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加大图书馆建设力度 营造书香从化

句子大全 2011-09-13 16:04:12
相关推荐

区图书馆

2017年,从化印发了《从化区公共图书馆建设规划(2015-2020)》,其中提出了全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总体思路以及总体目标,指出要以从化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建立以广州图书馆为中心馆,区图书馆为区域总馆,镇(街道)图书馆为分馆,以村(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流动图书车、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其他服务点为延伸,以学校图书馆、科学与专业图书馆及其他类型图书馆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全天候、全方位、多形式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

2020年,从化区除区图书馆外,在五镇三街都布局了镇街图书馆,且实现了通借通还,部分图书馆深入社区、乡村。据从化区图书馆统计,区图书馆的藏书量超过120万册,而5所镇街图书馆的藏书量都超过2万册,区、镇(街道)图书馆的馆藏纸质信息资源合计达到了人均2册/件以上。

图书馆深入社区、乡村

课余时间,住在从化区帝田村的徐晓仪最爱去就村里的图书馆。徐晓仪一直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从前,她只能从村里搭一个小时公交车到从化区图书馆阅读。2013年,村里将100多平方米的厂房开辟为农家书屋并投入8万元进行改造,成了如今的从化区图书馆鳌头帝田分馆,“在家门口就可以读书了,比较近,比较方便,图书的种类也多。”如今,一个月徐晓仪会来图书馆四次左右,都选在周末的时间。

村民在帝田村图书馆里阅读。

帝田村书记徐座潮介绍,鳌头帝田分馆藏书近1万册。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8月该图书馆与区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学生可以从区图书馆借阅图书,在帝田分馆归还。区图书馆集中为附近小学的全体学生办理了借书证,并连续几年在该村举办“挑战21天阅读”活动。

而在另一边江埔街珠光御景山水城的小吴姐弟放了学会来到小区里的图书馆写作业。“图书馆看书的氛围比家里好,比较安静,这里离家也不远,学习可以下楼来。”小吴说。一排排书柜,舒适的休闲桌椅,雅致的装饰,搭配上柔和的灯光……300多平方米的云所分馆藏书超过2万册,主要服务小区内居住的居民。“我们的小区配套了小学和幼儿园,学习氛围本来就很好,图书馆的利用率也很高。”云所的相关负责人说。

傍晚,小区居民在云所工作、学习。

2017年,从化印发了《从化区公共图书馆建设规划(2015-2020)》《从化区2015-2020年“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关于加快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实施方案》等通知。近年,从化越来越重视图书馆的建设。2017年至2020年,“加快‘图书馆之城’建设”连续4年被写入区政府工作报告。

如今,从化区除了一所2万多平方米的区级图书馆之外,五镇三街都布局了镇街图书馆,还打造了3所乡村图书馆和4所社区图书馆,阅读氛围逐步渗入村社。

注重馆校合作

青少年一直是阅读的高比重群体。据从化区图书馆统计,2016年以来,少儿借阅在从化区图书馆年外借量所占的比例一直在75%以上,2019年更高达85.85%。因此,除了在镇街布局,从化还注重加大馆校合作的力度。目前,从化区图书馆有40所学校分馆。2019年,从化区图书馆总分馆文献外借量98.3万册,其中学校分馆外借量29.35万册。

从化区图书馆馆长邱跃表示,从化区图书馆除了与中小学开展合作外,还应充分发挥区内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从化区内有9所高校,7所为民办高校,民办高校有强烈的“校地共建”意愿,近几年从化区图书馆与区内高校图书馆组建了“图书馆联盟”,围绕从化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在展开智力服务、产学研结合、人才引进及培养等方面作出了很多积极尝试。

流动图书车(校园)服务点是馆校合作的产物,目前全区的流动图书车服务点有11个。从化区南部4个镇街加上鳌头镇,产业聚集,集中了区内79%的常住人口,目前从化区图书馆的流动图书车(校园)服务点大部分集中这一区域,主要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内的青少年开展服务。

邱跃表示,2020年,从化区图书馆逐步与区内中小学展开全面合作。

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现在这里一层是图书馆,二层用于开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从化区图书馆鳌头镇分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道,2500平方米的图书馆由城鳌大道西鳌头镇客运站改建而成,目前藏书25000册。“这里是人流聚集地,改建成图书馆,既可承担休闲功能,还可以增加文化气息。”上述负责人说。

无独有偶,从化区图书馆也是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所在地,馆内配置了新时代市民学堂、红色书吧、红色影院、百姓舞台等文明设施。

在从化,近年图书馆建设充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合,碰撞出新的火花。记者了解到,2018年6月份以来,从化区陆续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截至2019年底,全区8个镇(街)、221条行政村已实现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配套各类文明实践点1100多个。目前,已有多个图书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相结合,一来可以充分利用场地,二来形成集宣讲、教育、文化、科普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将有助于推动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

文、图、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钻莹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黄捷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