧捆绑,以及对未来丧失信心的女性。

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当社会和家人知道真相时,这些女性已经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严重伤害。

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方,落后的经济水平使得女性对男性的经济。

从属关系仍然存在,很多家庭中男子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所谓的“优越感”得到充分体现,于是要求妻子绝对服从其意志。

否则就恶语伤人,大打出手

女性不应该成为男性愤怒的垃圾桶。

家暴,只是仗着自己的力量比女性的力量大而已,只是欺负弱小罢了,白岩松老师表示家暴的男人的不是男人,但是会家暴的男人是否还能够称之为人,这就见仁见智了。

男人看女人 而女人是看男人眼中的自己,女性们努力遵守男性社会为她们设定的“准则”

却没有意识到正在日益降低对自己的评价,有些广告中,女性的内在价值被抽掉了。

被物化了 剩下的仅仅是一具“美丽”的躯壳

有一则丰胸的广告的宣传语是这样描述的:只有挺起胸 才能抬起头

当这则广告出来后,有不少人认为广告有明显的带有歧视女性的意味

似乎女性所有的价值仅仅在于她的胸围是否够大?

而她的学识、才干、能力、智慧等全被忽视了。

这样无形中给人一种错觉,女性的存在只是为了让男人赏心悦目,这是极其可悲的一件事。

家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人内心非常恐惧,害怕失去,又渴望掌控对方的时候。

当我们使尽全力都无法掌控对方时,我们只有用最后一招:拳头和暴力。

事实上,当对方第一次动手的时候,我们是有机会选择离开的,但是为什么我们会选择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对方的身边呢?

有专家把家暴行为描述为三个阶段:

先是漫长的气氛紧张“冷暴力”期,然后猛烈的暴力行为发生,之后施害人会迅速道歉示好,以期得到原谅。

家暴就这样循环往复地不停发生。

一项长达7年的研究表明,大约有80%的已知实施家暴者,都具有临床上的精神症状,大部分为:边缘型人格障碍 (BPD) 和自我中心型人格障碍(NPD)。

而在实施了物理伤害的家暴者中,罹患精神症状的比率接近于100%。

当然,即使是真的患有精神疾病,家暴这种行为本身也绝不值得被原谅,家暴本身是一种犯罪,犯罪应该被处罚、被监禁;

但如果家暴者的确是因为患有精神疾病,那么早发现早治疗,会比悲剧发生后的处罚意义大得多。

家暴者不仅仅是渣,是心理有病。

而你,不是药。

演员一般有两种,一种为艺术,一种为挣钱。

还有第三种,为了改变国家,让每个人都得到尊重。

阿米尔汗,印度国宝级演员。

可能对大部分中国观众而言,阿米尔汗已经是印度代表了。

2012年,印度明星阿米尔·汗主持、制作了一档电视节目——《真相访谈》。

在节目里,他谈印度社会的各种问题:残杀女婴、儿童性侵、巨额嫁妆、家庭暴力、种姓制度,等等。

节目里,他请出了一位因为连续生下女孩而遭到丈夫残忍虐打的一位女性。

她曾经受伤的惨状让所有现场观众都不忍直视。

因为说真话,他得罪强权,不仅被叫嚣滚出印度,甚至遭遇多次死亡威胁,汽车被迫换上防弹玻璃,出行要带12个保镖。

“功成名就了,生活也很美满,那些苦难你装没看见,好像也没什么;

你不去做这些,也没人会说什么,大家还是会喜欢你,看你的电影。

可是不行啊,要去做这些。”

在家暴环境里面成长起来的孩子,未来较大的可能性会成为施暴者。

对于一个孩子,面对家暴无能为力,但是能懂得爸爸妈妈之间在发生什么,孩子特别的恐惧、无助,是压倒式的,同时也不知道拳头什么时候可能落到自己身上。

而这个暴力的现场不是一直持续的,在施暴之后会有一个非常内疚、要去补偿的、温馨甜蜜的场景。

这个幼小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会非常的混乱,一会儿血雨腥风一会儿比蜜还甜,但是他会认为世界就是这样子的。

这个“心理脚本”、这种互动的方式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面根深蒂固地印刻了下来。

所以当他/她建立自己的亲密关系时也会在无意识当中寻找有同样的模式、可以与他/她配对的、可以重复这样一个脚本的人。

心理学叫做“强迫性重复”,每段关系都在重复上演当事人早年的脚本。

社会心理学中有个说法,认为人的攻击行为的产生,一般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是“模仿”,二是“强化”。

比如父母殴打或言语攻击孩子,就有可能使孩子长大后面对自己的子女,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教育”。或者目睹父亲殴打母亲后,可能在自己的家庭中殴打自己的妻子。

挫折转移

精神分析中有个“心理防御机制”学说,说当人在工作中有巨大压力时,碍于社会地位等原因。

他会压抑这种不如意的情绪,然后把这种挫折感转移到他认为可以的时间、场合和对象身上发泄出来。

而对于施暴者来说,就是拿家庭成员撒气。

被害人普遍反抗能力较弱,施暴者通过暴力转移挫折感。

事实上,这是一种幼稚又残忍的行为。

柴静取名反家暴调查为《沉默在尖叫》的深意一样。

沉默,是关上家门后,家庭暴力在社会上的隐形和被忽视;

尖叫,则是这扇门的背后,来自女人们的一声声哭喊,她们呼唤着和门外世界连结。

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如果你身边有人正在遭受家暴,请将以上信息转发给她,让她收集证据,及时求助,学会维权,逃离家暴漩涡。

我们一起向暴力行为SAY NO!

最后,希望每一个人都免遭家庭暴力的威胁和伤害,过上免于恐惧的人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