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儒论语·子路篇6孔子的一句格言道出做官诀窍

句子大全 2011-08-30 04:07:27
相关推荐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释

(1)身,《说文》:“身,躳也。象人之身。”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即躯体。像人的身体。本章指执政人自身、自己。

(2)正,《说文》:“正,是也。”即纠正,使恰当。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是不偏斜,平正。本章指正直,正派。

(3)令,《说文》:“令,发号也。”即发号。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是发布命令。本章指发号施令。

(4)行,《说文》:“行,人之步趋也。”即人们在路上行走或小跑。《尔雅·释宫》:“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即堂上缓步行走谓之行。本章为引申义施行、实行、执行。

(5)从,《说文》:“従,随行也。”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是随行,跟随。本章指听从。

译文

孔子说:“执政者自身做到了言行正派,不用发号施令,其下属就会主动执行。为政者自身言行不正派,即使对下属发号施令,也不会听从。”

解读

本章所表达的内容,核心点就是“其”和“行”、“从”的关系。《论语》其他章中也有相似的内容,比如《子路篇》(13章):“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后世注解者认为,此与本章同义。我认为,《论语》中的每一章,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是表达的场景不同,有时相同的一句话,也不可以认为是同义的。因为每一章都有所在篇特定的主题和前后章关系,理解起来可以参照,万不可认为是相同的,甚至前面出现过的内容,后面直接按照原来的去理解。本章以“为政者”为主语,其内容反映的就是“为政者”和所“令”之人的一种关系,那就是最重要达到“行”和“从”。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为政者,在政事的安排过程中,都希望属下能主动做好。但是,现实生活往往并非如此,在工作中上下级之间的不听从,在本章孔子道出了根本原因。本章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代词,指为政者。上面接连五章谈为政之道,这一章是对前面五章的总结,对为政过程普遍存在的上下级之间的执行问题来说的。身,自身的言行。正,正直、正派。令,发号施令。行,执行。我们从这句的表面来翻译,是:执政者自身做到了言行正派,不用发号施令,其下属就会主动执行。在《子路篇》第一章,孔子总结了为政者的三原则。第一条就是“先之”,为政者要明白自己先要做好什么事情。这是一个普遍性的原则,任何一个为政者,不仅知道自己先要做好什么事情,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明白,并能依次而为。所以,任何一位作为为政者的下属,其“行”是没必要让在上位的人“令”的。在现代公司管理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当老板的一个月不来上班,你的公司照常运转,你的管理就成功了。就一个国家来说,国君如果不去天天发号施令,各级官员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勤于正事之“劳之”,对政事不疲倦之“无倦”,那么这就是国家政治执行力最成功的表现。而这一切都是来自位居上位的为政者“身正”。可以说,国君正则天下正。有昏君则天下乱。孔子在本章所谈的为政之道,并非表面文字可以弄明白的,其中隐含了为政的大道理。

本章的第二部分就是“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者自身言行不正派,即使对下属发号施令,也不会听从。这种现象极其普遍,就是下级的本职工作做不好,上级在那里即使发号施令也不听从。从,听从。作为领导,看着下级对政事做的不到位,在那里指手画脚,甚至大发雷霆,下级照样不听从。或者直面对抗,或者消极怠工,总之是“不从”。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位居上位的人其自身不正。造成这种上下级关系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上级下级之间因缺乏“畏”而“不服”“不从”。《官箴》:“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这三十六字的箴文,是颜希深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间任山东泰安府知府时,在旧科房的残壁中发现的。箴言原是明孝宗弘治年间,为了整顿吏治,提倡廉政,时尚流传的做官格言,故曰“官箴”。当时,贞庵主人任泰安知州,曾将箴文刻石自警。这三十六字的官箴,就是本章为政之道的具体运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